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龙角天池以其神秘的“四奇”而闻名遐迩,笔者对此“四奇”展开了深入研究,初步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提出了该湖为暴雨蓄水形成,天池所在洼地因受人类开发影响及独特的植被条件而有别于其他洼地等观点。本文研究成果对解开谜团,以科学态度认识龙角天池,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天池;四奇;探究;
中图分类号:P34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东南部天等镇仕民村龙角屯后的半山腰上,有一奇特的天然湖泊,此湖处于峰丛山区一个封闭洼地中,水面面积约0.202平方千米,水深平均为6米,最深10.8米,水面平静,湖水清澈,一年四季碧水满池,四周为石灰岩山环绕,山上没有高大树木,多为低矮树木和灌木丛。因其高出附近龙角屯35米,犹如悬湖而得名“天池”。围绕此湖,当地民间有“四奇”之传说:一奇天池周围全是石山,上无积雪,下无泉洞,这水从何来?二奇是天池中几乎没有水草杂物,水生动物却能常年栖身,繁衍生存,这鱼从何来?以何物为食?三奇是在周边石山地区有上千个洼地,但都不能储水成湖,为何独在洼地能天然地储存一泓湖水?四奇是天池湖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不浑,水位上下浮动保持1米左右,是何原因?笔者走访了当地村民,初步揭开了龙角天池神秘的面纱。
一、天池如何形成?水从何处来?
对此问题曾有人考证并提出地下水成因解释,但笔者根据资料分析后认为天池为暴雨后蓄水形成,主要依据如下:
(一)根据龙角屯内上了岁数的老人所述:100年前,天池所在地还是一块耕地,有一年发生特大暴雨导致洼地蓄水,由此形成了这个天池。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1、充沛的雨量;2、地形有利蓄水。查阅当地气象资料:天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日数176天,最长连续降雨日数曾达19天,年均降雨量1554.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曾达到215.8mm(发生在1975年5月5日),属大暴雨,因此可确定此地具备条件①。实地考察天池所在地为一山峰环绕,中间低凹,与外界无联系的封闭洼地,形似一蓄水盆,存在蓄水的可能性,但深入调查,发现天池相邻的洼地时在其中央都有一个与地下溶洞相联系的垂直洞穴,称为消水洞,消水洞的存在可将雨季产生的暂时性地表流水导入地下溶洞而流走,因此就算低凹封闭的洼地也无法蓄水。笔者推断天池洼地中也有此类消水洞,就此洞的存在简单判断龙角天池不具备条件②。但笔者长期在石灰岩地区工作,观察到有些洼地中的消水洞可以被暴雨产生的洪水所携带的杂物堵塞而失去泄水功能,从而使该洼地具备条件②。据此推断100年前发生于龙角屯的那次暴雨形成的洪水所携带的大量枯枝落叶、碎石泥土和杂草堵塞了消水洞,大量的地表水无法排泄而积聚于洼地中,此后的多次降雨又给予补充,自此形成了天池。
(二)实地调查及潜水考察都见到湖中有一颗直径较大,扎根湖底的木棉树枯树干,众所周知,木棉树不会从水底下自然长出,只能生长于旱地中,直接证明了天池出现之前此洼地是旱地的事实,也间接佐证了笔者提出的暴雨成湖的假说。
(三)天池周边地下水隶属布泉-大龙潭地下河水系,该水系由5条呈东西向树枝状分布的地下河组成,龙角天池邻近其中一条地下河,枯水季节地下河水位埋深普遍在10-70m之间,洪水期水位抬高至地面,淹没低洼地方,但三五天即降至原水位,年水位变幅较大。而龙角天池水位常年高出龙角屯地面35m,年水位变幅仅1m左右,基本稳定,不符合本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和水位变幅大的特征,因此进一步排除了地下水补给天池的可能性,为暴雨成湖假说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二、天池中鱼从何来?以何物为食?
