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中象征意象的构建与透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q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是象征型文学的杰出代表作。绚丽多彩的象征性赋予了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海明威把复杂的抽象思维凝聚在丰富的象征意象之中。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音乐意象和主导意象来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生哲理。
  【关键词】 海明威;《印第安人营地》;主导意象;音乐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13-02
  运用意象来创造象征形象是象征寓意透射的重要途径。意象对于稳定地凝聚象征寓意与呈示象征寓意,都是行之有效的[1]245。象征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审美活动,本文从音乐意象和主导意象中分析《印第安人营地》中的象征寓意。海明威手挥无弦之琴,琴无音却胜似有声,弹奏了一曲挽歌,隐匿的音乐意象赋予了作品审美意蕴和哲理气息。此外,海明威在作品中通过主导意象承载着深厚的寓意。海明威把千丝万缕的思绪和愁肠百转的理性哲思浇筑于音乐意象和主导意象中,而读者又可以通过音乐意象和主导意象的透射去洞悉作品的玄奥之处。
  一、音乐意象驰骋全文——传情达意境无穷
  音乐是听觉艺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音乐性可以赋予杰出的文学作品万千丘壑的音乐意象。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宛如大提琴演奏出来的悲鸣曲,哀婉悠扬的曲调谱写出了一曲挽歌,引世人为之心醉和哀叹。借助音乐而升腾,这是象征营构实现寓意透射的重要手段之一[1]225。海明威运用音乐意象极大提高了作品境界。他在书写该小说的时候如同谱曲高手一般,牢牢把握住了作品中的音色、节奏和韵律。
  小说开头用非常舒缓的曲调描写了印第安人过河迎接白人医生和儿子尼克去印第安人营地的情形。紧接着作品用绵长的曲调和慢节奏叙述着去印第安人营地中各种见闻,“接着他们进入了林子,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去,小道的尽头就是一条伐木的大路。[2]119”
  当进入到紧扣心弦的接生场景时,作品的曲风为了贴合叙述进程的发展,节奏变得短促,音色开始高亢、重音迭起,乐曲之声层层递进,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当印第安妇人通过剖腹产千辛万苦生下一名男婴时,白人医生感到莫大的成就感,“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2]123”
  通过白人医生与小男孩尼克和乔治之间对话,可以看出喜悦之感跃然纸上,此时的曲调变得明朗、欢快和轻松。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故事高潮奠定了基础。之后,白人医生无意间发现了印第安产妇的丈夫自杀身亡。这一幕将全文的故事情节推到了制高点,剧情急转直下由喜剧转为悲剧,曲风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折,由明朗转为阴郁,由欢快转为悲痛,由轻松转为沉重。
  虽然文中没有一处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也没有一处刻意渲染悲鸣之色,但是独特的音乐意象化作无声的文字,把作品中无尽的哀伤感刻画得酣畅淋漓。此时的音乐仿佛拉长了悲鸣之音响彻虚空上下,其呜咽之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闻者撼动心魂,几欲热泪盈眶。
  在小说的末尾处,通过医生父子俩的对话点明了主旨。此时的音乐呈现舒缓、凝重和深沉之感,将艺术情调与哲思有机融合起来。医生父子俩的对话如同一个个音符重重敲击在读者的心扉里,迫使读者严肃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文中最后两段描写的是医生父子俩乘船过河离开营地的场景,这一幕与小说的开头一幕刚好首尾呼应。文末之处的音乐出现了松弛和回旋往复的旋律。读者在低回婉转的韵律声中可以敏锐地感知到赶路人和归路人迥然不同的心境。無色无味的音乐意象灵动得给作品披上了神秘而又缥缈的外衣,赋予了作品审美意蕴和哲理气息,使作品在传情达意中陡然提升了玄妙之境。
  二、主导意象——暗藏玄机
  主导意象是指处于作品中心位置的意象,它对全篇作品具有统摄作用[1]225。主导意象贯穿全文,宛如发动机一般激活了作品的血脉。主导意象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连接了作者、作品和读者。作品的主导意象的象征寓意的透射,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围绕着主导意象的衍变,可以展开多方面的意义延伸[1]248。主导意象的意义透射居于多种意义的核心位置,凝结成了一张意义辐射网。
  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主要聚焦白人医生的活动展开,而白人医生的“手”就是全文的主导意象。作家通过白人医生的“手”把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都有机交织在一起。可以透过这一主导意象窥探作品深藏的主旨和寓意。小说开头部分叙述白人医生和儿子尼克前往营地时,文中写道:“尼克躺倒下去,偎在父亲的胳膊里[2]119。”此处白人医生的“手”这一意象的营构有着特殊的寓意。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暗含的象征寓意。一方面:“手”这一意象体现了白人医生对于幼子的体恤和关爱。另一方面:此时的关爱行为是给予孩子心中一份信念感,让孩子勇敢面对将要历经的曲折。
