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哈克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历险活动。然而,本文认为小说结尾,不仅使哈克这一人物形象失去往日英雄的光彩,而且还削弱了小说抨击蓄奴制的主题。最后小说结尾的某些营救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小说的结尾不能不说是全文的败笔。其情节大致如下:吉姆被两个骗子以40美元卖了,哈克再次前去营救。汤姆的意外加入使得营救变成一场闹剧。最后还是华珍小姐的遗嘱让吉姆重获自由。本文观点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一、 结尾使得哈克的形象大打折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就在于马克·吐温成功塑造了哈克贝利·费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开头的哈克热爱自由,厌恶古板虚伪的文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又穿上我那身破烂衣服,钻到我那空糖桶里呆着,这才觉得自由自在,心满意足。”后来哈克以“死亡”的假象逃离小镇,开始流浪汉的自由生活。此时的他独自一人,逃上小島,克服种种困难,得以生存。后来在密西西比河上,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哈克机智勇敢,热衷冒险的形象已深深印入读者脑海中。
更叫读者着迷的是哈克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哈克营救黑奴吉姆时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作为白人,传统的种族歧视观念使他决心告发吉姆。最后关头,他又不禁想到了吉姆的种种好处,终于把告发信一边撕得稀烂,一边说道:“那么,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此时马克·吐温也赋予哈克这一人物形象更深的意义:让哈克成了一名反对奴隶制的斗士。
可就当读者期待哈克再次把吉姆解救出来时,汤姆意外出场了,此时汤姆取代哈克俨然成了小说的主角。结尾处哈克听凭汤姆的摆布,对汤姆荒唐的解救行为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这无疑削弱了哈克的光彩形象,跟前面的哈克形象大有出入。
二、小说结尾削弱了其抨击蓄奴制的主题
这部小说以帮助黑奴逃跑为主线,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之间同甘共苦结下的深厚友谊。其中哈克为了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激烈心理冲突以及他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在小说结尾,汤姆和哈克实施了一系列“愚蠢荒谬”的计划去营救吉姆。而这一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华珍小姐的一则遗嘱让吉姆重获自由。费尔普斯家与华珍家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白人上流社会的代表。哈克和吉姆经过一番历险后又回到他们初始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 再由华珍小姐的遗嘱来解放吉姆,表明哈克和吉姆的对自由的追求是失败的。因为这种自由的获得是寄托在一个奴隶主的良心发现上。试想,如果没有这个遗嘱的出现,而是哈克和吉姆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终吉姆获得自由。这样的结局说明只有斗争,而不是慈悲,才能带来自由。
三、小说结尾部分的营救细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汤姆在明知吉姆已经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还进行了一系列荒唐的营救行为。比如他们首先挖了一个通往关押吉姆小木棚的地洞,其次做一个软梯,偷一件衣服给吉姆做血书日记,还偷一把餐刀让吉姆自己挖洞出来等等。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好玩,满足他的“历险”目的。我认为这缺乏真实性。结尾这样写法,使得全书反对奴隶制的寓意变成了一出滑稽的闹剧。
其次,吉姆呆在那里,任凭自己被汤姆和哈克摆布而毫无怨言。汤姆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用眼泪浇花,对着老鼠吹口琴,跟蜘蛛和花蛇睡在一起,用血写日记等等。吉姆受尽折磨,却毫无反抗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此时作者笔下的吉姆成了一味顺从,没有头脑的“傻子”。而吉姆对于白人的盲目顺从和奴性在这里也体现得尤为彻底。这是白人对黑人一贯的印象,有种族主义的嫌疑。
