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刚刚成立五年的技师学院,引来了三位主管副省长来院视察,以及全国近百家职业院校的校长、教务主任来参观学习,引来了省人社厅、财政厅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引来了社会上无数学生和家长的拥护。
还引来了一大堆牌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和江西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一举跨入了江西省以至全国一流技工院校行列,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江西技师学院的“江西技师速度”让外人惊讶。
在记者的连续追问之下,院长肖文透露了成就“江西技师速度”的秘诀:“有为才有位。”
这也是肖文的口头禅。
先让学校有为
肖文是个有着23年职教经历的老职教人。
1990年10月调原赣州地区技工学校工作,1995年3月起任校长,2005年5月起任赣州技师学院院长,2010年1月正式就任江西技师学院院长,肖文从大学毕业后两年时间就与职教干上了。
从此,苦恼也随之而来。“自己一直苦恼:技工学校没有地位,老师和学生被别人低看一眼。这里面有宣传不够的缘故,但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我们自身努力不够。”正是有这种认识带来的苦恼,“有为才有位”才会经常挂在肖文的嘴边。
“这个位一个是学校的位,一个是学校教职员的位,一个是学生的位。这个位要不来,是要靠谋发展、靠有为得来。”肖文院长这样诠释自己所说的“位”。
对于自己在贛州技师学院的经历,肖文认为是“老皇历”了,不去说它。只说近5年在江西技师学院的事。
2008年10月,肖文调到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作。这一年,他已年过50。但他没有歇口气的想法,而是与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受命筹建江西技师学院。
2008年,原江西省劳动保障厅希望建成一个省本级综合性、多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此充分发挥培养“金蓝领”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倍增效应。为了筹建技师学院,省厅专门把从事了20余年技工教育、拥有近20年技工院校校长经历的肖文院长从赣州技师学院调来。从此,江西技师学院的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学院事业的创建。
任何一所学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奋进,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领导班子,江西省技师学院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一种诠释。
起初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面对场地选取、资金申请、项目审批、领导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筹建小组经过多方努力,首先在当年申请资金购得了一所职业院校老校区的100余亩地,作为学院的办学场所。随后,2009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基地命名为“江西技师学院”。2010年5月,学院隆重揭牌。
虽然牌子立起来了,但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新购的老校区破败不堪,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实训设备老旧单一,交叉办学的学生管理困难,发展资金不充裕。面对困境,肖文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吃住在学院,潜心一个个策划、一步步行动、一次次改革和一项项创新。从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入手,逐步明晰办学理念,在零基础的起跑线上,向目标迈进。
如今,江西技师学院已经实现了三次完美跨越。一是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占地面积113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由原来的600人增加到5000余人。二是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由培养中级技工,发展成为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的高技能人才综合培训基地。三是办学能力实现了跨越,目前学院共开设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商贸服务4大类14个专业,拥有各类实训中心(实训基地)73个,实训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生均实训投入名列全省前茅。
从零起步到跨越发展,江西技师学院完全改变了,可不变的是,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近些年,学院与南昌海立、江西铜业、江铃汽车、江西联创电子等20余家省内工业园区优秀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南昌市千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开发教学项目,与江西奥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校内工作班”,将公司的生产线引入校园。
仅仅一年时间,学院里外修葺一新。在校园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肖文院长不忘打造学院内涵。学院果断启动了“学技术、促就业、帮脱贫”为宗旨的民生工程——“飞翔工程”,通过免费培训、补贴学员基本生活费的形式,每年免费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此举得到省政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充分肯定,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学院还积极承担了“劳动预备制”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技能培训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训合格率在96%以上。
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实训设备、贴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极参与地方民生工程,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迅速提升,主管部门相继将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放在学院举办。近几年,学院先后承办了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2013年印刷行业南方片区钳工技能比赛等等。除以优质的服务为同行搭建好技能交流平台外,学院也积极派出师生参与各类大赛,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8个比赛工种中,江西技师学院师生共荣获了三个工种的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
“要有位,先要有为。但是,作为我们当领导的,一定要想办法让教师有为!”肖文经常与校领导班子这样交流。
教师队伍的“有为工程”正式启动。
他们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的方式选贤举能充实教师队伍,注重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对在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学院更是给予高度关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42岁的刘军就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范例。2011年,凭借带领学生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同年10月在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前六名、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的优异成绩,刘军被江西技师学院正式聘任为在编职工。这位曾经的企业技术主管,成了学院的教学骨干。
