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化,父母该如何办?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天可能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或者信息。而作为父母,在越来越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惑。

 我的孩子太情绪化


  孙女士坐在我对面,穿着得体的套装,精致的齐耳短发,给人感觉是一位理性、干练的职场女性。孙女士有一个六岁的女儿,漂亮可爱,聪明伶俐,经常被周围人夸奖。而孙女士也非常享受和女儿在一起的生活,让自己感到开心与甜蜜。而这对母女也常常是别人羡慕的对象。讲述了孩子的基本情况之后,孙女士抛出了自己的困扰—我的孩子太情绪化了,这可怎么办?
  我试着询问她具体发生了什么。她连着说了两声抱歉,“是我太着急了,那我先说一下事情发生的过程。”
  大概在两周前,从幼儿园回到家,孩子的表现有些反常,整个小脸气鼓鼓的,既不跟家里人说话,也不去玩玩具,就是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晚饭后,经过孙女士的耐心沟通,孩子开始生气地说:“可可上周说要送我一个玩具,但是他骗我,他就是一个骗子。我再也不跟他一起玩了。”
  可可是孩子一个很好的朋友,平時周末也经常到家里玩。孙女士刚听完孩子的描述,心里笑了出来,还以为是天大的事情呢。但是,让孙女士有些担心的是,孩子这样给别人贴标签,太武断了,很容易给她在社交上造成困扰。
  所以孙女士就跟孩子解释:对方可能是忘记拿了。但是孩子不听,依然非常生气。坚决要跟对方“断绝”朋友关系。
  这可怎么办呢?直到孩子睡觉的时候,还依然不开心,把可可送的毛绒玩具从枕头边丢到了地上。“要是明天还没有和好,那孩子和可可的关系怎么办呢?会不会影响到她和别人的交往呢?要不要跟学校老师交流一下,看看发生了什么?”这些困惑开始在心头泛起。
  晚上临睡前看了一篇关于孩子情绪培养的文章,让孙女士更焦虑了—孩子是不是情绪稳定性太差?
  到了第二天,孩子很高兴地回来了,原来她跟可可又和好了。昨天那些气愤的情绪和绝交的誓言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
  本来心里大石头终于可以落下,但是孙女士内心的担忧反而增加了:女儿的情绪变化太快了,完全由着自己的情绪去为人处世,这对以后的个人成长影响太糟糕了。

到底是谁的问题?


  单纯这样的一件事往往不足以让妈妈如此担忧。因为类似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这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的隐情吗?
  我好奇地问道:“这个事情发生了两个星期,为什么是现在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呢?”
  她忽然想起什么,然后跟我讲述前天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开车带孩子出去玩,孩子在车里拿着玩具打闹。我担心出危险,就狠狠批评了她。”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不断在说“我太不听话了。”直到回家过了几个小时,依然在时不时地念叨这句话。
  可以说,第二件事让孙女士更加担忧,因为她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
  我先是做了心理教育。让孙女士意识到,孩子这个年龄段情绪、认知等各方面还发育不完善,不能完全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听完后孙女士的焦虑缓解了一些,想要知道怎么应对这样的场景。
  面对她的困惑,我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先去关注到她当下的困惑与焦虑。同时,更要看到她身上那些积极的部分。我告诉她:相较于很多家长,你显然具有更好的反思能力,在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会不时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这是难得可贵的。
  听到这里,孙女士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连连说“没有没有,我还需要多学习”。但是她也开始从自我怀疑和否定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孩子的相处。而她的这种容易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其实和孩子在车上的表现何其相似。



  听到这个反馈,孙女士有些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是一个容易焦虑和自责的人。尽管她总是用一种很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孙女士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远。我试着反馈说:“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太焦虑、太着急,太容易自我否定,不仅给孩子作出这样的示范,还会在自己心里放大孩子行为的负面可能性。”

