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去认识大自然,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
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观察客观事物或现象,主动发现实验现象或生活事物的客观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规律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淀粉的踪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把一些淀粉和滑石粉混杂在一起,再滴一滴碘酒,会变颜色吗?老师做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猜测有什么不同?”“看看老师手中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现象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主动的“问”—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很多老师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加工的对象来教,忽视了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具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主观能动性,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在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新的见解吗?”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如在学习《我的手》一课时,学生都会问“老师人的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手指上有多少骨头和关节?”“手这么灵巧,还和什么有关系?”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最终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一定会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一开始就设疑,“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或者是一样多?大家猜猜看?”“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说法正确呢?”“用什么方法测量一下更精确呢?”又如在教学《淀粉的观察》一课时,教师拿出一些淀粉倒在铝汤勺里,加几滴水,调成稀糊状,给其加热,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猜”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摆的秘密》时,教师提问: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活动,都能很轻松的得到结论,有的学生甚至能联系生活实际说明这种规律,这种活动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的概括出摆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的重量无关。又如在教学《观察自己的身体》一课时,“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已最感兴趣的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研究了课本知识,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的实验,同时对教材内容加以引申,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五、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科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生会进行猜测:老师放的酒精多;老师可能是先放的酒精,再放水;采用加热的方法等。这时候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观察后的想法,教师不要去阻止,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多样的表达,具有个性的语言,无不闪现着学生可贵的思维光彩。
六、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特别在意来自于教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已的才能。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提问学生:“你对其他小组观点是否赞许?”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举手,勇于反驳,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已小组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可以用学生的姓名命名小组的方法,这样不仅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为了“表现”好,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让班级同学对他或他们刮目相看。
总之,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一旦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一、认真的“看”—培养观察能力
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观察客观事物或现象,主动发现实验现象或生活事物的客观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现象、规律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科学规律的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淀粉的踪迹》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把一些淀粉和滑石粉混杂在一起,再滴一滴碘酒,会变颜色吗?老师做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的猜测有什么不同?”“看看老师手中的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不仅能发现现象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二、主动的“问”—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很多老师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加工的对象来教,忽视了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具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主观能动性,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在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共同钻研的合作者;是整合教育因素的组织者。要善于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发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新的见解吗?”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如在学习《我的手》一课时,学生都会问“老师人的五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手指上有多少骨头和关节?”“手这么灵巧,还和什么有关系?”老师就要根据课堂实际解决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当学生由一个质疑者、探索者最终成为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时,其内心的愿望一定会得到满足,会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一开始就设疑,“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或者是一样多?大家猜猜看?”“用什么办法证明你的说法正确呢?”“用什么方法测量一下更精确呢?”又如在教学《淀粉的观察》一课时,教师拿出一些淀粉倒在铝汤勺里,加几滴水,调成稀糊状,给其加热,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猜”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摆的秘密》时,教师提问: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活动,都能很轻松的得到结论,有的学生甚至能联系生活实际说明这种规律,这种活动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再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综合,不难有条理的概括出摆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的重量无关。又如在教学《观察自己的身体》一课时,“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自己的问题,老师不能一一写出来了。这样吧,大家可以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自已最感兴趣的开展研究,你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材料可以从实验角取用。小组内可以先分一下工,别忘了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研究了课本知识,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的实验,同时对教材内容加以引申,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五、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科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为什么老师的酒精和水混合后,酒精会溶解呢?猜猜看,老师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生会进行猜测:老师放的酒精多;老师可能是先放的酒精,再放水;采用加热的方法等。这时候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观察后的想法,教师不要去阻止,他们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多样的表达,具有个性的语言,无不闪现着学生可贵的思维光彩。
六、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特别在意来自于教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已的才能。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时,提问学生:“你对其他小组观点是否赞许?”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举手,勇于反驳,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已小组的聪明才智。教师还可以用学生的姓名命名小组的方法,这样不仅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为了“表现”好,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让班级同学对他或他们刮目相看。
总之,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一旦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