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乐教学是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从日常生活、音乐伴奏、语言、动作、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中来引导幼儿感知节奏、体验节奏美。
关键词:日常生活;音乐伴奏;语言、动作;教学活动;创设区域
【中图分类号】G610
节奏被称作为音乐的骨骼,它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反应、再现节奏。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提升幼儿音乐素质应着重于节奏感的培养,让孩子掌握大量节奏"语汇",以帮助他们尽快跨进音乐的大门。
一、结合日常生活,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节奏是无所不在的。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时处处都有节奏。人本身的说话、喊叫、走路、跑步、呼吸、哭闹和工作活动等都有节奏。这些节奏代表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瑞士音乐教育家、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雅克·达尔克洛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节奏,也可以说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节奏的生活,吃饭、穿衣、睡觉、散步、劳动等均可在节奏伴随下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节奏美的熏陶,使幼儿在音乐中、节奏中领悟美,使节奏的力量渗入幼儿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感知生活中的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自然界中带有节奏的声音。
(二)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动物中有节奏的叫声。
(三)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生活中有节奏的响声。如观赏花草树木时有意识按节奏问:"这是什么花?"引导幼儿也按同样节奏回答这是杜鹃花。盥洗前老师提醒幼儿要把手洗干净,也可配上语言节奏--"手心、手背、搓搓搓";孩子在老师语言节奏的提示下边做边练记得更牢,也更有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内容创编节奏,如在学会歌曲《帮爷爷、奶奶敲敲腿、捶捶背》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幼儿用日常生活中敲腿、捶背的声音节奏等为歌曲配上二声部的节奏回声。
倾听、观察之后,幼儿进行模仿、感知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他们听一些节奏鲜明、具有不同节奏特点的音乐,从听觉上进行节奏熏陶,让孩子们感知并欣赏音乐艺术的节奏美。
二、在音乐伴奏下感知节奏
歌曲分为2/4拍、3/4拍、4/4拍三种节拍,每一種节拍的歌曲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如2/4拍歌曲往往比较明快有力、3/4拍歌曲轻快活泼,等等。
培养幼儿节奏感,幼儿首先要掌握合拍的概念,也就是随音乐做动作时要求合拍,并富有情绪和美感,从小班开始就要强化随音乐做动作,一定要有合拍的意识,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培养,孩子是能够做好的。
(一)结合律动练习
根据幼儿直观形象的认识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律动和富有形象性的音乐让孩子们在边拍、边唱、边动、边玩中进行节奏的训练,使他们从不自觉地合拍到自觉地校正动作,以符合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如《打鼓》是练习手的动作,先左手,后右手,一拍打一下,嘴里还可以配上节奏"咚哒哒、咚哒哒......"练习《拍手点头》时每一拍子拍一下手,每小节拍两下手,后来变换用点头的方法来做节奏练习。练习的主要要求是动作要符合音乐节拍、节奏,富有韵律感。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四肢动作舒展、协调,能随着音乐的情绪、情感而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展示音乐艺术美。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音乐,让幼儿做拍手、走路、传球、抛接球等动作。所有这些练习,都是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的好方法。
(二)在音乐游戏中练习
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小班幼儿认识节奏的特点是边唱歌边做动作。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形象的动作、合拍的动作自然地反映他们的情绪。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易于让幼儿用动作表达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合拍地动作、表演,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如音乐游戏《拍拍踏踏》,主要培养小班幼儿手脚协调、合拍做动作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按歌词的内容合拍地做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
三、结合语言、动作,培养节奏感
(一)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从小让幼儿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因为幼儿从出生后,时时处处都在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之中。语言有节奏,有音调的高低、强弱,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有四声,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因此,从语言节奏入手练习节奏、培养节奏感最富有音乐性。
1.结合词组、语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探索语言节奏的规律。每一个游戏都可以采用"感知→理解"、"模仿→创造"的方法,使幼儿掌握词组、语句之后便于迁移创造。学习节奏的顺序应是四分音符的节奏→八分音符的节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2.学习歌曲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
3.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的模仿来识记节奏符号。幼儿认识节奏音符时,不要求记住节奏音符的名称,只要掌握节奏音符的时值,如X=XX。这种认识音符时值的活动,对幼儿来讲,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语言节奏、声音节奏、看动作拍节奏、两声部语言节奏等来训练。
实践中,我们可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在边朗诵、边跳、边拍、边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二)动作节奏训练: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知觉。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配合,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以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
"动"是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节奏中的动和跳舞、律动的动是有区别的。律动、歌表演、舞蹈中的动,主要是以训练有节奏、有美感的姿态动作为目的。特别是律动,是在同一乐曲伴奏下,相同动作的不断重复,老师开始则是要求动作整齐、优美,幼儿的注意力也偏重于动作,容易忽略音乐感受力的因素;而我们采用的动作节奏,核心是动,这个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听音乐多,老师讲解的少,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创造力的培养。
