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形结合的典范,是初中数学的重要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丰富,特别是动点坐标在中考中频频亮相.现就动点坐标这一知识点精选几例中考题,析解如下,供同学们借鉴:
例1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颗棋子从点P处开始,依次关于点A、B、C作循环对称跳动,即第一次跳到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M处,接着跳到点M关于点B的对称点N处,再跳到点N关于C的对称点处……如此下去.
(1)在图中画出点M、N,并写出点M、N的坐标:_____________.
(2)求经过第2008次跳动之后,棋子落点与点P的距离.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的知识,在坐标系中容易作出点P依次关于点A、B、C的对称点,从而点M、N的坐标可得;由作图可知,点N关于点C的对称点就是点P,即棋子每经过3次跳动后又回到了点P处.由于2008=669×3+1 ,即棋子经过2007次跳动后又落到了点P处,第2008次跳动后落在点M处,由点P、M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容易求得点M与点P的距离.
解:(1)点M、N的位置如图2所示,这时M(2,0)、N(4,4).
(2)点N关于点C的对称点为点P,即棋子每跳动3次后又回到点P处,所以经过第2008次跳动后,棋子落在点M处,∴PM==2 .
答:经过第2008次跳动后,棋子落点与P点的距离为 2 .
点评:本例主要考查了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及其规律. 要充分利用坐标系进行解题.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P点依次关于点A、B、C作循环对称跳动对称点,关键是得出对称点的规律:每跳动3次后回到P处,从而推出棋子经过2007次跳动后落到了点P处,第2008次跳动后落在点M处,由点P、M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容易求得点M与点P的距离.
例2如图3,已知A(8,0)、B(0,6),两个动点P、Q同时在△OAB的边上按逆时针方向(→O→A→B→O→)运动,开始时点P在点B位置,点Q在点O位置,点P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
(1)在前3秒内,求△OPQ的最大面积;
(2)在前10秒内,求P、Q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并求此时点P、Q的坐标;
(3)在前15秒内,探究PQ平行于△OAB一边的情况,并求平行时点P、Q的坐标.
分析:(1)若在开始运动t 秒时,△OPQ的面积最大,这时OQ= t ,BP = 2t,则OP = 6-2t. 从而S△OPQ= (6-2t)t,由二次函数的极值不难求得△OPQ的最大面积;
(2)P、Q两点之间的距离最小,即点P、Q重合,也就是两点到点O的距离相等.注意到这时点P在OA上运动,则OA= 2t-6,OQ =t,由2t-6= t ,求得t 的值,从而点P、Q的坐标可得.
(3)在点P、Q的运动过程中, PQ平行于△OAB一边,则PQ既可能与AB平行,也可能与OB平行,还可能与OA平行,故必须按情况分类讨论.
解:(1)设开始运动t秒时, △OPQ的面积最大,这时S△OPQ= (6-2t)t =-t2+3t(0<t<3).
当t =时, △OPQ的面积最大,为 (平方单位).
(2)设经过 t秒时,点P追上点Q(即P、Q重合),由2t-6 =t得t=6,即经过6秒钟时, P、Q重合,距离为0, 此时点P、Q的坐标均为(6,0).
(3)①当0 ②当3 ③当7 ④当8<t ≤12时,点P、Q均在线段AB上由点A向点B运动.
⑤当12 点评:本题是一道双动点动态题,是近年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须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同时本例题又着重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解题过程中须根据图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逐一加以研究,严防因思维定式而造成漏解.
例3如图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4,-1).
(1)若P(p,0)是 x轴上的一个动点,则当P= ____时,△PAB的周长最短;
(2)若C(a ,0)、D(a+3,0)是x 轴上的两个动点,则当 a=____时,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
分析: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连AB′,线段AB′与x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
理由:设M是 x轴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PB,MA,MB,MB′,则AM+MB=AM+MB′>AB′=AP+PB′=AP+BP.同理,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当AC∥B′D时,AC+B′D最短;
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点A关于x 轴的对称点A′;连A′B′,与x 轴、y 轴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M、N.
解 :(1)如图8,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连AB′,线段AB′与x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点B的坐标为(4,-1),则点B′的坐标为(4,1).