  当白人医生一行人抵达一所棚屋后,发现产妇处于难产的危急时刻。医生必须立刻实施紧急接生行动。文中用特写镜头聚焦在医生的“手”这一意象中,文中有两处写道“双手洗得干干净净”和 “大夫认为自己的一双手已经洗干净了,于是他进去准备接生了[2]121。”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意象中的隐含深意。第一、说明医生非常专业,在接生前仔细做好术前消毒工作。第二、反复洗手表明白人医生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白人医生与死神之间正面交锋的一次肉搏之战。第三、在洗手的过程中,白人医生就在做好心理准备,敢于迎战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第四、这暗示了白人医生对这名印第安产妇带有歧视和偏见的态度。原文中特意用了“carefully”和“thoroughly”来强调双手洗干净了,这表明白人医生有种族优越感,打心底觉得印第安妇人不洁净,通过“双手洗干净了”外化了他的鄙夷态度。
  实施剖腹产后,白人医生成功地从产妇体内取出胎儿。“他父亲拎起了孩子,拍拍他,让他透过气来,然后把他递给了那个老妇人。”[2]122这里接连好几个动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手”这一意象背后的隐含深意。第一、这表明医生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临危不惧地处理好了各种手术风险。第二、这体现医生的医术高超,用精湛的医学技能化险为夷,拯救了产妇和胎儿的性命。第三、这意味着白人医生心态的转变。他摒弃了种族的偏见,用欢喜之心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然而就在幸福来临之际,白人医生却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生儿的父亲已经自杀身亡了。文中借用医生的眼光,描写道:“他把蒙着那个印第安人的头的毯子揭开来……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2]123此处白人医生用手揭开毯子,这就把自杀现场暴露出来。在此处,白人医生的“手”这一意象有着特殊的象征寓意。可以从五个方面解读隐含深意。第一、这一变故使得白人医生始料不及。新生儿的降生本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由于这位新生儿父亲的自杀剧情反转变成了悲剧。第二、生命奇迹般的降临和生命的匆匆逝去,必定会促使白人医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第三、白人医生对这位新生儿父亲的自杀会心怀愧疚。在手术期间,如果白人医生能安抚下焦虑中的准父亲,那么这场悲剧就有可能会避免。第四、新生儿刚降临人世间就失去了父亲,这也会使医生对新生儿产生同情之心。第五、白人医生亲临了生死壮烈场面后,这会使他更珍惜现有的人生幸福,更爱自己的孩子。
  归途一幕与小说开头形成鲜明对照, 小说末尾有两处分别提到“尼克在船艄,他父亲划桨”“尼克坐在船艄,他父亲划着船”。[2]123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回环咏叹的作用,其目的是表达强烈情感以及阐明深刻的道理。“他父亲划桨”与“他父亲划着船”都与白人医生的手部动作有关, “手”这一意象有着特殊的象征寓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意象背后所透射的隐含深意。第一、白人医生在归途中自己划船体现了他对印第安人的人文关怀。由于新生儿的父亲突发身亡,营地里的印第安人们需要安抚死者的家属,所以白人医生没有让印第安人送别。第二、这反映了白人医生的人生信念和硬汉精神为儿子树立了榜样。在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面前,白人医生执守于既定的线路上邁着坚实的步伐勇往直前。第三、亲临了印第安人的惨剧后,白人医生认为儿子应该成长起来并且能独立撑起自己的一方小舟,勇于面对人生之舟的血雨腥风。第四、这体现了父子关系比以往更密切了,他们在人生信念上志同道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三、结语
  在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中,海明威用素朴凝练的语言绘制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卷。海明威把复杂的抽象思维和人生哲思凝聚在作品之中,这就拉开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在此岸的读者想要到达彼岸去领悟作品的玄同忘我之境,可以借助作品的象征意象去领略作品的神秘色彩和象征之美。在感性和理性的交汇处,在理念和现实的融合中,读者可以任凭思绪遨游四方,无比酣畅淋漓地体验作品中音乐意象和主导意象所透射的言无尽意无穷的气韵。这不仅激活了读者的阐述力,而且也延展了作品的生命力。因而,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从有限迈向无限。
  参考文献:
  [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M].陈良廷,玉澄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黄莹,女,硕士研究生,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清水凯夫先生提出的“刘孝绰实操编务而萧统挂名”的《文选》编者意见,在《文选》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用以支持这一新见的五条证据,均受到了学界的质疑与诘难,引发名为“清水旋风”的学术争辩。虽然在争辩过程中,其观点已渐为学界所否定,但这场争辩无疑促进了大陆文选学研究的复兴,有其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清水凯夫;《昭明文选》;编者;萧统;刘孝绰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了解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美国移民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更好解读国际关系,处理双边多边关系。第三代非裔作家奇玛曼达·阿迪契的作品《美国佬》从文学角度深刻解读当今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社会种族和移民问题。小说通过文化融合冲突与最终回归的主题,暗含后种族时代语境下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是移居美国的非洲黑人的一条出路,由此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反思21世纪美国种族问题和目前美国移民政策走向。  【关键词】 《美
