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必修一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教材处理以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问题研究;转变;赏识;素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使用新教材必修一,结合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教材处理
必修一第二单元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气温低》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学案的方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辩论,课后反思这三个环节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前自主学习环节: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3.培养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课堂展示环节: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2.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课后反思环节:1知识层面:城市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建议。2能力层面:资料分析能力-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本堂课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陈述以及学生间的辩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与体验出发,开展问题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已学的理论原理,以及学生生活中的体会,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转变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这节课我采取了一些灵活的处理方式,首先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份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了1到2个问题,让每个小组自己确定小组中心发言人。课堂教学环节中,我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来主持课堂,一方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一组对于这个组的观点进行反驳,老师对于学生的辩论中的问题进行点评,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甲组代表发表观点: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乙组代表观点:甲组还应该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来讲解,并且要拿出一份数据图来作为说明。
师:(引导学生绘图)(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再如丙组代表:我组的发表的观点是: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学生乙组反驳了丙组的观点,丙组认为高空中的风会把城市的污染带到郊区去,这个过程应该是双方。为此两方展开了争论,两个组拿出了自己的论据作为说明,老师最后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点评,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本节课学生大胆的展示了自己,老师的点评以及鼓励,让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许多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在座位上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或者为自己的同学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的问题研究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城市热岛效应,培养探究与观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有效的资料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
【关键词】 问题研究;转变;赏识;素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通过使用新教材必修一,结合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教材处理
必修一第二单元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气温低》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学案的方式,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辩论,课后反思这三个环节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前自主学习环节: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3.培养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课堂展示环节: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2.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课后反思环节:1知识层面:城市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建议。2能力层面:资料分析能力-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本堂课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陈述以及学生间的辩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与体验出发,开展问题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已学的理论原理,以及学生生活中的体会,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培养。
二、在课堂上转变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究《为什么郊区比城市的气温高》这节课我采取了一些灵活的处理方式,首先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份学案,让学生进行课前自主预习,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准备了1到2个问题,让每个小组自己确定小组中心发言人。课堂教学环节中,我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来主持课堂,一方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一组对于这个组的观点进行反驳,老师对于学生的辩论中的问题进行点评,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甲组代表发表观点: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乙组代表观点:甲组还应该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来讲解,并且要拿出一份数据图来作为说明。
师:(引导学生绘图)(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再如丙组代表:我组的发表的观点是: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学生乙组反驳了丙组的观点,丙组认为高空中的风会把城市的污染带到郊区去,这个过程应该是双方。为此两方展开了争论,两个组拿出了自己的论据作为说明,老师最后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点评,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本节课学生大胆的展示了自己,老师的点评以及鼓励,让课堂气氛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许多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在座位上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或者为自己的同学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的问题研究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城市热岛效应,培养探究与观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提取有效的资料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