设过点A、B′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 ,则方程-3=2k+b与方程1=4k+b联立,解得 k=2,b=-7,即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7 .令 y=0,得x=, 即当 P=时, △PAB的周长最短;
(2)点C、D在x 轴上的位置如图9所示,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当AC∥B′D时,AC+B′D最短,点C的坐标为(a,0),点A的坐标为(2,-3),设过点A、C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则方程0=ak+b与方程-3=2k+b联立,解得k=,同理可得直线B′D所对应的 k=-因为AC∥B′D,所以 =-,解得 a= .
当 a=,即点C( ,0)、点D( ,0 )时, 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
练兵场:
1.(2008年 泰安市考题)如图10,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 沿 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8次,点P 依次落在点 P1、P2、P3、…、P2008的位置,则点P2008的横坐标为__________.
2.(2006 年绍兴市考题)如图11,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沿 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6次,点P依次落在点P1、P2、P3、P4、…、P2006的位置,则P2006的横坐标x 2006 =________.
3.(2005 年济宁市考题)如图12,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二次将△OA1B1变换成△OA2B2,第三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
已知A(1,3)、A1(2,3)、A2(4,3)、A3(8,3);B(2,0)、B1(4,0)、B2(8,0)、B3(16,0).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按照变换规律,第五次变换后得到的三角形顶点A5的坐标是_______,B5的坐标是_______.
答案:
1.2008.
提示:由题意得: P1点的横坐标为1; P2点的横坐标不变,也为1;P3点的横坐标为2.5;P4点的横坐标为4;以后每旋转一周(即翻转3次),点P的横坐标就增加3,当连续翻转2008次时,点P2008的横坐标为×3+1=2008.
2.2005.
提示: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发现每旋转四次为一个循环,点P的横坐标增加4个单位,连续翻转2006次时,点P的横坐标增加 ×4+1=2008个单位,而点P的横坐标为-1,所以P2006的横坐标x2006 为2005.
3. A5的坐标是(32,3);B5 的坐标是(64,0).
提示:A1、A2、A3 ……B1 、B2 、B3 …… 这些点的坐标有一定规律:第一,只有横坐标在变,纵坐标不变;第二,等腰三角形顶点的坐标可总结为为An (2n,3),底边右顶点的坐标可总结为Bn(2n+1 ,0),故A5 的坐标是(25 ,3)即(32,3);B5 的坐标是(26 ,0) ,即(64,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例1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颗棋子从点P处开始,依次关于点A、B、C作循环对称跳动,即第一次跳到点P关于点A的对称点M处,接着跳到点M关于点B的对称点N处,再跳到点N关于C的对称点处……如此下去.
(1)在图中画出点M、N,并写出点M、N的坐标:_____________.
(2)求经过第2008次跳动之后,棋子落点与点P的距离.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的知识,在坐标系中容易作出点P依次关于点A、B、C的对称点,从而点M、N的坐标可得;由作图可知,点N关于点C的对称点就是点P,即棋子每经过3次跳动后又回到了点P处.由于2008=669×3+1 ,即棋子经过2007次跳动后又落到了点P处,第2008次跳动后落在点M处,由点P、M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容易求得点M与点P的距离.
解:(1)点M、N的位置如图2所示,这时M(2,0)、N(4,4).
(2)点N关于点C的对称点为点P,即棋子每跳动3次后又回到点P处,所以经过第2008次跳动后,棋子落在点M处,∴PM==2 .
答:经过第2008次跳动后,棋子落点与P点的距离为 2 .
点评:本例主要考查了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及其规律. 要充分利用坐标系进行解题.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P点依次关于点A、B、C作循环对称跳动对称点,关键是得出对称点的规律:每跳动3次后回到P处,从而推出棋子经过2007次跳动后落到了点P处,第2008次跳动后落在点M处,由点P、M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容易求得点M与点P的距离.
例2如图3,已知A(8,0)、B(0,6),两个动点P、Q同时在△OAB的边上按逆时针方向(→O→A→B→O→)运动,开始时点P在点B位置,点Q在点O位置,点P的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点Q的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
(1)在前3秒内,求△OPQ的最大面积;
(2)在前10秒内,求P、Q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并求此时点P、Q的坐标;
(3)在前15秒内,探究PQ平行于△OAB一边的情况,并求平行时点P、Q的坐标.
