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大致梳理了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分析了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如果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则必将致使珍贵的档案资源成为一种摆设。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在文化传承、美学鉴赏、社会感召等方方面面的的影响,就必须把包罗万象的档案资源请出艺术馆、档案馆、文化馆,使其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焕发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1 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
笔者认为,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增进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艺术的了解
群众性文化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社会大众,其欣赏主体也是社会大众。但是,社会大众所接触到欣赏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往往与同时代乃至同年代的文化环境、文化作品和文化素材是紧密关联的。对于许多既往的文化艺术作品,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深入了解,乃至于无从得知。从这个角度来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首先就表现在,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能够充分地原汁原味地向生活在现时代的社会大众展示原有历史时期创造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使其获得更多更大更广的群众文化体验,增进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如果说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那么群眾文化艺术档案则能够充分起到对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传播,让绚丽夺目的文化成果源远流长。
1.2 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规律性认知
对群众文化艺术进行档案管理并加以利用,其更大的价值不在于为历史制造一个封存和缅怀的空间,而在于为总结历史的规律提供可能。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对既往群众文化艺术的研究,获取更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带有规律性、普适性的文化艺术财富。这一点,是与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特性紧密关联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文化艺术大类中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带有浓厚的民间性、群众性和乡土性,它除具一般文化艺术档案的规律和共性外,还具有独特的群众化个性。由于群众艺术家们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阅历、思想观念、创造理念各有不同,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导致群众性文化艺术没有一般的文化艺术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因而他们的作品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可以充分实现对不同文艺风格、文艺特点、文艺形式的规律性研究,从中总结出带有共性的东西,增强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理性认知,把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从单纯的“草根”意义中延伸出来。
1.3 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繁荣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时代的艺术成就。照片、手稿、记录,通过各种相应的物质载体、技术手段记录下来的丰富的文化群众艺术档案,是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历史凭证,也是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借鉴、提高、发展的重要艺术理论基础,更是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活动、创作、研究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站在今天的条件下审视未来的群众文化事业,必须以历史为根源,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积极地从中去寻找素材,开拓视野,获取灵感,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进行群众文化艺术上的再探索、再加工、再创造。
2 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现实困境
客观分析,基于观念性、技术性、方法论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尚不充分,乃至于面临重重困境:
2.1 观念层面
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充分其实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并不涉及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与否,而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的不重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档案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是务虚的东西,如果说经济数据档案、人事档案还能给单位创造效益,或者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不得不管理一下,那么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则实在是一文不值,只要做到不丢失就可以了。这种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忽视乃至于轻视,其实不仅仅反映出人们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也充分说明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缺乏认知,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层面的认识不足。其实,正是因为人们认识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才导致人们不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而恰恰又是因为对档案本身的不重视,反过来使得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认识上的不充分,带来的是双向的副作用以及二者之间非良性的循环。当许多场合需要使用到一些珍贵的群众文化艺术传承品时,当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可以得到发挥且应该得到发挥的时候,往往是查无此档、空迹于案。
2.2 技术层面
收集手段和管理水平不足造成价值削弱。我们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具有价值的,然而这种价值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性,还需要通过人们的收集、加工、整理,才能得到彰显。但现实工作中,往往由于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种种缺陷,极大地削弱了许多群众文化档案资源的价值。一方面,有利用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得不到充分收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创作者往往认为这些档案归属个人所有,经常会出现不愿意移交档案管理部门的现象,大大影响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工作。反过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门类和种类太多,加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而轻视研究和预测社会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没有进入档案工作者的视野,难免被遗落忽视和过滤掉。另一方面,收集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未能得到有效保存,减低了其原有的价值。很多单位在对文化艺术档案的保管中,客观上保管条件并不理想,并不完全具备恒温、恒湿、防虫等保管条件,造成很多群众文化艺术作品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未能存在专门的库房里。这样一来,难免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长期保存,破坏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利用,失去原有的利用价值。 2.3 载体层面
缺乏良好的面向大众的公共化展示平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不同于经济档案、人事档案,这些档案要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使其充分地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但是,当前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在对外开放上,还基本上保留着一般档案管理利用的三个特性:一是原件的直接提供利用,即直接将档案原件提供给利用者;二是复制件的提供利用,即将档案复制品提供给利用者;三是编研成果的提供利用,即将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这三种方式,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被动式封闭的模式上,使得社会大众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当前,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都会与互联网发生关联,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也因此产出着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档案共享技术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原地踏步踏,那么,显然无法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与社会大众的近距离互动,使得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源最终不得不成为一种摆设。
3 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路径分析
当前,整个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焕发更大的“可利用性”。
