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反思 展望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十年,石家庄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通过学科教学研究、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科教学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品德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51-04
  2001年,新课程改革提出充满着“人性”光辉的响亮口号:“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在这样极具凝聚力的课改精神引领下,石家庄市品德教学改革走过了十年,这是全市品德学科建设从逐步摸索到稳步发展提升的十年;是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品德骨干教师队伍人材辈出的十年;是各级领导、学校对品德学科关注度不断提升的十年。
  十年来,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指导思想引领下。通过品德学科核心团队的打造,锤炼了一批品德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并依靠他们的引领和辐射壮大品德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深入进行以品德学科研究、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品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市品德学科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品德学科教育教学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回顾:全市小学品德学科课改十年的主要成果
  (一)落实新课改精神,构建和谐、高效、鲜活课堂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十年来,我们立足课堂,研究课堂,探索品德课堂的真谛、研究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使品德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变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全市品德学科教师对品德课程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很好地体现,品德课程意识有所加强,多数课改变了过去盲目拔高或出现“空心人”的现象,较好的体现了品德课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及健全人格发展。教师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品德教学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它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立足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并形成经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从而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它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提倡课堂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养成关爱情怀,从而感悟到“生活没有旁观者”这一朴素的哲理,使学生成为积极的、乐观的生活者,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品德教师执教能力有所提高,教材研究的意识、课程整合意识明显提升,形成了以生为本、以学论教的观念,并努力在课堂上实践。
  (1)以活动为中心, 教服务于学。教学活动是品德课的支架,品德教师本着“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积极探索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以活动串的形式——实践活动、调查活动、情境模拟、小组互评活动等组织教学,寓教学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交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良好的情境创设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活跃课堂气氛的调色板、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彼此形成真正“学习共同体”“优质的生命场”。
  (2)课堂活动丰富,质量高、效果好。多数品德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针对学情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逐步使常态课活动化,活动课生活化,优质课特色化,个性课品牌化。品德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文关怀。如,以情感触动为特色的李黎明老师的《了不起的我》,李京老师的《夸夸我自己》,刘澜老师的《成长的轨迹》等优秀品德课在全国、省及全市均获得好评。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改十年,我们欣喜地发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品德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主参与,自我设计,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活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学生被触动被感染而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彼此分享生活经验和学习收获。探究活动的过程也常常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实践体验活动更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生活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多的品德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精神享受。
  (二)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教师成长途径
  育人先育师。品德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推进者,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性格只能由性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涵养。这就要求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来感召每一位学生。基于此,我们始终把县区品德教研员及全市品德骨干教师培养作为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营造在工作中自修、过程中培养、行动中成长,即“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研,做中用”互助共进的教研文化;勾勒了理想的品德教师形象:①具有心灵的力量,②具有思想的魅力,③具有情意的关怀,④具有人格的熏染,⑤具有实践的智慧,打造了“一三四”品德教师发展工程,即一个培养模式、三个核心思想、四个措施途径,力促品德教师增强教研意识,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1.一个培养模式。坚持“教学研讨、人格培养并重”的原则,注重品德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确立了“德性 基本功 能力”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促进品德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三年达标”到“师徒结对”,从“骨干教师”到“名师工程”循序渐进。 其次,通过制订自我发展目标等方式,为品德教师创造各种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其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被赏识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满怀着信心和勇气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市级” 每学期组织三至四次活动,解决共性问题,重点开展培训指导、骨干培训及主题研讨活动。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依托,以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培训为重点,以营造互动交流的研究氛围为平台,以召开个人教学研讨会为促进,以相对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教学研讨为引领,构建了点面结合、积极互动、能够激励广大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县区级”鼓励区县教研员结合本单位实际搞培训。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三步走”的培训:第一步对品德骨干教师启动培训;第二步对区域全体品德教师的全员培训;第三步结合具体实践课例对教师进行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培训。
  “乡片级”主要以中心校为龙头,采取“点片结合、名师引领、课例研讨、行为跟进”的方式进行。
  “校级”立足于学校,常以跨学科教研活动进行课堂观察、课后研讨和交流学习活动为主。
  在四级联动的校本行动研究中,坚持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校本教研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学全面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骨干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是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为研究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课题研究能够构建品德教师坚定的职业认同,把对本专业的追求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内需,使教师们带着共同的期待,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分享智慧,真正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理论学习,材料搜集,活动设计,观察反思,变得善于思考、乐于研讨。教师的研究行为逐步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实现了本学科的长足发展和不断进步。从“九五”省青年专项课题研究立项,到“十五” 、“十一五”省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研究的开展,历经十余年,品德教师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通过课题研究,激励并带动了县(市)区教研员带头参加课题研究,走上科研之路。目前,以新课程推进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题凝聚人心,以课题提升品位,打造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共识。