四、以教学活动培养节奏感
节奏乐教学是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的有效途径。节奏乐的音响丰富,音色各异,演奏方法简单、易学,演奏方便,幼儿只要会拍手就能掌握。幼儿唱歌、跳舞配上节奏乐后,声音动听,气氛活跃。
首先,让幼儿认识打击乐器并会操作。幼儿打击乐常见的有锣鼓、串铃、三角铁、碰铃、响板、木匣、沙球、锣、鼓等。演奏所有打击乐都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在小班进行打击乐活动时,可先引导幼儿在敲击、摇动、振动或抖动中,感受音响效果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幼儿在刚进行节奏乐训练时,只要按照一定速度拍打,能与音乐节拍一致即可。对中班幼儿可以逐步开展形式多样听节奏乐活动。幼儿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做游戏,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基本特征--音高、强弱、长短,例如擊鼓传花、吹哨子和口琴等,在这些活动中,能较好地发展节奏感的辨别及幼儿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
其次,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节奏活动的氛围。必须先让幼儿会欣赏音乐,使幼儿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的性质风格、乐曲结构及其他环节。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乐曲的情况、幼儿的音乐能力来组织幼儿进行模仿学习是打击乐教学最初的基本形式。进入中班下学期,可逐步进入分声部、创新阶段的训练,甚至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根据作品需要将特色乐器(如大鼓等),加入到打击乐演奏中。
最后,根据幼儿打击乐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可利用相应手段,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在活动中鼓励儿根据自己所操作的乐器,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发出与自己所持乐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类型。
教师可发动幼儿从家里找来各类废旧材料、木制小棒、铁制小棍、易拉罐、玻璃瓶等,并请家长们一起参加"自制打击乐器演奏会",以让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五、创设区域,引导幼儿在尝试、发现、探索中,学习节奏
3~6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思想上往往表现为好动、好奇心强,对什么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没有框框。区角活动这一形式,恰巧符合了幼儿的特点。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必过多的提示、组织,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为其提供的各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探索活动,并且可以不受干扰。在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角,都在积极参与、合作。这就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激发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现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摆图形谱、节奏谱、声集谱等,能够使幼儿在游戏活动时间内,自结伙伴,自选乐器,自选内容,自编、自学自乐地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借助节奏而进行的音乐教育,是提升幼儿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年。
[2]《幼儿教育新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
[3]《走进幼儿音乐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日常生活;音乐伴奏;语言、动作;教学活动;创设区域
【中图分类号】G610
节奏被称作为音乐的骨骼,它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注意引导幼儿从运动神经上感知节奏,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反应、再现节奏。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提升幼儿音乐素质应着重于节奏感的培养,让孩子掌握大量节奏"语汇",以帮助他们尽快跨进音乐的大门。
一、结合日常生活,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节奏是无所不在的。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时处处都有节奏。人本身的说话、喊叫、走路、跑步、呼吸、哭闹和工作活动等都有节奏。这些节奏代表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瑞士音乐教育家、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雅克·达尔克洛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节奏,也可以说幼儿的生活应该是充满节奏的生活,吃饭、穿衣、睡觉、散步、劳动等均可在节奏伴随下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节奏美的熏陶,使幼儿在音乐中、节奏中领悟美,使节奏的力量渗入幼儿的心灵,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感知生活中的节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自然界中带有节奏的声音。
(二)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动物中有节奏的叫声。
(三)注意引导幼儿倾听、观察、模仿生活中有节奏的响声。如观赏花草树木时有意识按节奏问:"这是什么花?"引导幼儿也按同样节奏回答这是杜鹃花。盥洗前老师提醒幼儿要把手洗干净,也可配上语言节奏--"手心、手背、搓搓搓";孩子在老师语言节奏的提示下边做边练记得更牢,也更有兴趣。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内容创编节奏,如在学会歌曲《帮爷爷、奶奶敲敲腿、捶捶背》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幼儿用日常生活中敲腿、捶背的声音节奏等为歌曲配上二声部的节奏回声。
倾听、观察之后,幼儿进行模仿、感知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给他们听一些节奏鲜明、具有不同节奏特点的音乐,从听觉上进行节奏熏陶,让孩子们感知并欣赏音乐艺术的节奏美。
二、在音乐伴奏下感知节奏
歌曲分为2/4拍、3/4拍、4/4拍三种节拍,每一種节拍的歌曲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风格,如2/4拍歌曲往往比较明快有力、3/4拍歌曲轻快活泼,等等。
培养幼儿节奏感,幼儿首先要掌握合拍的概念,也就是随音乐做动作时要求合拍,并富有情绪和美感,从小班开始就要强化随音乐做动作,一定要有合拍的意识,只要教师细心引导培养,孩子是能够做好的。
(一)结合律动练习
根据幼儿直观形象的认识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律动和富有形象性的音乐让孩子们在边拍、边唱、边动、边玩中进行节奏的训练,使他们从不自觉地合拍到自觉地校正动作,以符合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如《打鼓》是练习手的动作,先左手,后右手,一拍打一下,嘴里还可以配上节奏"咚哒哒、咚哒哒......"练习《拍手点头》时每一拍子拍一下手,每小节拍两下手,后来变换用点头的方法来做节奏练习。练习的主要要求是动作要符合音乐节拍、节奏,富有韵律感。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四肢动作舒展、协调,能随着音乐的情绪、情感而变化,用动作表达感情,展示音乐艺术美。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音乐,让幼儿做拍手、走路、传球、抛接球等动作。所有这些练习,都是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的好方法。