3.1 坚持固本强基,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资源配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群众文化艺术单位要审时度势,把档案管理和利用纳入领导职责和单位管理目标,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财政投入,将更多的配套资金投入到保护管理和维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上来。合理引入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切实加强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室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保管设施。当然,除了财力物力的配置以外,最为重要的乃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选任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全面掌握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知识,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备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为开发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3.2 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价值含量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价值。要从观念入手,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的档案服务意识,转变那种认为档案材料只有保管作用的思想,变消极保存观为积极利用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利用价值。要充分考虑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的可欣赏性、可收藏性和可增值性,将群众文化档案的利用者及其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在满足利用者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要以需求助开发,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与外界的联系,建立专门的需求信息反馈处理机构,不断获得各种利用需求的信息。采用专业方法和现代技术,从所收藏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制成档案加工品,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并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及其需求变化来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产品的开发范围及开发程度。充分考虑公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客观条件,满足其缩短查找档案、资料时间的需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文化艺术档案的畅通性和便利性。
3.3 坚持面向网络,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传播平台
在信息网络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依托高度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对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意识档案加以组织、整理,将以纸质、音像、光盘为载体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模式并上传到网络。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场所建设,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网络化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档案服务,切实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网络化互动式吸引,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分享环境。当然,对于一些年代较久远或者体积规模巨大的实体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进行实物展览等,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信息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其高度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固然带来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便捷与便利,但是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在技术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传播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并时刻警惕因信息技术的漏洞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宫晓东.群众艺术档案工作特点初探.档案学通讯,2005(4).
2詹锐.“两个体系”建设重在强化档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浙江档案,2009(6).
3程茜茜.群眾文化艺术教育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舞台,2011(6).
5许天娇.网络元素融入企业 群文品牌时尚多元.群文天地,2011(4).
6田丽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档案,2011(3).
作者简介:
吕富君(1968-),男,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绍兴县漓渚镇政府(文化站)站长。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如果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则必将致使珍贵的档案资源成为一种摆设。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在文化传承、美学鉴赏、社会感召等方方面面的的影响,就必须把包罗万象的档案资源请出艺术馆、档案馆、文化馆,使其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焕发出更大的利用价值。
1 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
笔者认为,基于“可利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增进社会大众对群众文化艺术的了解
群众性文化艺术的创作主体是社会大众,其欣赏主体也是社会大众。但是,社会大众所接触到欣赏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往往与同时代乃至同年代的文化环境、文化作品和文化素材是紧密关联的。对于许多既往的文化艺术作品,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深入了解,乃至于无从得知。从这个角度来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首先就表现在,其原始性、真实性、权威性,能够充分地原汁原味地向生活在现时代的社会大众展示原有历史时期创造的群众文化艺术精品,使其获得更多更大更广的群众文化体验,增进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如果说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那么群眾文化艺术档案则能够充分起到对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传播,让绚丽夺目的文化成果源远流长。
1.2 深化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规律性认知
对群众文化艺术进行档案管理并加以利用,其更大的价值不在于为历史制造一个封存和缅怀的空间,而在于为总结历史的规律提供可能。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对既往群众文化艺术的研究,获取更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带有规律性、普适性的文化艺术财富。这一点,是与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特性紧密关联的。群众文化艺术是文化艺术大类中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带有浓厚的民间性、群众性和乡土性,它除具一般文化艺术档案的规律和共性外,还具有独特的群众化个性。由于群众艺术家们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阅历、思想观念、创造理念各有不同,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也不尽相同,这也就导致群众性文化艺术没有一般的文化艺术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的,因而他们的作品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通过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可以充分实现对不同文艺风格、文艺特点、文艺形式的规律性研究,从中总结出带有共性的东西,增强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理性认知,把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认知从单纯的“草根”意义中延伸出来。
1.3 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繁荣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时代的艺术成就。照片、手稿、记录,通过各种相应的物质载体、技术手段记录下来的丰富的文化群众艺术档案,是各类群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历史凭证,也是群众文化艺术交流、借鉴、提高、发展的重要艺术理论基础,更是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活动、创作、研究和创新的源泉。因此,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站在今天的条件下审视未来的群众文化事业,必须以历史为根源,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积极地从中去寻找素材,开拓视野,获取灵感,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进行群众文化艺术上的再探索、再加工、再创造。
2 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现实困境
客观分析,基于观念性、技术性、方法论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尚不充分,乃至于面临重重困境:
2.1 观念层面