期刊
【摘要】 《岳阳楼记》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立意还是语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让人产生美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高中生视角,探讨《岳阳楼记》的语言美感,形成作为高中生的思想体会。  【关键词】 岳阳楼记;高中生;修辞;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
期刊
【摘要】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论题。历来学者对其的解读可谓是见仁见智,其研究的角度、立场的差异造成了迥异的解读方式与解读结果。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在何以平治天下、安顿社会、成就自我上终至于殊途同归。故老子“道”观念在各个维度展现出互动性和共通性,各层次间凸显出逻辑的关联性和通贯性。老子哲学体系的发展与嬗演可以说是由宇宙论延展到人性论,再由人性论辐射到政治论,呈现出上
期刊
【摘要】 垮掉的一代是出现在二战之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但是这一流派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被主流文学所认可,且此流派作品中主人公的各种不羁的行为更是为人诟病。本文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入手,试图找寻“垮掉派”的悲剧作品中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垮掉的一代;悲剧美学;杰克·凯鲁亚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
期刊
【摘要】 作为后“9·11”时代不可被忽视的文学作品,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以少年艾哈迈德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展现了被边缘化的宗教力量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看似包容的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恐怖分子》中所折射出来的文明冲突已有一定的研究,不仅探究不同信仰文化间的对立,更是重审美国文化对于其他文化造成的冲击,本文从成长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人性觉醒三个方面分析艾哈迈德演变
期刊
【摘要】 中元节不是纳西族的原生民族节。目前学界对纳西族中元节习俗的研究较少,一是大部分学者对纳西族节日研究都基于民族原始的东巴文化方面,从中原地区传入的节日文化研究反而做得不多或不细;二是很多人认为中元节的固有特点在写作时较难回避“封建迷信”内容,因此干脆绕开不谈。实际上,岁时节日是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纳西族的中元节习俗可以为研究民族接触史、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方面提供有效材料。  【关
期刊
【摘要】 西汉中期的盐铁会议,是在武帝到霍光这一延续性政治体制引起严峻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的背景下召开的。盐铁会议的主要参与对象为贤良文学,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御史大夫的从属僚属丞相使、御史。会议分两个阶段召开,而经济上的兴利政策、匈奴用兵问题及刑法问题则为会议主要讨论内容。  【关键词】 盐铁会议;《盐铁论》;汉武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魏爱莲(Ellen Widmer, 1939—)是现当代研究中国文学的少数汉学家之一,现任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特别是晚清时期妇女文学研究。1985年以后,魏爱莲教授的研究方向从整体的明清文学转向了具体的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小说体裁。她认为与男性文学不同的是女性文学的萌芽和发展都异常艰辛,而且除了围绕明清文学整体趋势的各种因素及变化外,妇女文学更具有特殊性
期刊
【摘要】 1926年,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该小说充分展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精神,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战后一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因而又被称为“迷惘一代”的宣言书。本文揭示了《太阳照常升起》所具有的紧扣时代脉搏,真实记录特定时代人们行动与思想的时代特性,从小说中人物对消费,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转变入手,展現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迷茫一代”的职业道德等对西奥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