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的各阶段都占很大比重,一般来说,小学约占10%,初中约占20%,高中约占30%—40%。如: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中国古代优秀诗文的篇幅:除七年级每册六篇课文外,八到九年级的教材,每册六个单元,古诗文均占了两个单元(第五、六单元)。此外,每册还增加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六册共60首。《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近年来,部分省市中考还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足见中学语文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但是一直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可以说: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望而生畏,不得要领。老师教文言文头疼,费力讲解,收效甚微。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感慨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 “我学会”为“我会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捷径”。下面,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浅谈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体会:
一、重视“诵读”,激发兴趣
学习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在“读” 字上下工夫,此为学好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背投音频、视频朗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要求读准字音。文言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与当今的现代汉语常见字读法有异有同,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1.通假字读法
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应读“jiāng(僵)”。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应读“yāo(邀)”。《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 一句中的“不”应读“fǒu(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多音字读法
根据词义确定字音,如《马说》“食马者”中的“食”通“饲”(喂养)读“sì”;“食不饱”中的“食” (吃)读“shí”。又如:“数”在不同句子读音也不同,《童趣》“鞭数十”读“shù”(几);《山市》“数至八层”读“shǔ” (计算);《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读“shuò”(屡次)
3.联系方言读法
如:《木兰诗》“著我旧时裳”,“著”念zhuó,与百色本地方言中“着”衫(穿衣)读音意思一致。《塞翁失马》“堕而折其髀”,“髀”念bì,与百色本地方言中大“髀”(大腿)读音意思一致。
其次,读准句子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
再次,要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教师在诵读指导时应做好四个结合: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朗读与背诵相结合;范读与自读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读文章,以至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培养语感、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二、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采用“满堂灌”方式,即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其实,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人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五个字:增、删、调、换、留。
1.增
增,就是增加词语。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必须要补上才行,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中后两个分句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不能以游堕事。”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
3.调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不同之处。如:宾语后置、谓语前置、定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必须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如:“弗之怠”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成“弗怠之(不敢放松抄书)”
4.换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或者根本不用,翻译时,就要用现代词将其替换掉。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一句中的“吾”、“汝”应换成“我”、“你”。
5.留
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写不误。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器械。
只有把翻译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学习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形式多样
文言文较为枯燥,除了抓住关键处,教学还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1.表演形式
如:在《石壕吏》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然后上讲台模仿文中人物(2吏、1翁、1妇、1“我” )进行表演。这样,台上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表演,台下的同学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2.音乐形式
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把通俗歌曲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堂,班里有不少学生也会唱,不知不觉,大家一起低声吟唱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动人的旋律中,他们体验到了思乡思亲的心情和作者当时的处境,胜过许多讲解语言。
3.绘画形式
乌申斯基说得好:“把图画带进课堂,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如:在教学《核舟记》时,可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再按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 描摹出核舟构造、人物动作姿态,师生共同在黑板上作画,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
4.写作形式
学习《隆中对》时,让学生以《与诸葛亮访谈》的形式,与圣贤“鸿雁传书”,性情沟通中吸纳外交辞令,学习待人接物,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社会人生。这样,使有限的篇幅进而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变学生事后的被动旁观为事前的主动参与。
5.多媒体辅助形式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多媒体来辅助文言文教学。
如: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本人制作一些彩色图片、音频、影像等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像、和谐社会的图片或影像、朗读音频播放,甚至可以与已学习过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作对比等,让学生能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归纳整理,练测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一课的学习重点,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自编习题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归纳整理
要求每位学生备有一本“文言文积累”笔记本。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识、重点词语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等。把课堂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避免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
2.自编习题检测
