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是家访制与家长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家长学校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沟通家校联系方面成效显著,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至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国(境)外家校合作理念和实践的影响,许多学校、幼儿园自发组建家校合作的新型组织“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家委会的创办适应了新形势下家长对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的需求,显示出家校合作新的活力和前景。
家委会近2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即建立机构,开始行使职权;二是建制阶段,即尝试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三是探索发展阶段,即逐步完善职能,健全制度,走向科学轨道。
一、现状分析与评估
根据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西藏、江西等11个省市的上报材料,以及调研组对山东、北京、深圳、长三角地区、湖南、贵州等地的实地考察调研,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已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家委会组织,并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相比,家委会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
1 拓宽了家校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管道和领域,为家校有效合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及时和有效地解决家校二者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
2 丰富、整合和优化了教育资源,使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体现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和公民对教育的参与权,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及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4 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育人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在家校互动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国各地已涌现出一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能全面、工作扎实、效益显著的家委会,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从基层学校到县、市以至于省的管理体系。如山东省教育厅已制定实施了《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济南市舜耕小学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教育,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运行,家长的教育素养显著提高。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的三级家委会组织,形成了区、镇、校的三级组织体系,并建立了例会制度、对口联系制度、驻校办公制度、义工制度、督导评价制度、参与决策制度等六项制度,受到学校与家长的普遍好评。但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从组织建设上看,东部发达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优于农村,小学优于中学,中小学好于幼儿园,公办学校优于民办学校,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大多数尚未建立组织。现有的家委会的建制基本上限于学校、幼儿园内部(以学校和年级两级为主),并未形成纵向的组织网络和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家委会机构的为数很少。 从作用发挥情况看,家委会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能够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丰富,任务要求落实,勇于探索创新,真正参与了学校的教育与管理,达到了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这类典型目前虽然为数不多,但正在各地涌现。 第二类,能够开展工作并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工作内容基本上由学校、幼儿园根据自身需要单向下达和指挥。家委会工作处于“只帮忙,不添乱”的状态,基本不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未能全面地履行应有职能。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家委会属于此种状态。 第三类,工作内容单一,任务时有时无,仅局限于家校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个别领域,如安全防护、规范收费、食堂伙食等,并无经常性工作和制度化活动。此种情况为数不少,大多分布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 第四类,家委会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存在,并不开展工作,只是在学校需要时偶尔提起。 从教育部门的态度来看,一种是认识到位、态度积极、勇于担当的,如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政府工程,成立了全区家委会指导中心暨家长学校总校,每年拨付60万专项资金用于家委会建设与工作。第二种是感到必要,也做了工作,但缺乏应有的力量投入的。第三种是顾虑重重、畏首畏尾,或者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不思作为的。以上情形,呈“两头小”、“中间大”之状。
总体而言,我国家委会的组织尚未全面覆盖,制度规章尚未建立,机构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参与教育的程度和工作水平不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亟待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和强势推动。 综合各地实践,我国家委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主自治。根据一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富于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协调各方诉求,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素养,能得到广大家长信赖和拥护的家长担任家委会成员,特别是选举素质较高的家长担任会长(主任),是家委会履行职能最重要和基本的保证。 2 教育主导。必须确认家委会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合作者地位,同时也要体现教育部门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家校之间在责任、权利和义务上必须实现平等,在工作上做到双向互动、合作共赢,在相互关系上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尊重家委会自主权、自治权的前提下,学校和教育部门应依据民主协商的精神,发挥工作的主导作用。
3 因情适策。家委会的工作内容,应当在其基本职能的范围内,依据当地实际和需求,寻找与学校双方共同关注的内容,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能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如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由于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占36%以上,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就把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作为家委会的主要工作,受到家长普遍欢迎。
4 主旨明确。家委会的工作和自身建设,必须秉持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国中小学家委会在自身建设与工作实践中,存在和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 职能定位不清。家委会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也不是学校附设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更不是慈善机构。依据世界通行的六大职能(家校沟通、家庭教育、帮助学习、志愿行动、参与决策、社区合作),它应当是与学校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但实际上其工作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指导与管理;它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应该和可以自主决定问题,但需要服务和服从于学校教育,与教育部门的工作协调一致,不能另搞一套;它有职能赋予的参与、监督、管理以至于决策的权利,但在参与领域和程度上,如何划定界限,并无现存的制度和法规依据。由于组织职能定位 不清,工作难以考核评估,出现矛盾亦缺乏是非判断标准。
家委会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担心会给教育工作构成干扰,只希望它作为自己的附庸而存在,不愿意与它“平起平坐”。
2 管理体制不顺。家委会的组织建制随意眭大,如有的只有学校一级,有的有班、年级、校三级,有的有上下层级统一领导,有的各行其是,各级教育部门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体系不全,管理机构缺失,横向交流不畅,社会舆论对此也缺乏宣传和关注。
