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zad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 “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  感知  领悟  表达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状态,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  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
期刊
寒意渐浓的深秋,参加了广元市小学校长提高班的学习和研讨,从教育法规谈起到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到校长的管理都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到浙江绍兴课改基地的学习和考查,更是大开视野,耳目一新,增长了许多见识,绍兴鲁迅小学和诸暨行知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校本教研的研讨,沈江峰院长和方明江教授的讲座更是集操作性和理论性高度融合的精髓,辗转回到广元对以我校为代表的农村小学的“小”
期刊
纵观长期的教学工作,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高效课堂,精心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环节,预设一切可能出现的结果,尽量使课堂生成水到渠成。有时为了实践预设,常常会在学生出错时,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 以表面的圆满掩盖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岂不知在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的过程中实现的“圆满”,却使课堂走进了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这么多年,经过大胆探索,认真总结,提高作文水平可从“读”、“看”、“说”、“写” 、“议”、“改”、“评”八字入手。其具体做法是:  一是读。读就是语文课文,读课外书籍,读报章杂志。为了扎实学生的功底,我强调学生一、二年级背诵所学的每一篇课文;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但会背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名著,而且对大部分课文中的有特色的段落达到熟读成诵,还鼓励大家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报刊上优秀文
期刊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在钻研教材、课标和翻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把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分解,提出一个个不同类型的问题,再配备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形成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这种模式体现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远非注入式教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们每天都在听,可是不一定都在倾听。听与倾听不同,听是一种生理过程,倾听则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学会倾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倾听”就是“细心听取”的意思,即要求在听的过程中持谦虚认真的态度,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应对。课堂上有了倾听,师与生之
期刊
近年来,创新教育正逐渐成为教育战线的热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推行素质教育提到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才能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写作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文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片沃土。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
期刊
摘  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革势在必行,全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入手,联系新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作一点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引导 探究 意识 能力  众所周知,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逐渐推广,教师需要开拓和纳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  一、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手段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方法选取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期刊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有多重》是 “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在黄爱华老师的指点下,我试上了《有多重》这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花生包(20克重)和黄豆包(10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