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后面的几次咨询中,渐渐了解到孙女士的成长经历,她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总是被忽视,为此一直比较自卑。和周围人相处,哪怕是家人,也总是更多满足和讨好别人;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总会担心自己做错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哪怕自己是受欺负的一方也不敢言语。
  大学毕业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有了现在的成绩,但是内心的那份敏感和压抑却始终都在,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理性和坚强,否则就会退回到那个弱小、无能的状态。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情绪波动和自责的时候,无意中激活了孙女士内心的伤痛。表面上是希望解决孩子情绪化的困扰,潜台词却是:孩子千万不要重复我以前的痛苦。
  当看到这些,孙女士痛快地哭了一场,这些年来的委屈和压抑像是被大坝拦截的洪水释放出来。当情绪变得平静,她也可以更加平和地讨论孩子遇到的问题。
  我以咨询中的交流为例,让她意识到:遇到事情先不要着急下结论或者作出评价,先了解事情的细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孩子说可可要给她玩具,那两个人达成了什么样的承诺,可可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承诺?孩子遇到这件事后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这种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做一些示范和引导,比如告诉孩子她现在是愤怒、失望、委屈等等。这个过程恰恰是提高孩子对情绪识别、表达的能力。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我们还可以问问孩子,她觉得可可为什么不遵守承诺?有哪些可能的原因?面对不同的可能,我们怎么去应对?甚至,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方案带来的影响。
  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孩子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和理解,不断学习和练习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的能力,孙女士也在修复自己因为童年时期遗留下来的过分敏感、焦虑的问题。所以,这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有一个方法是—带着好奇心去询问和探索,放下批判和对错,走入孩子内心的世界。
其他文献
到底谁有错  周末上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起电话,原来是好友木村先生打过来的。他气愤地说:刚才和儿子吵了一架。原来,今天好友想带儿子上興趣班。可是,儿子拖拖拉拉,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好友就训了他几句,没想到儿子就和他吵起来了。两个人性格都比较倔,谁都不服输。这不,好友气不过,就打电话给我,说:“遇到这种事,只能向你这个‘大心理学家’请教了。”  好友住的地方离我很近。于是,我让
期刊
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各种突发事件中都会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尽管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孕产妇的应激状态并没有完全平静。  从关爱母儿健康出发,了解疫情期间孕产妇心理状况,帮助广大孕妇平安顺利渡过难关,是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工作者应尽的一份责任。  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对孕产妇的心理影响,为帮孕产妇顺利度过疫情流行期和此后完成分娩,  我们提供如下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参
期刊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已经十岁了,在读小学四年级!从孩子上三年级开始,我的家里就经常发生亲子战争,而每次吵架的导火线都是因为他做事拖拉、磨蹭!比如早上起床,定好了闹铃6点45分起床,但是他总能磨蹭到7点;下午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玩手机,我需要催很多次才去写作业,他坐到书桌前又开始抠抠橡皮,转转笔,写几个字就要拿起手机看两眼!每次我看到了,他还狡辩说是在查资料!然后一场口水战又再次爆发!我
期刊
高一年级重点班的小丫和小辉恋爱了。  班主任首先找了女生谈话。谈话之后,小丫再也没有像往日那样大大方方地与小辉交往,连正常的对话交流也不再有。被冠以“早恋”的“罪名”后,小辉也觉得好像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这让他觉得无法忍受。他也非常疑惑为什么班主任没有找他呢?既然这样,他决定主动去找班主任,然而谈话的结果是小辉被请家长,当着家长的面写下了保证书,与小丫断绝来往。这样做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我
期刊
“医生,我结婚两年了,一直没有同房成功。每次丈夫一碰到我的私处,我就立马合上腿,反应非常强烈,下意识地将他推开。家里一直催着我们生小孩,我压力很大。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只有我不行呢?”这是一位患有性交恐惧的女士来医院就诊时对我的倾诉。  许多性交恐惧患者都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认为只有自己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类患者的数量并不少。目前,它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缺乏精准数字,但鉴于我国性教育和性观念的现状,预
期刊
心理困扰:有件事让老母亲非常痛苦  这一天,来访的女士脸上写满焦虑:“我想请您帮帮我的老母亲。”  我递过水杯:“请慢慢说,老母亲遇到了什么难题?”  女士接过水杯,把一个心痛的故事缓缓道来:“我老母亲快九十岁的人了,一直跟我们生活,有件事让老母亲非常痛苦。是这样的,母亲生了我们兄妹二人,现在我们都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可是几十年来,哥哥跟我们母女基本上没有来往。他住在另一个城市,记忆中见过几次面,
期刊
Q老师,您好。我先后在好几家外企干过,在每家公司职位都是到了总经理助理这儿就原地踏步了。半年前,我又换了一家外企,本来干得好好的,可最近我在过去公司工作的状况又“阴魂不散”地出现了。  一次,快下班的时候,总经理拿来一大摞资料,说:“赵倩,这是我们合作公司的英文资料,你迅速把它翻译成中文吧。”我看着那摞厚厚的英文资料,抵触情绪一下子上来了,觉得总经理就是欺负人,为什么不把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安排给翻译
期刊
Q老师:  您好!我今年初二了,在我看来家长应该是不断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人,但是在家我却体会不到这些,周末我想睡会儿懒觉,被爸妈轮番上阵催促起床;心情不好吃饭少了,妈妈指责我吃饭挑肥拣瘦;开心地跟爸妈分享看到的趣闻,表达自己的看法,却被他们联起手来上了一堂“政治课”;学习间隙玩会儿手机,妈妈会说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这样的情形真是数不胜数。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代沟吗,我该如何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呢?
期刊
你是否经历过濒临死亡的感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止一次地体验这份如此真实的恐惧和痛苦。需要妻子陪我咨询  宋先生是一名健身教练,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浓眉大眼,一副典型的北方男人的长相。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坚持让妻子留在身边陪着他一起咨询。我很好奇,以为他们希望接受夫妻咨询,但是宋先生说,是他一个人咨询,但是需要妻子“保护”。  我好奇地问道:“你担心什么呢?”  宋先生立刻回应道:“害怕死掉。
期刊
最近知名舞蹈家杨丽萍在抖音收到的一条评论火了,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烈话题。  我的一个反应就是,这名网友,肯定不是属于“人生胜利组”的行列,而她可能是嫉妒杨丽萍这样出彩的女性。看到杨丽萍年过60,如此美丽自在,一时间心生妒意,只好拿“生孩子”这件事来说事,发挥一下键盘侠的本事。  显然,这名网友是有孩子的。按照她的说法,有孩子就一定能够活到90岁,而且“享受天伦之乐”吗?以这样的意识水平来说,教养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