归纳梳理之后,有的课文由老师出题学生考。有的课文让学生围绕整理出的知识点编一份习题,同学之间互相考,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检测,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以上就是笔者多年教学文言文的几点感受。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更新理念,改变传统教法。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新课改的“春风”必定洒遍文言文教学这一“玉门关”,文言文教学必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第六中学)
但是一直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可以说:学生谈文言文色变,望而生畏,不得要领。老师教文言文头疼,费力讲解,收效甚微。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感慨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 “我学会”为“我会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到“捷径”。下面,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浅谈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体会:
一、重视“诵读”,激发兴趣
学习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在“读” 字上下工夫,此为学好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背投音频、视频朗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要求读准字音。文言文中一些字的读音,与当今的现代汉语常见字读法有异有同,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1.通假字读法
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应读“jiāng(僵)”。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应读“yāo(邀)”。《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 一句中的“不”应读“fǒu(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多音字读法
根据词义确定字音,如《马说》“食马者”中的“食”通“饲”(喂养)读“sì”;“食不饱”中的“食” (吃)读“shí”。又如:“数”在不同句子读音也不同,《童趣》“鞭数十”读“shù”(几);《山市》“数至八层”读“shǔ” (计算);《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读“shuò”(屡次)
3.联系方言读法
如:《木兰诗》“著我旧时裳”,“著”念zhuó,与百色本地方言中“着”衫(穿衣)读音意思一致。《塞翁失马》“堕而折其髀”,“髀”念bì,与百色本地方言中大“髀”(大腿)读音意思一致。
其次,读准句子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
再次,要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教师在诵读指导时应做好四个结合: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朗读与背诵相结合;范读与自读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读文章,以至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培养语感、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
二、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采用“满堂灌”方式,即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其实,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人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五个字:增、删、调、换、留。
1.增
增,就是增加词语。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必须要补上才行,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中后两个分句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删
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不能以游堕事。”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
3.调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在位置上有不同之处。如:宾语后置、谓语前置、定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必须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如:“弗之怠”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成“弗怠之(不敢放松抄书)”
4.换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或者根本不用,翻译时,就要用现代词将其替换掉。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一句中的“吾”、“汝”应换成“我”、“你”。
5.留
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写不误。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器械。
只有把翻译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学习的天地。
三、因材施教,形式多样
文言文较为枯燥,除了抓住关键处,教学还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1.表演形式
如:在《石壕吏》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然后上讲台模仿文中人物(2吏、1翁、1妇、1“我” )进行表演。这样,台上的同学绘声绘色的表演,台下的同学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调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2.音乐形式
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把通俗歌曲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堂,班里有不少学生也会唱,不知不觉,大家一起低声吟唱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动人的旋律中,他们体验到了思乡思亲的心情和作者当时的处境,胜过许多讲解语言。
3.绘画形式
乌申斯基说得好:“把图画带进课堂,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如:在教学《核舟记》时,可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再按作者写作的先后顺序, 描摹出核舟构造、人物动作姿态,师生共同在黑板上作画,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有效培养。
4.写作形式
学习《隆中对》时,让学生以《与诸葛亮访谈》的形式,与圣贤“鸿雁传书”,性情沟通中吸纳外交辞令,学习待人接物,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社会人生。这样,使有限的篇幅进而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变学生事后的被动旁观为事前的主动参与。
5.多媒体辅助形式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多媒体来辅助文言文教学。
如: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本人制作一些彩色图片、音频、影像等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像、和谐社会的图片或影像、朗读音频播放,甚至可以与已学习过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作对比等,让学生能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归纳整理,练测结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一课的学习重点,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自编习题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归纳整理
要求每位学生备有一本“文言文积累”笔记本。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本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如作家作品知识、重点词语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等。把课堂所学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避免传统文言文教学老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弊端。
2.自编习题检测
归纳梳理之后,有的课文由老师出题学生考。有的课文让学生围绕整理出的知识点编一份习题,同学之间互相考,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检测,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以上就是笔者多年教学文言文的几点感受。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更新理念,改变传统教法。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新课改的“春风”必定洒遍文言文教学这一“玉门关”,文言文教学必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