2006年,曾有村民在天池中打捞到一些20多千克重/条的大头鱼,水底考察也发现了少量大鱼粪便及数量较多的罗非鱼,那么这些鱼从何处而来?走访村民得知:1968年天等县曾发生过一次洪水,有村民曾将打捞到的一些草鱼、大头鱼投放到龙角天池,估计2006年村民打捞到的大头鱼就是1968年放养的那批鱼的后代,湖中罗非鱼估计也与那次放养有关。但令人疑惑的是水中无水草生长,鱼类的食物从何而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天池中鱼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青苔及死鱼死虾,或许是食物来源和数量较少的缘故,所以天池中捕捞的鱼类体形看上去明显比其他地方要瘦。罗非鱼在天池中数量较多的原因分析为水温适宜生长:罗非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8℃~32℃,而龙角天池7米以内水温在24℃-29℃之间,比较符合罗非鱼生长所需水温。
三、天池周边有成千个类似洼地,却不能蓄水,为何独此洼地能天然地储存一泓湖水?
天池所在洼地邻近龙角屯,成湖前曾被人为开垦为耕地,大量的天然植被清除,地上植物主要为扎根较浅的农作物,土层疏松;洼地内还有一颗高大繁茂的木棉树,树下落满枯枝落叶。100年前那次暴雨致山洪暴发,洪水携带的大量碎石泥土和枯枝落叶,堵塞了洼地中消水洞,使洼地得以蓄水成湖。而其他洼地大都远离村屯,没有人为开发,天然植被未受破坏,受天然植被阻挡,暴雨形成的地表破坏力不强,携带的枯枝落叶和碎石泥土少,没有造成消水洞堵塞,因此这些洼地也就不具备蓄水条件。
四、天池湖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不浑,水位上下浮动基本在1米左右,是何原因?
天池之所以久雨不溢,原因是天池面积有限,相应所获雨水补给量有限,且湖边基岩为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能容纳新补充的水量,因此就算某个时段持续降雨也不会造成湖水位显著上升。而湖水雨季能保持清澈不浑浊,原因是天池周边土层受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已经变薄,且植被保护良好,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携带的泥土量极少所致。久旱不涸的原因也是由于天池所在地全年蒸发量小于降雨量,蒸发对天池水的影响不显著,加上天池本身储存的水量较多,因此较低的蒸发量也就不足以显著影响湖水位的下降。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旅游体验成为旅游热点,龙角天池依托其美丽天然的山水环境及神秘的“四奇”传说,名声越来越响,逐渐成为西南边陲又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广西天等县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大新幅[F-48-(1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关键词:天池;四奇;探究;
中图分类号:P345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东南部天等镇仕民村龙角屯后的半山腰上,有一奇特的天然湖泊,此湖处于峰丛山区一个封闭洼地中,水面面积约0.202平方千米,水深平均为6米,最深10.8米,水面平静,湖水清澈,一年四季碧水满池,四周为石灰岩山环绕,山上没有高大树木,多为低矮树木和灌木丛。因其高出附近龙角屯35米,犹如悬湖而得名“天池”。围绕此湖,当地民间有“四奇”之传说:一奇天池周围全是石山,上无积雪,下无泉洞,这水从何来?二奇是天池中几乎没有水草杂物,水生动物却能常年栖身,繁衍生存,这鱼从何来?以何物为食?三奇是在周边石山地区有上千个洼地,但都不能储水成湖,为何独在洼地能天然地储存一泓湖水?四奇是天池湖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不浑,水位上下浮动保持1米左右,是何原因?笔者走访了当地村民,初步揭开了龙角天池神秘的面纱。
一、天池如何形成?水从何处来?
