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分层需求及教育解决对策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求和动机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是人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要通过满足需求,引发需求,解决人的行为模式。高校学生需求的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需求、学习的需求、技能的需求、人际关系的需求、求职的需求、表达自我的需求等几个方面。而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各有侧重。笔者通过资料分析与汇总、问卷调查等方法,着重分析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分层需求,并针对需求形成对应的框架性教育解决策略,以资后效。
  关键词:分层需求;分类引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无论从理念还是教育实践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逐渐走下精英教育神坛的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着从培养所谓“人才”到培养健全人格的“人”革命。这场革命正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发生着,也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推进。实现这一转变,是国家国民教育素质普遍提高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人的充分尊重的体现。
  为了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总结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轨迹,探索形成大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和规律,从2009年至今,全程参与“大学生成长全记录”大型调研互动,从新生入学开始追踪调研。从现已获得的中期调研数据,笔者着重分析了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分层需求,并针对需求形成对应的框架性教育解决策略,以资后效。
  1分层需求与大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为四年,这对于高校的整体运作而言不过是一个轮回,但是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面临的却是角色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价值观的碰撞与形成,社交与独立生活的体验等。每个细节,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每个阶段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这些分层需求,积极引导、提供满足合理需求的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1 分层需求的概念
  分层需求是笔者从分层教学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两个维度总结得出的一个概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正好为分层需求提供一个考察需求的维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學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近年来中国的许多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分层教育学的实施。引入这个概念进入大学教育范畴更多的则是这一具体的教学理论为我们的分层需求提供了一个分层的方法。
  而我国学者对大学生需求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黄希庭和孙宝志的研究。黄希庭采用自编的需求调查表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研究, 把大学生的需求分为6 大类18 种,并把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分为发展型、冲突型、享乐型和奉献型四类。孙宝志(对大学生的需求进行了长达20 年的追踪研究, 认为大大学生的需求有3 大类13 种。他认为大学生的需求分为成才需求、成长需求和服从需求三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层需求,即是人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的不同阶段(周期),在需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现象。这种层次不是体现在马斯洛所认为的需求等级上,这只不过是一个考察的范畴,更体现在一个周期内,不同需求呈现的一个综合状况。毕竟人的需求在任何时间节点上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
  1.2 分层需求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1.2.1大学生成长中的分层需求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内因。四年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各个维度的需求分布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层次的推进,发生着结构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大学生在大学成长周期中,不断实现提升的内因。关注这些变化,才能够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发展轨迹,才能抓住成“人”、成“才”的内需机制。
  1.2.2 引入分层需求考量大学生成长,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理念体现。现代大学理念越来越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中尊重学生个体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1.2.3 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分层需求,能够让高校教育解决策略更具有针对性。了解了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够知道教育需要做些什么,了解了学生需求怎样变化,才能够一改一成不变的僵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变化的教育解决策略。这正是江西省“大学生成长全纪录”大型调研活动推出的目的,也是本研究的理论出发点。
  2 大学生成长全记录呈现出的分层需求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随机从江西某高校2009级新生中抽取1000名被试者全程跟踪调研,其中男生527人,女生473人。以年级为层次,每学年组织调研测试。
  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全纪录”问卷,共有4个维度。在分层需求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成长中的需求范畴归纳为政治成长、学业成长、社会成长、心理成长四大类,与之对应的,问卷采用价值观需求、专业需求、职业需求、社交需求四个指标体系。通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学生状态(学籍学业、奖惩、入党、社会实践、健康)监测来获取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分层需求状态。截止行文,共通过问卷星网络在线问卷调查平台进行了三次跟踪调研,调查数据全部采用SPSS软件分析处理。   2.2 分层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2.1价值观需求:信仰、入党,自我认同。
  信仰:问卷设置问题为:下列思想中, 你最信仰哪一种:(1)共产主义思想;(2)儒、道家等传统思想;(3)西方民主思想;(4)佛教等宗教思想;(5)其他。
  调研数据图表分析如下图表1所示:
  图表 1
  入党: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入党动机调研,二是递交入党申请书情况调研。调研数据分析如下:
  2009年11月第一次调研中,非党员占总调研人数的99%,关于入党申请意愿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第一阶段大学生入党申请意愿
  根据跟踪调研,在第三次调研中,考察了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调研数据显示:已经递交申请书的64%,未递交申请书的为36%。
  第一,三次调研数据着重反映了学生入党申请意愿情况,第二次调研则明确将入党动机纳入考察范围,数据结果显示:
  自我认同:大学生是一个自我认同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也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承载方式,我们在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三个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数据分别如下:
  *(2009年11月问卷)*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吗?
  下列观点,哪个最符合你的想法
  2.2.2 专业需求:专业兴趣、学习方法、课外专业学习时间、专业外扩展阅读量
  专业兴趣:第一阶段(入学初期)主要考察的是专业满意度,后续调研则重点考察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变化度
  *(2009年11月问卷)*
  你对所要学的专业满意吗?