现在,江西技师学院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为了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院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办法,通过出国培训、校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王谷平就是这支年轻队伍中的一员。他多次参加各种专业评选和大赛,并屡屡获奖。2012年被选中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远赴德国考察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回国后,他将国外的教学理念渗透进课堂,潜心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很快成了教学标兵。
其实,王谷平只是学院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代表。与王老师一样,学院全体教师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育核心问题,以专业、特色、创新的“精”“气”“神”,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的培训学习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有江西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目前,学院135名教师中,有34名教师成为了“双师型”教师。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2013年初,學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在肖文“做专、做精、做强”的精神指导下,学院在原有的四个教研室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组建机械系、自动化系、信息技术系、商贸服务系和公共教育部,设立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考虑这些系(部)主任人选的时候,他们没有采取任命制,而是本着“让有为的教师有位”的原则,以竞争上岗的方式,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步骤,选任新系(部)负责人。新上任的系部负责人围绕所学专业和多年经验,密切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和学院发展建设的客观实际,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使学院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学院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解决师资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教学水平才是最终目标。在建好师资队伍的同时,学院把工作重心集中在教学改革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设立了教学督导室,安排了专职教学督导员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学督导员对教学各环节的日常巡查每天不少于3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记录,有效地对教师出勤、课堂教学、实训纪律、作业批改、教学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等实施全程监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学院出台了一系列考评办法,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出一、二、三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津贴发放、职称晋升等挂钩,在校内形成了教师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有为、有位的教师也不负众望,为学院不断争得荣誉。近五年来,有30余名教职员工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表彰。其中,院长肖文被中国职工教育培训协会授予“全国技工院校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在争先创优的氛围里,学校教师组在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2人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2011年8月,学院成为全国首个现代制造技术培训基地;2012年3月,被国家人社部确立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4月,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
全力让学生有为
“没有职业素质、没有能力的学生,肯定是没有位的。”江西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文定如是说。为了让学生有为,江西技师学院在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下了不少功夫。
措施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院生源结构复杂,多数学生是初升高分流而来的,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家境贫困、习惯养成较差、交往能力欠缺的问题,不求上进、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借鉴了部队严格的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倡导以部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营的作风感染学生。
新生在入学前要开展为期15天的军训,斗高温,战酷暑,站队列,搞集训,习常规,纪律严明,内务规范,每一位新生在准军事化的熔炉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练。在平时的常规活动中,也仿照部队模式进行管理,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养成教育”。在出操、升旗、上课、晚自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从小事抓起,努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措施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院不仅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学院每学期开设的第二课堂达数十个,其中既有综合素质类,又有技能提升类。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同时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目前,学院设有学生茶艺兴趣班、电子商务协会、礼仪队、书法协会、晨曦话剧社、国学社、心理协会、吉他乐队等数十个学生社团。学院还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经费,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措施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学院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学期伊始,通过自主报名、初试、复试,优选一批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积极性、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加入学生会组织,提高学生会工作的延续性。
同时,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学工处制订了主题月活动计划,如9月的迎新月,主要开展上学期活动成果展览、拔河比赛、寝室文化节评比等活动;11月的青春月,开展以展现青春为主题的全院运动会等系列活动;12月为新年月,开展以迎新年、庆元旦为主题的才艺比拼选秀——直通元旦晚会等系列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一批优良的学生队伍,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措施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专业实际操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展示自我、展示才能的竞技平台。