  二、反思:对品德学科课改存在主要问题的思考
  在课改实施及学习研究活动过程中,品德骨干教师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内部文化,如教师对学科的看法,对学习、研究的态度,甚至人生价值的感悟等,这些都影响着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潜能的发挥。如何使它升华成一种能量,促进团队成员施展抱负,自我超越,创造教学教研智慧,是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品行的评价体系。新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方式应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挖掘,具有激励性和动态性。
  教师的自我发展、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的自觉工程,但怎样从文化氛围、教师素质、课程意识等方面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等方面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解决得好,会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使教师专业能力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扎扎实实走出一条石家庄特色的品德学科校本教研之路。
  积极呼吁并依靠行政的力量干预及相应制度的落实,全面关注品德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品德学科的地位,改变农村学校品德教学与教师的现状。
  继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克服仍然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重说教轻体验、重道理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课堂实效性不能很好的落实的现象。
  三、展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为了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深化品德教学及课程改革,加强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要在“规划先行、措施到位、强化培训、讲究实效”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进一步促进全市品德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
  加强对家校协作一体化的研究指导力度,促使学生行为内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常常导致品德课堂教育的失效。所以,把学习向课前、课外延伸,将家长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活动渠道,家校协同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走内涵发展之路,把进一步提高全体品德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把建设骨干教师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分层培养计划,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品德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大网络教研培训力度,发挥典型教师、典型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尽快做到全市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及经验的全面共享。
  我们将继续不断挖掘品德教学实践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善学习、善反思、善总结、善创新的意识与行动。进一步开展对于农村、山区及薄弱学校品德课题研究、课程实施的指导和支援。
  总之,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及本地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课程标准、注重教学环节、关注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的课程实施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是我们继续深化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向。
  追溯曾经的历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精神、基本方式已植入我们的心灵,并将逐步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文化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唯有如此,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品德课才能真正成为具有魅力的课程。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为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写作多积累素材,这样写作就有话可说,写得真实感人,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作文;观察;思考;实践活动;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2
不知道该从哪儿谈起那段沉睡在记忆中的高三时光,只记得那个闷热压抑却充斥着冰淇淋甜腻气味的夏天,在结束英语考试合上笔帽的那一刻,有收剑入鞘般的骄傲。  我不是一个优等生,在那个每被提及就会竖起大拇指的市重点高中,我光荣地成为那些金光闪闪的大神们的陪衬,渺小到失去努力的意义。高一到高二两年的时间,我看杂志,看小说,不写作业,不听老师的话,在班里一众不写作业被罚站的男生中,我是唯一的一个女生。英语老师翻
摘 要:《养蚕》、《种凤仙花》等照料单元是传统《自然》教材和不同版本小学《科学》教材共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采用简单讲解的方式,以求让学生知晓动植物的生长周期。这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这类活动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该类活动的教育意蕴,以期能让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得以更充分的彰显。  关键词:小学科学;照料活动;教育意蕴;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今早刚起床,眼睛还没完全睡醒,就听见奶奶一进门便嚷嚷着:再也不去了,我再也不去了。   不用说我也知道奶奶说的是什么。自从认识了小区的王奶奶,奶奶就变身成了一个大忙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与王奶奶一同去一个保健品销售点排长队领鸡蛋。虽然这让我们觉得哭笑不得,但奶奶還是乐此不疲,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她只管领鸡蛋,绝对不会购买那些保健品。   可这才半个月不到,奶奶就一脸哀怨地打道回府了。我笑着问奶
1  余安城来了一个新戏班,老板叫张书冼,身段好、嗓子亮,新戏班对本土的林家戏班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晨光微露,林若云站在高高的戏楼前,想象着头一天晚上这里的纸醉金迷,空气中油彩浓浓的香气还未消散。她抬起脚,身后的小丫头连忙跟上。  两人走进内堂,只见一个面容清俊的少年早已穿戴整齐,等在那里。小丫头机灵地将手里拎着的一盒糕点捧到桌上:“张老板,久仰大名……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笑纳……”  哪知张
摘 要: “儿童化作文”教学其本质就是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这些尝试与探索,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一起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当习作教学的所有环节、所有元素都有了这样的指向,都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一脉相承、和谐共生,那么写作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真正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化作文;习作表达;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内容提要 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现出人民本位、秩序优先、良性互动、科技应用等特征与诉求。源于西方学术话语的“国家一社会”范式为社会治理提供了观察和研究的参考,但其精英路线、微观叙事、结构分析方法等,对中国故事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解释力。中国社会治理体制中的党委领导决定了治理的实践品质,它以党建引领为政治宣示与实践展开。党建引领尽管目前尚未实现对“国家一社会”范式的学理替代,但在社会治理的方向、格局、功能,以
内容提要   借用“不求甚解”这句成语,标示古代文学研究者应该采取的研究态度,亦提醒读者在阅读经典时,应打破牵强附会之恶俗,回归到生活、人情、人性,寻找到正解之途。这实在是解读古代文学经典的广谱指南。关键词 詹福瑞 民国古代文学研究 不求甚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4-0180-04    “如果说林黛玉的一生是灵之舞的话,那么
When you try too hard but you don’t succeed; when despite all your efforts you don’t get the results you need, give up and move on. Drop it like it’s hot, and run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s fast as
Reporter: Well, could that be a thing of the past in our schools? A school in Salford has replaced its bell with music to mark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lessons. Five Live’s Rowan Bridge has been to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