  二三阶段学习兴趣变化曲线图
  学习方法: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课程的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产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学习的是适应性和学习方法的改变上。大学生急需获取的专业学习能力受限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课外专业学习时间:,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丰富,课堂时间则相对较少,课外专业学习时间或频繁度是判断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一个量化指标,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专业外扩展阅读量:大学的学习不完全是专业学习,对于专业外拓展知识的学习则是大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的一种自觉适应能力。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职业愿景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社交等诸多方面需求产生的动因,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带来明确的价值取向、学习倾向和社交动向。将大学生的主要职业愿景简化为五个方面,即: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工作、自己创业、未想好。根据这五项指标,也可以较为清晰的理清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愿景倾向。
  2.2.4 社交需求:社会认同、人际关系、恋爱观、闲暇活动。
  社会认同:即大学生在社交生活、社会生存中关于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认同影响因子,将常见的考察因子总结为:能力、家庭、知识、机遇、经验、道德、金钱、人缘。对于这些因子,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出了分层的特别点,具体调研数据如下:
  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动物,每个大学生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三次跟踪调研中,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人际关系的变化上还是呈现出了波动较大的分层现象。如下图所示:
  恋爱观:这是一个大学里永恒的话题,恋爱作为一种社交行为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恋爱产生的相关问题,往往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重点考察了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发现第二阶段认为恋愛情况增多的班级达到54.2%,到了第三阶段34.5%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恋爱动机成为研究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恋爱问题的基础问题。笔者将调查中较为常见恋爱原因(动机)标注为以下几个标签:寂寞、志趣相投、跟风、好奇、性(财物),具体分布状况如下:
  闲暇活动: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狭义上理解就是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在参加社会性交往活动中产生的社会需求,也可以看成是闲暇活动需求。因此考察闲暇活动,可以较大范围内考察大学生社交需求的分布状况。连续三个阶段的调研数据呈现的状况如下:
  2.3 分层需求暴露出的问题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中需求分层分布的状况,也不难发现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2.3.1社会价值观的同一性弱化和信仰的分层异化现象值得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在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体制的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是具体的、自发的、多样的,而且往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在一起……[3]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5.7%的受访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是普通的社会成员,虽然在最初阶段(第一阶段)仍有高达79.8%的社会责任、贡献需求表述,但是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有69.1%的受访者认为信仰对于自身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共产主义信仰连续三个阶段呈下降趋势,而西方民主思想,儒、道传统思想则呈现上升趋势,更有甚者,“其他”项也有较为明显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正在发生着分层异化。
  2.3.2 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与学习效果需求的提升不匹配。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三个不同阶段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然而在另外一项调查中(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却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最苦恼的问题中学业问题依然是排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虽然学习兴趣有所提升,但是与大学生期望的学习效果还存在差距,这其中主要是学习方法掌握不够、课余学习参与度不高等等引起。
  2.3.3 职业愿景迷茫与跟风或成隐忧。在职业愿景调研中,将职业愿景归为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工作、自己创业、未想好五项指标。数据结果显示“考公务员”项上升的同时“未想好”项也在上升,而其他三项指标则进一步萎缩,而恰恰这三项指标是大学生毕业职业途径的最主要部分。我们不难看出数据背后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在职业愿景中采取的跟风(考公务员)和迷茫(未想好)消极倾向。   2.3.4社交需求在理性与非理性间碰撞。在社交需求中,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因子中知识、经验等理性因素获得了上升性的认可,而同时能力、家庭两因子呈现逆势降升,而道德因素则几近忽略;恋爱观中众志趣相投与空虚寂寞双双成为恋爱主因;社交活动则呈现一静(自习)、一动(运动)、一虚拟(上网)的三分之势。诸多现象中我们可以考到积极的理性因素,也交杂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唯独校园文化活动近乎成为被调查者参与活动中的重灾区,参与度一度低于10%,并随着大学阶段的推进而进一步减弱。
  3 分层需求下的大学教育解决策略
  根据分层需求调研的问题,运用分层需求的理论,则可做如下针对性的教育解决策略。这些策略是针对大学生分层需求提出的一个框架性的解决方案,具体的事实则需要更多实际教育形式和手段来充实。
  3.1 分类引导、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政教育高地
  面对大学生信仰异化和社会价值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则需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拓展教育空间,延伸教育触角,提升思想教育质量效益。建好用好思想教育阵地,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学生需求、发动依靠学生,突出时代性、实用性、群众性和趣味性。
  3.1.1突出“实用性”,服务学生。实用性是抓工作落实的源动力和追求目标。在真诚有力的服务中开展教育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要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用性,着眼学生的合理需求为牵引。面对如今高校学生党员数量年年节节攀升,质量却良莠不齐,根据分层教育的理念,大一可以注重入党宣传;大二可以注重入党教育、党校教育;大三可以注重党组织生活;大四可以注重发掘党员先锋模范等,在时空上注重党员的培养,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3.1.2 突出“趣味性”,吸引学生。增强思想教育的趣味性是焕发教育活力、吸引学生参与的“动力源”。思政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一样采取强制灌输方式,只有突出多样性、趣味性,不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粘住学生、凝聚学生。新时期学生知识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活跃,思政教育要适应学生求新、求美、求变和喜闻乐见的心理,把单调严肃的教育内容调制“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套餐”,变单向灌输为多项选择,变单一平面为多维立体,调制教育“七色盘”,打磨教育“多棱镜”。
  3.1.3 突出“技术性”,贴近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联系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归属感和教育平台,利用微博、SNS、即时通讯工具等建立起宣传政策、沟通学子的良性互动,让网络教育阵地成为学生凝魂聚气的“精神磁场”,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娱乐中受熏陶,让网络园地开出理想之花、结出信念之果、培育时代新人。
  3.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学业导师制,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业导师指导若干名学生,以对学生个别指导为主要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指导、工程实践、科研训练、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在一、二年级中,选任专业老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兴趣。根据专业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介绍专业的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课等。在三、四年级注重学生的专业思考、专业实践、专业研究,结合学生的考研、就业进行分类的指导。导师制推行可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使导师的指导从研究生阶段延伸到了本科生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将受益终身。
  3.3 统筹兼顾,完善学分制与选课制的协调与控制体系