在完成繁重的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技能节。他们的技能节不是只选出冠军,而是通过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正因为如此,竞赛项目覆盖到学院所有专业,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中锤炼学生。近三年来,有8名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通过技能大赛,学院不仅涌现出一批高技能人才,还通过赛前训练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营造出崇尚技能的浓郁气氛,激发了学生提升自身技艺的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氛围以及“比、学、赶、帮”的优良校园风气。
正是有了这些全面的、精细的保障措施,在江西技师学院,招生的“入口”络绎不绝。而在就业的“出口”上,学院同样重视保障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是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如全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职业指导老师授课,招生就业处老师积极参与;在学生上岗实习之前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邀请省内外专家和知名企业高管、人力资源培训师来校讲授职业理念、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内容,将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职场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做好充分的职场准备;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招生就业处一名副处长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推荐服务工作,招就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制定了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护驾导航”。
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满足企业的需求出发,按照“产教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先后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深圳富士施乐公司、深圳鸿超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并且每年都会选派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提升了技能,又培养了情操,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校企间的联系,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明显提高。近三年,学院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评价良好,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优秀毕业生典型。如2008级模具制造专业的赖军,现担任浙江温州亚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2009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傅商建,现为苏州(韩国)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电脑维修部技术组长;2009级高技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王方普,选择自主创业,与校友张强、熊文良、郑朋春等人组成电梯安装队,人均年收入超十万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水长天共一色的美丽赣江见证了江西技师学院满怀乘风破浪、扬帆万里的雄心壮志。处在新职教发展的潮流中,这群赣江边的职教人正把握新机遇,承载新愿景,为助推开创江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迈开坚实的步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江西”插上腾飞的翅膀!
还引来了一大堆牌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江西省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和江西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一举跨入了江西省以至全国一流技工院校行列,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江西技师学院的“江西技师速度”让外人惊讶。
在记者的连续追问之下,院长肖文透露了成就“江西技师速度”的秘诀:“有为才有位。”
这也是肖文的口头禅。
先让学校有为
肖文是个有着23年职教经历的老职教人。
1990年10月调原赣州地区技工学校工作,1995年3月起任校长,2005年5月起任赣州技师学院院长,2010年1月正式就任江西技师学院院长,肖文从大学毕业后两年时间就与职教干上了。
从此,苦恼也随之而来。“自己一直苦恼:技工学校没有地位,老师和学生被别人低看一眼。这里面有宣传不够的缘故,但最主要的可能还是我们自身努力不够。”正是有这种认识带来的苦恼,“有为才有位”才会经常挂在肖文的嘴边。
“这个位一个是学校的位,一个是学校教职员的位,一个是学生的位。这个位要不来,是要靠谋发展、靠有为得来。”肖文院长这样诠释自己所说的“位”。
对于自己在贛州技师学院的经历,肖文认为是“老皇历”了,不去说它。只说近5年在江西技师学院的事。
2008年10月,肖文调到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作。这一年,他已年过50。但他没有歇口气的想法,而是与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受命筹建江西技师学院。
2008年,原江西省劳动保障厅希望建成一个省本级综合性、多功能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此充分发挥培养“金蓝领”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示范倍增效应。为了筹建技师学院,省厅专门把从事了20余年技工教育、拥有近20年技工院校校长经历的肖文院长从赣州技师学院调来。从此,江西技师学院的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学院事业的创建。
任何一所学院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奋进,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领导班子,江西省技师学院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一种诠释。
起初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面对场地选取、资金申请、项目审批、领导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筹建小组经过多方努力,首先在当年申请资金购得了一所职业院校老校区的100余亩地,作为学院的办学场所。随后,2009年5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基地命名为“江西技师学院”。2010年5月,学院隆重揭牌。
虽然牌子立起来了,但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新购的老校区破败不堪,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实训设备老旧单一,交叉办学的学生管理困难,发展资金不充裕。面对困境,肖文院长带领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吃住在学院,潜心一个个策划、一步步行动、一次次改革和一项项创新。从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入手,逐步明晰办学理念,在零基础的起跑线上,向目标迈进。
如今,江西技师学院已经实现了三次完美跨越。一是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占地面积113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在校生规模由原来的600人增加到5000余人。二是办学层次实现了跨越,由培养中级技工,发展成为培养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的高技能人才综合培训基地。三是办学能力实现了跨越,目前学院共开设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商贸服务4大类14个专业,拥有各类实训中心(实训基地)73个,实训设备价值4000余万元,生均实训投入名列全省前茅。