最后,小说结尾部分关于吉姆的拘禁生活也值得商榷。吉姆被锁在农场一间简陋的小木棚里,看管不严。只要给他提供一点点帮助,他就可以从那里成功逃出,这与囚犯身份不符。在当时的美国南方,奴隶是主人可以随时处分买卖的对象。奴隶一旦逃亡,根据当时的逃奴法案,奴隶主会立即发布缉奴告示进行追捕。而帮助黑奴逃跑的白人要被处以千元罚款, 并处以半年以下监禁等等。而吉姆被捕后却受到费尔普斯夫妇“礼遇”。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马克·吐温通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入地批判了奴隶制,但由于其自身所处的历史局限性,小说的结局还是暴露了一些不足。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 结尾使得哈克的形象大打折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就在于马克·吐温成功塑造了哈克贝利·费恩这一人物形象。小说开头的哈克热爱自由,厌恶古板虚伪的文明。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又穿上我那身破烂衣服,钻到我那空糖桶里呆着,这才觉得自由自在,心满意足。”后来哈克以“死亡”的假象逃离小镇,开始流浪汉的自由生活。此时的他独自一人,逃上小島,克服种种困难,得以生存。后来在密西西比河上,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哈克机智勇敢,热衷冒险的形象已深深印入读者脑海中。
更叫读者着迷的是哈克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哈克营救黑奴吉姆时复杂激烈的心理冲突。作为白人,传统的种族歧视观念使他决心告发吉姆。最后关头,他又不禁想到了吉姆的种种好处,终于把告发信一边撕得稀烂,一边说道:“那么,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此时马克·吐温也赋予哈克这一人物形象更深的意义:让哈克成了一名反对奴隶制的斗士。
可就当读者期待哈克再次把吉姆解救出来时,汤姆意外出场了,此时汤姆取代哈克俨然成了小说的主角。结尾处哈克听凭汤姆的摆布,对汤姆荒唐的解救行为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这无疑削弱了哈克的光彩形象,跟前面的哈克形象大有出入。
二、小说结尾削弱了其抨击蓄奴制的主题
这部小说以帮助黑奴逃跑为主线,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之间同甘共苦结下的深厚友谊。其中哈克为了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激烈心理冲突以及他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
在小说结尾,汤姆和哈克实施了一系列“愚蠢荒谬”的计划去营救吉姆。而这一切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华珍小姐的一则遗嘱让吉姆重获自由。费尔普斯家与华珍家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白人上流社会的代表。哈克和吉姆经过一番历险后又回到他们初始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 再由华珍小姐的遗嘱来解放吉姆,表明哈克和吉姆的对自由的追求是失败的。因为这种自由的获得是寄托在一个奴隶主的良心发现上。试想,如果没有这个遗嘱的出现,而是哈克和吉姆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最终吉姆获得自由。这样的结局说明只有斗争,而不是慈悲,才能带来自由。
三、小说结尾部分的营救细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汤姆在明知吉姆已经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还进行了一系列荒唐的营救行为。比如他们首先挖了一个通往关押吉姆小木棚的地洞,其次做一个软梯,偷一件衣服给吉姆做血书日记,还偷一把餐刀让吉姆自己挖洞出来等等。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好玩,满足他的“历险”目的。我认为这缺乏真实性。结尾这样写法,使得全书反对奴隶制的寓意变成了一出滑稽的闹剧。
其次,吉姆呆在那里,任凭自己被汤姆和哈克摆布而毫无怨言。汤姆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用眼泪浇花,对着老鼠吹口琴,跟蜘蛛和花蛇睡在一起,用血写日记等等。吉姆受尽折磨,却毫无反抗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此时作者笔下的吉姆成了一味顺从,没有头脑的“傻子”。而吉姆对于白人的盲目顺从和奴性在这里也体现得尤为彻底。这是白人对黑人一贯的印象,有种族主义的嫌疑。
最后,小说结尾部分关于吉姆的拘禁生活也值得商榷。吉姆被锁在农场一间简陋的小木棚里,看管不严。只要给他提供一点点帮助,他就可以从那里成功逃出,这与囚犯身份不符。在当时的美国南方,奴隶是主人可以随时处分买卖的对象。奴隶一旦逃亡,根据当时的逃奴法案,奴隶主会立即发布缉奴告示进行追捕。而帮助黑奴逃跑的白人要被处以千元罚款, 并处以半年以下监禁等等。而吉姆被捕后却受到费尔普斯夫妇“礼遇”。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马克·吐温通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入地批判了奴隶制,但由于其自身所处的历史局限性,小说的结局还是暴露了一些不足。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