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性认识不够。认识上的不充分其实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并不涉及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利用与否,而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的不重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档案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是务虚的东西,如果说经济数据档案、人事档案还能给单位创造效益,或者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不得不管理一下,那么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则实在是一文不值,只要做到不丢失就可以了。这种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忽视乃至于轻视,其实不仅仅反映出人们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也充分说明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缺乏认知,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层面的认识不足。其实,正是因为人们认识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才导致人们不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本身,而恰恰又是因为对档案本身的不重视,反过来使得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认识上的不充分,带来的是双向的副作用以及二者之间非良性的循环。当许多场合需要使用到一些珍贵的群众文化艺术传承品时,当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价值可以得到发挥且应该得到发挥的时候,往往是查无此档、空迹于案。
2.2 技术层面
收集手段和管理水平不足造成价值削弱。我们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具有价值的,然而这种价值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性,还需要通过人们的收集、加工、整理,才能得到彰显。但现实工作中,往往由于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种种缺陷,极大地削弱了许多群众文化档案资源的价值。一方面,有利用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得不到充分收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创作者往往认为这些档案归属个人所有,经常会出现不愿意移交档案管理部门的现象,大大影响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归档工作。反过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门类和种类太多,加之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试实体的收集,而轻视研究和预测社会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群众文化艺术没有进入档案工作者的视野,难免被遗落忽视和过滤掉。另一方面,收集到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未能得到有效保存,减低了其原有的价值。很多单位在对文化艺术档案的保管中,客观上保管条件并不理想,并不完全具备恒温、恒湿、防虫等保管条件,造成很多群众文化艺术作品放在文书柜内与其它档案混存,未能存在专门的库房里。这样一来,难免影响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长期保存,破坏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无法利用,失去原有的利用价值。 2.3 载体层面
缺乏良好的面向大众的公共化展示平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不同于经济档案、人事档案,这些档案要得到充分利用,就必须使其充分地展示在社会大众面前。但是,当前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在对外开放上,还基本上保留着一般档案管理利用的三个特性:一是原件的直接提供利用,即直接将档案原件提供给利用者;二是复制件的提供利用,即将档案复制品提供给利用者;三是编研成果的提供利用,即将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这三种方式,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被动式封闭的模式上,使得社会大众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当前,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很大程度上都会与互联网发生关联,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也因此产出着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档案共享技术还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原地踏步踏,那么,显然无法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与社会大众的近距离互动,使得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源最终不得不成为一种摆设。
3 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性”的路径分析
当前,整个群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焕发更大的“可利用性”。
3.1 坚持固本强基,进一步夯实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资源配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群众文化艺术单位要审时度势,把档案管理和利用纳入领导职责和单位管理目标,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财政投入,将更多的配套资金投入到保护管理和维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上来。合理引入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切实加强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室硬件建设,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保管设施。当然,除了财力物力的配置以外,最为重要的乃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加大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人员的选任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全面掌握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知识,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备胜任工作的专业技能,为开发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打下坚实基础。
3.2 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价值含量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有价值。要从观念入手,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的档案服务意识,转变那种认为档案材料只有保管作用的思想,变消极保存观为积极利用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利用价值。要充分考虑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具有的可欣赏性、可收藏性和可增值性,将群众文化档案的利用者及其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需求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在满足利用者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服务水平。要以需求助开发,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部门与外界的联系,建立专门的需求信息反馈处理机构,不断获得各种利用需求的信息。采用专业方法和现代技术,从所收藏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制成档案加工品,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并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及其需求变化来确定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利用产品的开发范围及开发程度。充分考虑公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客观条件,满足其缩短查找档案、资料时间的需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文化艺术档案的畅通性和便利性。
3.3 坚持面向网络,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传播平台
在信息网络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要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必须依托高度现代化的信息传播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电子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对信息化的群众文化意识档案加以组织、整理,将以纸质、音像、光盘为载体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转化为电脑可以识别的模式并上传到网络。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场所建设,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网络化大众传播媒介开展档案服务,切实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网络化互动式吸引,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分享环境。当然,对于一些年代较久远或者体积规模巨大的实体性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只能是进行实物展览等,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信息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其高度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固然带来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利用的便捷与便利,但是网络安全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在技术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传播利用必须高度重视并时刻警惕因信息技术的漏洞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宫晓东.群众艺术档案工作特点初探.档案学通讯,2005(4).
2詹锐.“两个体系”建设重在强化档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浙江档案,2009(6).
3程茜茜.群眾文化艺术教育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4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舞台,2011(6).
5许天娇.网络元素融入企业 群文品牌时尚多元.群文天地,2011(4).
6田丽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有效途径.黑龙江档案,2011(3).
作者简介:
吕富君(1968-),男,浙江绍兴人,本科学历,绍兴县漓渚镇政府(文化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