从零起步到跨越发展,江西技师学院完全改变了,可不变的是,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近些年,学院与南昌海立、江西铜业、江铃汽车、江西联创电子等20余家省内工业园区优秀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南昌市千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由学校老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共同开发教学项目,与江西奥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校内工作班”,将公司的生产线引入校园。
仅仅一年时间,学院里外修葺一新。在校园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肖文院长不忘打造学院内涵。学院果断启动了“学技术、促就业、帮脱贫”为宗旨的民生工程——“飞翔工程”,通过免费培训、补贴学员基本生活费的形式,每年免费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此举得到省政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充分肯定,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学院还积极承担了“劳动预备制”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青年高技能人才培训、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技能培训等培训任务,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训合格率在96%以上。
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全的实训设备、贴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积极参与地方民生工程,使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迅速提升,主管部门相继将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放在学院举办。近几年,学院先后承办了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2013年印刷行业南方片区钳工技能比赛等等。除以优质的服务为同行搭建好技能交流平台外,学院也积极派出师生参与各类大赛,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江西省首届“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8个比赛工种中,江西技师学院师生共荣获了三个工种的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
“要有位,先要有为。但是,作为我们当领导的,一定要想办法让教师有为!”肖文经常与校领导班子这样交流。
教师队伍的“有为工程”正式启动。
他们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考、招聘的方式选贤举能充实教师队伍,注重引进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对在技能大赛获奖的“能工巧匠”,学院更是给予高度关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42岁的刘军就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范例。2011年,凭借带领学生参加江西省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二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同年10月在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前六名、被授予“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的优异成绩,刘军被江西技师学院正式聘任为在编职工。这位曾经的企业技术主管,成了学院的教学骨干。
现在,江西技师学院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年轻团队。为了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院制订了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办法,通过出国培训、校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王谷平就是这支年轻队伍中的一员。他多次参加各种专业评选和大赛,并屡屡获奖。2012年被选中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远赴德国考察学习先进制造技术。回国后,他将国外的教学理念渗透进课堂,潜心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很快成了教学标兵。
其实,王谷平只是学院提高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代表。与王老师一样,学院全体教师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育核心问题,以专业、特色、创新的“精”“气”“神”,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的培训学习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走出了一条有江西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目前,学院135名教师中,有34名教师成为了“双师型”教师。
“让有为的教师有位!”2013年初,學院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在肖文“做专、做精、做强”的精神指导下,学院在原有的四个教研室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组建机械系、自动化系、信息技术系、商贸服务系和公共教育部,设立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考虑这些系(部)主任人选的时候,他们没有采取任命制,而是本着“让有为的教师有位”的原则,以竞争上岗的方式,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步骤,选任新系(部)负责人。新上任的系部负责人围绕所学专业和多年经验,密切结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和学院发展建设的客观实际,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使学院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学院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解决师资不是最终目的,提高教学水平才是最终目标。在建好师资队伍的同时,学院把工作重心集中在教学改革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设立了教学督导室,安排了专职教学督导员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学督导员对教学各环节的日常巡查每天不少于3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记录,有效地对教师出勤、课堂教学、实训纪律、作业批改、教学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等实施全程监控,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同时,学院出台了一系列考评办法,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每学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出一、二、三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津贴发放、职称晋升等挂钩,在校内形成了教师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有为、有位的教师也不负众望,为学院不断争得荣誉。近五年来,有30余名教职员工获得国家级及省级表彰。其中,院长肖文被中国职工教育培训协会授予“全国技工院校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在争先创优的氛围里,学校教师组在2010年江西省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2人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2011年8月,学院成为全国首个现代制造技术培训基地;2012年3月,被国家人社部确立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4月,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
