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因为家长育儿方法的错误、不良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使宝宝也患上了一些“富贵病”,其中以肥胖症、营养不良多见。说肥胖症属于“富贵病”,家长还不难理解,可营养不良难道也是吃得多、吃得好才导致的吗?
事实确实如此,如今经济条件改善,被饿出来的营养不良孩子已很少见到。可由于偏食、挑食、过多摄入蛋白质和甜食,因营养不均衡而面黄肌瘦的宝宝并非少见,这也是“富贵病”的一种。
宝宝患了营养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缓慢,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经常患病。
营养不良宝宝的特点
从外表上看,营养不良的宝宝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皮下脂肪变薄、肌肉松弛等。但是单凭目测是不够准确的,必须根据宝宝的体重、身高和测量皮下脂肪才能客观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家里,家长可根据儿童年龄算出正常体重,再将所测的体重与正常体重进行比较。1~10岁小儿体重的换算公式是:千克体重=(年龄x 2) 8。如果所测的体重低于正常的15%~25%,为轻度营养不良;低于25%~40%,就属于中到重度营养不良。考虑到身高,如身高较矮,体重自然会偏轻一些,一般身高矮1厘米,体重减200~300克。
如何调整饮食起居
对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宝宝,首先要做好饮食调整。宝宝尽管很瘦,家长也不要一味地逼他多吃、或每顿大鱼大肉地增加营养,而应给予营养丰富、低渣、少油易消化的饮食,并纠正他不良的偏食习惯。
对消化功能差的宝宝,可先给予米汤、奶糕、代藕粉、粥,以后逐渐加用低脂牛奶、配方奶、鱼泥、豆浆、胡萝卜、菜汤等,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饮食便可调整到与健康儿童相近。在饮食调整期间,需每周测量体重,以评价调整饮食的效果。
要给予宝宝良好的居住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在冬季,患儿皮下脂肪少,常会有手足发冷,体温偏低,有时需用热水袋保暖。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抗病能力。
营养不良的宝宝因缺少多种维生素,易导致各种口腔疾病,所以要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工作。在两次喂奶期间给予少量开水或用棉签蘸冷开水洗口腔、稍大的孩子要督促其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如发现有口疮,可用锡类散或冰硼散涂口。
巧用中医调理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营养不良等有不错的疗效。常用的健脾理气消食药有山药、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山楂、麦芽、谷芽、扁豆等,中成药有木香槟榔丸、四君子丸、参苓白术散、小儿香桔丸等。家长可带患儿去中医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成药或用上述药物制作药膳。
在家里,家长可尝试一种古老的捏脊法:让孩子俯卧,家长两手沿其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这个方法有促进小儿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此外,中医外治法里还有一个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的绝活儿:针刺四缝穴。治疗时,医生用消毒针浅刺宝宝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第二节的四缝穴,针后挤出少许黄色液体,可使患儿积食消,食欲增。
事实确实如此,如今经济条件改善,被饿出来的营养不良孩子已很少见到。可由于偏食、挑食、过多摄入蛋白质和甜食,因营养不均衡而面黄肌瘦的宝宝并非少见,这也是“富贵病”的一种。
宝宝患了营养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生长发育缓慢,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经常患病。
营养不良宝宝的特点
从外表上看,营养不良的宝宝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皮下脂肪变薄、肌肉松弛等。但是单凭目测是不够准确的,必须根据宝宝的体重、身高和测量皮下脂肪才能客观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家里,家长可根据儿童年龄算出正常体重,再将所测的体重与正常体重进行比较。1~10岁小儿体重的换算公式是:千克体重=(年龄x 2) 8。如果所测的体重低于正常的15%~25%,为轻度营养不良;低于25%~40%,就属于中到重度营养不良。考虑到身高,如身高较矮,体重自然会偏轻一些,一般身高矮1厘米,体重减200~300克。
如何调整饮食起居
对面黄肌瘦的营养不良宝宝,首先要做好饮食调整。宝宝尽管很瘦,家长也不要一味地逼他多吃、或每顿大鱼大肉地增加营养,而应给予营养丰富、低渣、少油易消化的饮食,并纠正他不良的偏食习惯。
对消化功能差的宝宝,可先给予米汤、奶糕、代藕粉、粥,以后逐渐加用低脂牛奶、配方奶、鱼泥、豆浆、胡萝卜、菜汤等,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饮食便可调整到与健康儿童相近。在饮食调整期间,需每周测量体重,以评价调整饮食的效果。
要给予宝宝良好的居住环境,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在冬季,患儿皮下脂肪少,常会有手足发冷,体温偏低,有时需用热水袋保暖。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抗病能力。
营养不良的宝宝因缺少多种维生素,易导致各种口腔疾病,所以要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工作。在两次喂奶期间给予少量开水或用棉签蘸冷开水洗口腔、稍大的孩子要督促其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如发现有口疮,可用锡类散或冰硼散涂口。
巧用中医调理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营养不良等有不错的疗效。常用的健脾理气消食药有山药、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山楂、麦芽、谷芽、扁豆等,中成药有木香槟榔丸、四君子丸、参苓白术散、小儿香桔丸等。家长可带患儿去中医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成药或用上述药物制作药膳。
在家里,家长可尝试一种古老的捏脊法:让孩子俯卧,家长两手沿其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这个方法有促进小儿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的作用。
此外,中医外治法里还有一个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的绝活儿:针刺四缝穴。治疗时,医生用消毒针浅刺宝宝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第二节的四缝穴,针后挤出少许黄色液体,可使患儿积食消,食欲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