分析:(1)若在开始运动t 秒时,△OPQ的面积最大,这时OQ= t ,BP = 2t,则OP = 6-2t. 从而S△OPQ= (6-2t)t,由二次函数的极值不难求得△OPQ的最大面积;
(2)P、Q两点之间的距离最小,即点P、Q重合,也就是两点到点O的距离相等.注意到这时点P在OA上运动,则OA= 2t-6,OQ =t,由2t-6= t ,求得t 的值,从而点P、Q的坐标可得.
(3)在点P、Q的运动过程中, PQ平行于△OAB一边,则PQ既可能与AB平行,也可能与OB平行,还可能与OA平行,故必须按情况分类讨论.
解:(1)设开始运动t秒时, △OPQ的面积最大,这时S△OPQ= (6-2t)t =-t2+3t(0<t<3).
当t =时, △OPQ的面积最大,为 (平方单位).
(2)设经过 t秒时,点P追上点Q(即P、Q重合),由2t-6 =t得t=6,即经过6秒钟时, P、Q重合,距离为0, 此时点P、Q的坐标均为(6,0).
(3)①当0
⑤当12
例3如图7,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4,-1).
(1)若P(p,0)是 x轴上的一个动点,则当P= ____时,△PAB的周长最短;
(2)若C(a ,0)、D(a+3,0)是x 轴上的两个动点,则当 a=____时,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
分析: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连AB′,线段AB′与x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
理由:设M是 x轴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PB,MA,MB,MB′,则AM+MB=AM+MB′>AB′=AP+PB′=AP+BP.同理,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当AC∥B′D时,AC+B′D最短;
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点A关于x 轴的对称点A′;连A′B′,与x 轴、y 轴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M、N.
解 :(1)如图8,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连AB′,线段AB′与x 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P.点B的坐标为(4,-1),则点B′的坐标为(4,1).
设过点A、B′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 ,则方程-3=2k+b与方程1=4k+b联立,解得 k=2,b=-7,即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7 .令 y=0,得x=, 即当 P=时, △PAB的周长最短;
(2)点C、D在x 轴上的位置如图9所示,作点B关于x 轴的对称点B′,当AC∥B′D时,AC+B′D最短,点C的坐标为(a,0),点A的坐标为(2,-3),设过点A、C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则方程0=ak+b与方程-3=2k+b联立,解得k=,同理可得直线B′D所对应的 k=-因为AC∥B′D,所以 =-,解得 a= .
当 a=,即点C( ,0)、点D( ,0 )时, 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
练兵场:
1.(2008年 泰安市考题)如图10,将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 沿 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8次,点P 依次落在点 P1、P2、P3、…、P2008的位置,则点P2008的横坐标为__________.
2.(2006 年绍兴市考题)如图11,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OAPB沿 x轴正方向连续翻转2006次,点P依次落在点P1、P2、P3、P4、…、P2006的位置,则P2006的横坐标x 2006 =________.
3.(2005 年济宁市考题)如图12,在直角坐标系中,第一次将△OAB变换成△OA1B1,第二次将△OA1B1变换成△OA2B2,第三次将△OA2B2变换成△OA3B3,…….
已知A(1,3)、A1(2,3)、A2(4,3)、A3(8,3);B(2,0)、B1(4,0)、B2(8,0)、B3(16,0).观察每次变换前后的三角形有何变化,按照变换规律,第五次变换后得到的三角形顶点A5的坐标是_______,B5的坐标是_______.
答案:
1.2008.
提示:由题意得: P1点的横坐标为1; P2点的横坐标不变,也为1;P3点的横坐标为2.5;P4点的横坐标为4;以后每旋转一周(即翻转3次),点P的横坐标就增加3,当连续翻转2008次时,点P2008的横坐标为×3+1=2008.
2.2005.
提示:通过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发现每旋转四次为一个循环,点P的横坐标增加4个单位,连续翻转2006次时,点P的横坐标增加 ×4+1=2008个单位,而点P的横坐标为-1,所以P2006的横坐标x2006 为2005.
3. A5的坐标是(32,3);B5 的坐标是(64,0).
提示:A1、A2、A3 ……B1 、B2 、B3 …… 这些点的坐标有一定规律:第一,只有横坐标在变,纵坐标不变;第二,等腰三角形顶点的坐标可总结为为An (2n,3),底边右顶点的坐标可总结为Bn(2n+1 ,0),故A5 的坐标是(25 ,3)即(32,3);B5 的坐标是(26 ,0) ,即(64,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