对此问题曾有人考证并提出地下水成因解释,但笔者根据资料分析后认为天池为暴雨后蓄水形成,主要依据如下:
(一)根据龙角屯内上了岁数的老人所述:100年前,天池所在地还是一块耕地,有一年发生特大暴雨导致洼地蓄水,由此形成了这个天池。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两个条件:1、充沛的雨量;2、地形有利蓄水。查阅当地气象资料:天等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日数176天,最长连续降雨日数曾达19天,年均降雨量1554.3毫米,最大日降雨量曾达到215.8mm(发生在1975年5月5日),属大暴雨,因此可确定此地具备条件①。实地考察天池所在地为一山峰环绕,中间低凹,与外界无联系的封闭洼地,形似一蓄水盆,存在蓄水的可能性,但深入调查,发现天池相邻的洼地时在其中央都有一个与地下溶洞相联系的垂直洞穴,称为消水洞,消水洞的存在可将雨季产生的暂时性地表流水导入地下溶洞而流走,因此就算低凹封闭的洼地也无法蓄水。笔者推断天池洼地中也有此类消水洞,就此洞的存在简单判断龙角天池不具备条件②。但笔者长期在石灰岩地区工作,观察到有些洼地中的消水洞可以被暴雨产生的洪水所携带的杂物堵塞而失去泄水功能,从而使该洼地具备条件②。据此推断100年前发生于龙角屯的那次暴雨形成的洪水所携带的大量枯枝落叶、碎石泥土和杂草堵塞了消水洞,大量的地表水无法排泄而积聚于洼地中,此后的多次降雨又给予补充,自此形成了天池。
(二)实地调查及潜水考察都见到湖中有一颗直径较大,扎根湖底的木棉树枯树干,众所周知,木棉树不会从水底下自然长出,只能生长于旱地中,直接证明了天池出现之前此洼地是旱地的事实,也间接佐证了笔者提出的暴雨成湖的假说。
(三)天池周边地下水隶属布泉-大龙潭地下河水系,该水系由5条呈东西向树枝状分布的地下河组成,龙角天池邻近其中一条地下河,枯水季节地下河水位埋深普遍在10-70m之间,洪水期水位抬高至地面,淹没低洼地方,但三五天即降至原水位,年水位变幅较大。而龙角天池水位常年高出龙角屯地面35m,年水位变幅仅1m左右,基本稳定,不符合本地区地下水埋藏深和水位变幅大的特征,因此进一步排除了地下水补给天池的可能性,为暴雨成湖假说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二、天池中鱼从何来?以何物为食?
2006年,曾有村民在天池中打捞到一些20多千克重/条的大头鱼,水底考察也发现了少量大鱼粪便及数量较多的罗非鱼,那么这些鱼从何处而来?走访村民得知:1968年天等县曾发生过一次洪水,有村民曾将打捞到的一些草鱼、大头鱼投放到龙角天池,估计2006年村民打捞到的大头鱼就是1968年放养的那批鱼的后代,湖中罗非鱼估计也与那次放养有关。但令人疑惑的是水中无水草生长,鱼类的食物从何而来?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天池中鱼类主要的食物来源是青苔及死鱼死虾,或许是食物来源和数量较少的缘故,所以天池中捕捞的鱼类体形看上去明显比其他地方要瘦。罗非鱼在天池中数量较多的原因分析为水温适宜生长:罗非鱼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8℃~32℃,而龙角天池7米以内水温在24℃-29℃之间,比较符合罗非鱼生长所需水温。
三、天池周边有成千个类似洼地,却不能蓄水,为何独此洼地能天然地储存一泓湖水?
天池所在洼地邻近龙角屯,成湖前曾被人为开垦为耕地,大量的天然植被清除,地上植物主要为扎根较浅的农作物,土层疏松;洼地内还有一颗高大繁茂的木棉树,树下落满枯枝落叶。100年前那次暴雨致山洪暴发,洪水携带的大量碎石泥土和枯枝落叶,堵塞了洼地中消水洞,使洼地得以蓄水成湖。而其他洼地大都远离村屯,没有人为开发,天然植被未受破坏,受天然植被阻挡,暴雨形成的地表破坏力不强,携带的枯枝落叶和碎石泥土少,没有造成消水洞堵塞,因此这些洼地也就不具备蓄水条件。
四、天池湖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不浑,水位上下浮动基本在1米左右,是何原因?
天池之所以久雨不溢,原因是天池面积有限,相应所获雨水补给量有限,且湖边基岩为石灰岩,溶洞裂隙发育,能容纳新补充的水量,因此就算某个时段持续降雨也不会造成湖水位显著上升。而湖水雨季能保持清澈不浑浊,原因是天池周边土层受雨水长年累月的冲刷已经变薄,且植被保护良好,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携带的泥土量极少所致。久旱不涸的原因也是由于天池所在地全年蒸发量小于降雨量,蒸发对天池水的影响不显著,加上天池本身储存的水量较多,因此较低的蒸发量也就不足以显著影响湖水位的下降。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旅游体验成为旅游热点,龙角天池依托其美丽天然的山水环境及神秘的“四奇”传说,名声越来越响,逐渐成为西南边陲又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广西天等县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大新幅[F-48-(12)]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