(二)在音乐游戏中练习
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小班幼儿认识节奏的特点是边唱歌边做动作。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形象的动作、合拍的动作自然地反映他们的情绪。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易于让幼儿用动作表达的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合拍地动作、表演,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如音乐游戏《拍拍踏踏》,主要培养小班幼儿手脚协调、合拍做动作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按歌词的内容合拍地做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
三、结合语言、动作,培养节奏感
(一)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从小让幼儿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因为幼儿从出生后,时时处处都在接触语言,生活在语言的环境之中。语言有节奏,有音调的高低、强弱,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有四声,说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因此,从语言节奏入手练习节奏、培养节奏感最富有音乐性。
1.结合词组、语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探索语言节奏的规律。每一个游戏都可以采用"感知→理解"、"模仿→创造"的方法,使幼儿掌握词组、语句之后便于迁移创造。学习节奏的顺序应是四分音符的节奏→八分音符的节奏→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2.学习歌曲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
3.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的模仿来识记节奏符号。幼儿认识节奏音符时,不要求记住节奏音符的名称,只要掌握节奏音符的时值,如X=XX。这种认识音符时值的活动,对幼儿来讲,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从语言节奏、声音节奏、看动作拍节奏、两声部语言节奏等来训练。
实践中,我们可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在边朗诵、边跳、边拍、边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二)动作节奏训练: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知觉。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配合,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要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以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
"动"是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节奏中的动和跳舞、律动的动是有区别的。律动、歌表演、舞蹈中的动,主要是以训练有节奏、有美感的姿态动作为目的。特别是律动,是在同一乐曲伴奏下,相同动作的不断重复,老师开始则是要求动作整齐、优美,幼儿的注意力也偏重于动作,容易忽略音乐感受力的因素;而我们采用的动作节奏,核心是动,这个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听音乐多,老师讲解的少,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了创造力的培养。
四、以教学活动培养节奏感
节奏乐教学是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的有效途径。节奏乐的音响丰富,音色各异,演奏方法简单、易学,演奏方便,幼儿只要会拍手就能掌握。幼儿唱歌、跳舞配上节奏乐后,声音动听,气氛活跃。
首先,让幼儿认识打击乐器并会操作。幼儿打击乐常见的有锣鼓、串铃、三角铁、碰铃、响板、木匣、沙球、锣、鼓等。演奏所有打击乐都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在小班进行打击乐活动时,可先引导幼儿在敲击、摇动、振动或抖动中,感受音响效果及其带来的愉悦感受。幼儿在刚进行节奏乐训练时,只要按照一定速度拍打,能与音乐节拍一致即可。对中班幼儿可以逐步开展形式多样听节奏乐活动。幼儿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做游戏,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基本特征--音高、强弱、长短,例如擊鼓传花、吹哨子和口琴等,在这些活动中,能较好地发展节奏感的辨别及幼儿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
其次,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节奏活动的氛围。必须先让幼儿会欣赏音乐,使幼儿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音乐的性质风格、乐曲结构及其他环节。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乐曲的情况、幼儿的音乐能力来组织幼儿进行模仿学习是打击乐教学最初的基本形式。进入中班下学期,可逐步进入分声部、创新阶段的训练,甚至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根据作品需要将特色乐器(如大鼓等),加入到打击乐演奏中。
最后,根据幼儿打击乐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可利用相应手段,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在活动中鼓励儿根据自己所操作的乐器,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发出与自己所持乐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类型。
教师可发动幼儿从家里找来各类废旧材料、木制小棒、铁制小棍、易拉罐、玻璃瓶等,并请家长们一起参加"自制打击乐器演奏会",以让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五、创设区域,引导幼儿在尝试、发现、探索中,学习节奏
3~6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思想上往往表现为好动、好奇心强,对什么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没有框框。区角活动这一形式,恰巧符合了幼儿的特点。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必过多的提示、组织,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为其提供的各种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探索活动,并且可以不受干扰。在一系列活动中,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角,都在积极参与、合作。这就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思维的多向发展,激发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现及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摆图形谱、节奏谱、声集谱等,能够使幼儿在游戏活动时间内,自结伙伴,自选乐器,自选内容,自编、自学自乐地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借助节奏而进行的音乐教育,是提升幼儿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不断地加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1年。
[2]《幼儿教育新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
[3]《走进幼儿音乐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