  学年学分制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主要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及资源状况为中心,统一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被限制在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之内,同时又承认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为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及其学习兴趣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修部分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专长的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在大学四年内,根据学校的安排,完成必须完成的公共课和专业骨干课的学分,同时每位学生在每学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水平选择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机制,学校通过合理调控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或公共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育人目标;有利于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
  3.4 全程跟踪,满足不同规划拐点的辅助
  马斯洛理论认为,人在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高峰体验”的情感。处于这个状态的人会有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4]从研究数据发现,大学生的职业愿景,在入学前期较为稳定,随着阶段性推进,迷茫和跟风情绪则愈发强烈,这正是因为,当今大学生的職业规划辅导多与新生入学教育绑定,这种状况必须要打破,要真正关心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职业需求的正当要求和非理性变化,职业规划辅导必须实现全程跟踪制。
  在新生一年级,指导学生感知大学生活,了解专业学习,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在二年级则指导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一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各种能力,二是提倡学生参与兼职、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三是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四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五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对专业学习初步形成框架。三年级着力提高专业技能,自己的就业、考研做好长远规划。尝试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做好自己考研或其他就业形式的规划。大四提高求职技能,考研能力。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
  3.5 面向学生、突出特色,针对性丰富校园社团文化生活
  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各种不同的需求, 生理、心理、文化技能、生活的、专业之内与专业之外的等, 种类繁多。学校的正规教育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面需求, 因而学生们自己会主动去寻求满足需要的途径。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 正是吻合了学生的多方需求。
  当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应该说从数量上应该不算少,但是调研的数据却反映参与度很低,要解决这一问题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亲民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的政治任务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社团的成立,特别是鼓励学院一级社团甚至是个别兴趣小组、沙龙等类似活动,将社团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和支持传达到最末端。在一、二年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文艺、体育、辩论等形式的社团活动为主,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技巧。而到了三年级则应以专业学科性质的社团活动为主,新闻专业的新闻发布会、政法专业的模拟法庭、财金专业的点钞大赛等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到了大四,则应以求职技能、实践交流探讨、专业考研为主。
  4结 语
  大学生的分层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记录调研工作依然还在继续,真正的教育解决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因需而变,这是关心大学生成长的核心理念也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美],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久军,吴琼.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
  3 郑永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刘开源,男,硕士学历,讲师,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团委书记。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南,而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基础。文章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出发,针对制度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以人文本;高职教育;管理理念;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近年来,我国高职
期刊
摘 要:文化站是政府基层群众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对群众开展免费培训辅导是文化站主要职责和基本任务,但目前在开展这一活动中存在着物质条件、经费投入、师资保障等诸多问题,本文力求以存在的问题导入,从解决问题中导出,提出了在文化站开展免费培训辅导的初步想法和基本路径。  关键词:文化站;免费培训辅导;困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
期刊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用于医学教学领域。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典型案例;根据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深浅,精析或简析案例;根据案例内容,把握应用时机;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根据案例的繁简程度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不协调、乡镇职能转变不完善、农村社区建设不规范等复杂问题,文章在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剖析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些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管理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传统的教育管
期刊
摘 要:探讨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途径,从管理学、心理学的角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校园文化和主渠道来加强学生师德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措施。用 “中国梦”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情怀。本文总结了本人做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一些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价值共识。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創新;中国梦;传统文化;
期刊
摘 要:词汇积累,语法基础都是理解语篇所必不可少的,但一个完整的语篇还应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或贯穿于整个篇章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充足的词汇积累,扎实的语法知识,还需要学生从整体上对语篇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本文试图从衔接理论出发着重讨论衔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衔接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衔
期刊
关键词:基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作用  中图分类号:D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人大代表是各级人大的组成人员,代表工作是人大工作的基础,代表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行使的质量和人大制度的效能。只有人大代表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代表人
期刊
摘 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本文探析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路径向多路径拓展,由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在学校和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
期刊
摘 要: 高校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贯彻落实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培养创业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文章对高校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进行阐述;对广西工商職院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教育实践作了概述。  关键词:高校;社会管理创新;教育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1高校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