全力让学生有为
“没有职业素质、没有能力的学生,肯定是没有位的。”江西技师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文定如是说。为了让学生有为,江西技师学院在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上下了不少功夫。
措施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学院生源结构复杂,多数学生是初升高分流而来的,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家境贫困、习惯养成较差、交往能力欠缺的问题,不求上进、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切实保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借鉴了部队严格的管理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倡导以部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教育学生,以军营的作风感染学生。
新生在入学前要开展为期15天的军训,斗高温,战酷暑,站队列,搞集训,习常规,纪律严明,内务规范,每一位新生在准军事化的熔炉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练。在平时的常规活动中,也仿照部队模式进行管理,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养成教育”。在出操、升旗、上课、晚自习、课外活动等方面,从小事抓起,努力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措施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院不仅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学院每学期开设的第二课堂达数十个,其中既有综合素质类,又有技能提升类。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和能力拓展的有效活动载体,它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同时积极推动学生社团建设。目前,学院设有学生茶艺兴趣班、电子商务协会、礼仪队、书法协会、晨曦话剧社、国学社、心理协会、吉他乐队等数十个学生社团。学院还进一步完善了社团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社团活动经费,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措施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学院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学期伊始,通过自主报名、初试、复试,优选一批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积极性、能吃苦耐劳的学生加入学生会组织,提高学生会工作的延续性。
同时,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学工处制订了主题月活动计划,如9月的迎新月,主要开展上学期活动成果展览、拔河比赛、寝室文化节评比等活动;11月的青春月,开展以展现青春为主题的全院运动会等系列活动;12月为新年月,开展以迎新年、庆元旦为主题的才艺比拼选秀——直通元旦晚会等系列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一批优良的学生队伍,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措施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专业实际操作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展示自我、展示才能的竞技平台。
在完成繁重的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技能节。他们的技能节不是只选出冠军,而是通过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正因为如此,竞赛项目覆盖到学院所有专业,组织学生全员参与,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活动,在竞赛中锤炼学生。近三年来,有8名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中取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通过技能大赛,学院不仅涌现出一批高技能人才,还通过赛前训练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营造出崇尚技能的浓郁气氛,激发了学生提升自身技艺的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氛围以及“比、学、赶、帮”的优良校园风气。
正是有了这些全面的、精细的保障措施,在江西技师学院,招生的“入口”络绎不绝。而在就业的“出口”上,学院同样重视保障工作,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是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如全年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职业指导老师授课,招生就业处老师积极参与;在学生上岗实习之前安排专门的培训课程,邀请省内外专家和知名企业高管、人力资源培训师来校讲授职业理念、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内容,将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职场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进入就业岗位前做好充分的职场准备;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招生就业处一名副处长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推荐服务工作,招就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并制定了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护驾导航”。
二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从满足企业的需求出发,按照“产教结合”的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先后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集团、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深圳富士施乐公司、深圳鸿超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并且每年都会选派学生赴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提升了技能,又培养了情操,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校企间的联系,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明显提高。近三年,学院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评价良好,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优秀毕业生典型。如2008级模具制造专业的赖军,现担任浙江温州亚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2009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傅商建,现为苏州(韩国)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电脑维修部技术组长;2009级高技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王方普,选择自主创业,与校友张强、熊文良、郑朋春等人组成电梯安装队,人均年收入超十万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水长天共一色的美丽赣江见证了江西技师学院满怀乘风破浪、扬帆万里的雄心壮志。处在新职教发展的潮流中,这群赣江边的职教人正把握新机遇,承载新愿景,为助推开创江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迈开坚实的步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江西”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