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本文探析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路径向多路径拓展,由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在学校和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分析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最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厌学情绪和冷漠态度。受“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缺课、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和干其他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听课率尚不理想。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排斥倾向、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讲空话、大话、套话。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危机,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盲目崇拜等现象。
三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有的年轻教师自己并不相信甚至怀疑所宣传的理论,讲起课来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说服力。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影响,程度不同地存在淡化甚至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倾向。
1.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单一,缺乏活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课堂效果不佳,而且其他渠道与阵地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如党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组织作用甚微,专业课堂思想教育淡化,人文社会科学教书育人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退化。
1.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上下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合力,收得良好效果,而现状却不容樂观。从社会大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支撑,其效果被社会负面影响和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大打折扣和消解。从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撑,没有得到全校上下左右的配合理解和支持。
1.4 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工作,需要科学研究、理论指导、集体攻关、典型调查、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实践。但现实状况是理论界对此研究兴趣不浓、关注不够、研究不力、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2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高度重视路径创新与拓展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路径创新与拓展,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向社会系统工程拓展,在学校和全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真正起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2.2 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教育功能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程度不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有的教师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在大学期间,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或多工少地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质。因此,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其非意识形态化。
2.3 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年来,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学习功能逐渐淡化和弱化,程度不同地存在把党团活动娱乐化、边缘化、放任自流的倾向,有的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有的则时被冲击,没有保障。高校党委、团委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团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为此,一要强化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功能,加强对党团活动开展理论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二要规范党团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党团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党团活动的质量和严肃性;三要改进学生党团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党团活动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2.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学术、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主动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二要引导其他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三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2.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去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让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给学生以理论熏陶,从
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如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广播站、网站、墙报、宣传橱窗等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利用学校的展览馆、陈列室和荣誉室等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成果;在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名著经典等标牌或雕塑,设置科学家、革命家等名人名家肖像,使其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2.6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领导、“关工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领作用
党政机关领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工委”中的老干部老军人等,有的有领导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有的有非凡的人生经历,请他们给学生讲理论、做报告、谈形势,对学生有新鲜感、权威性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党委要利用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主动地经常地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干部、老将军等给学生做报告,既向学生講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又介绍理论前沿,传播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舆论导向。
2.7 充分发挥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
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大多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鲜活的教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与熏陶。学校要创造条件做好转播央视央广的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要把党报党刊订到学生班级,为学生读报提供方便,让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2.8 充分发挥电视电影作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思想感化和艺术熏陶作用
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和政论片等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最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最爱学生欢迎。一方面, 国家要多生产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引领社会,教育国民。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主旋律电影、电视、政论片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并组织学生谈感想,写体会,开展影评等征文或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正确引导和熏陶。
2.9 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与励志书籍在理论武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从优秀文学作品和政论书籍中接受理论熏陶和教育。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开出指定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写书评、写读后观感等征文与研讨活动。
2.10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分散或相对集中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接受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马宁(196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邓小平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昆明学院重点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11W028)阶段性成果以及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分析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最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多年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厌学情绪和冷漠态度。受“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缺课、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和干其他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听课率尚不理想。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排斥倾向、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讲空话、大话、套话。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危机,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盲目崇拜等现象。
三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有的年轻教师自己并不相信甚至怀疑所宣传的理论,讲起课来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说服力。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影响,程度不同地存在淡化甚至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倾向。
1.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单一,缺乏活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课堂效果不佳,而且其他渠道与阵地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如党团活动流于形式,社团组织作用甚微,专业课堂思想教育淡化,人文社会科学教书育人不被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育人功能退化。
1.3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上下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形成合力,收得良好效果,而现状却不容樂观。从社会大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是由学校单方面支撑,其效果被社会负面影响和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大打折扣和消解。从学校自身的小环境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支撑,没有得到全校上下左右的配合理解和支持。
1.4 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工作,需要科学研究、理论指导、集体攻关、典型调查、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实践。但现实状况是理论界对此研究兴趣不浓、关注不够、研究不力、投入不足、成果不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薄弱。
2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高度重视路径创新与拓展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路径创新与拓展,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向社会系统工程拓展,在学校和全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网络状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2.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党中央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地位不改变,投入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强针对性、现实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真正起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
2.2 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教育功能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程度不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有的教师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倾向。在大学期间,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或多工少地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大多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性质。因此,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教育功能和辐射作用,而不能将其非意识形态化。
2.3 充分发挥学校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辅助作用
学校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年来,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学习功能逐渐淡化和弱化,程度不同地存在把党团活动娱乐化、边缘化、放任自流的倾向,有的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有的则时被冲击,没有保障。高校党委、团委要牢牢抓住学生党团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辅助作用。为此,一要强化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功能,加强对党团活动开展理论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二要规范党团活动的内容,加强对党团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党团活动的质量和严肃性;三要改进学生党团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党团活动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2.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学术、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主动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为此,一要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二要引导其他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三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社团提高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识别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2.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这一载体去营造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让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给学生以理论熏陶,从
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如利用学校的校报、电台、广播站、网站、墙报、宣传橱窗等不拘形式地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经常组织各种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沙龙、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题研讨等活动;利用学校的展览馆、陈列室和荣誉室等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活动与研究成果;在校园设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警句、名著经典等标牌或雕塑,设置科学家、革命家等名人名家肖像,使其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2.6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领导、“关工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领作用
党政机关领导、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关工委”中的老干部老军人等,有的有领导工作实践经验,有的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理论水平,有的有非凡的人生经历,请他们给学生讲理论、做报告、谈形势,对学生有新鲜感、权威性和吸引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党委要利用党和国家召开的重要会议、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主动地经常地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老干部、老将军等给学生做报告,既向学生講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又介绍理论前沿,传播最新理论成果,解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和舆论导向。
2.7 充分发挥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舆论引导和影响作用
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大多展示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具有强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做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最鲜活的教材。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视广播和政府网站等媒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理论教育与熏陶。学校要创造条件做好转播央视央广的新闻节目,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要把党报党刊订到学生班级,为学生读报提供方便,让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下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2.8 充分发挥电视电影作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思想感化和艺术熏陶作用
主旋律的电影、电视和政论片等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和理论性于一体,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熏陶最具感召力、吸引力,也最爱学生欢迎。一方面, 国家要多生产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引领社会,教育国民。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主旋律电影、电视、政论片等,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红色经典和革命传统,并组织学生谈感想,写体会,开展影评等征文或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受到正确引导和熏陶。
2.9 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书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治理论与励志书籍在理论武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从优秀文学作品和政论书籍中接受理论熏陶和教育。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开出指定阅读书目,在学生中开展写书评、写读后观感等征文与研讨活动。
2.10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对大学生理论武装中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分散或相对集中时间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去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接受教育,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简介:
马宁(196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邓小平理论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昆明学院重点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编号:XJ11W028)阶段性成果以及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