目前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和文件中,虽已提出学校和幼儿园必须成立家委会,但尚缺乏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也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参照。
3 工作任务不明。家委会职能赋予的三大基本工作任务是:对学校教育进行民主监督与管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家长教育。但目前家委会与学校对此并未完全形成共识,全面开展工作的很少。家委会一般只对学校教育享有部分的知情权(如对某些与学生和家庭利益关系较大的事项反映意见),不知如何进行民主监督和管理。至于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最多也只是听几节课而已,不了解参与教育的范围和方式,更谈不上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组织实施家长教育,属于家委会工作的薄弱环节,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也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 家委会工作任务不饱满的原因,一是学校现有的校长负责制形成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运作系统,使外部力量难以介入;二是普遍存在于家长中的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心理,参与社会管理的现代公民意识淡薄。
4 规章制度不全。家委会缺乏章程,或是有章程但形同虚设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常规工作制度缺乏,导致工作的表面化和随意性。家委会的办公制度、例会制度、联系制度、义工制度、与学校沟通和反馈制度,以及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只有少数学校文本齐全,工作落实。
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法制尚未配套,教育部门投入的力量不够,家校之间普遍缺乏相互沟通、良性互动的合作意识和文化氛围。
5 教育管理不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家委会建设尚未提上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主要原因是各级领导的认识尚未到位。工作无计划,目标无要求,培训无机构,经费无保障,评价无标准等现象普遍存在,领导、管理与基层的工作需求存在尖锐的矛盾。对于这样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和国家民族教育大计的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亟待政府角色到位、部门职责明确、社会支持有力和家校形成共识。
三、国(境)外的经验与启示
自1900年美国创立最早的家校合作组织《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家校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欧美各国、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目前大都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一类组织。1998年美国制定的《家长/家庭参与教育计划国家标准》规定的六项标准(职能)已成为各国家校合作的基本路向和主要参照。以家委会一类组织实现家校的联系和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1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和紧密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981年,美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先后出版两部重要著作《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表明,几乎任何形式的家长参与都会对孩子的成就产生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凡属家长参与程度较高的教育活动,均能使学生在学业和意识、情感、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色。日本的PTA在战后50多年实践中积极引入美国家校合作模式,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卓有成效,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把构建家委会、推进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认真付诸实施。 2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产生于工业文化时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已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需走向开放,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家校合作教育机构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组建模式、工作内容、双方关系、运行机制、评价标准乃至于人员培训、条件保障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家长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与学校同等地位、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成为现代教育制度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这一先进经验和实践,意味着必须对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调整。
3 家长参与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必须有国家法律加以保障。作为对孩子成长关注度最高的家长未能参与教育,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严重弊端,也与建立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相悖。德国威玛宪法第120条规定:“教育身心健全、并能适应社会的子女,是父母最高的义务,亦为其自然权利,国家组织应监督其实行”。法国的教育导向法第11条规定:“学生的家长是教育共同体。各校应保证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并与教师及其他人员进行对话”。最近,美国又颁发两项重要法规,为教师训练项目设置的全国性标准加强了家长参与的指针性内容,国家专职教师委员会已把家长参与教育纳入其标准范围。英国、荷兰、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颁行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法规,并普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与基层的组织体系。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加快立法步伐。因此,我国应尽快将它纳入法制建设进程。
4 家校合作机构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学校与家长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配合。欧美国家由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制度具有民主化和开放性的优势,学校对公民参与教育的权利有较为一致的社会认同。因此,学校视家长教育机构为自己天然的合作伙伴,能自觉和主动欢迎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教育乃至于重要的教育决策,重视引进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共同的教育目的服务。为了争取教育理念的一致f生和教育行为的互补性,学校与教师也能自觉承担家长教育的责任。家长则普遍视参与教育为公民应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能自觉行使自己对教育的知情、参与、监督、管理和决策等权力,并自愿充当义工,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依据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现状,家委会制度建设的推进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更新,一手抓家长公民意识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5 家校合作的模式选择和功能定位,既要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美国作为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体制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其教育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社区的团体和个人。因此,家长教师联合会对于社区内学校的教育参与,大到可以 选聘校长和教职员、选择课程与教材,任何家长都可以随意参加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向此方向发展。相比而言,日本的教育制度比较强调中央集权,主张教育系统应按照自己的工作规程行事,学校拒绝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外部干扰,家长与教师协会通过一定的组织与机制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在机构的功能方面,我国港澳地区不如欧美国家那样全面参与,比较侧重在学生品德行为的齐抓共管方面。鉴此,我国家委会的建设工作,应当根据具体国情,立足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并要根据地区差异悬殊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工作方针。
四、推进思路与建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建设工作宜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十二五”期间,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建设完成。第二步,到2020年,在全国所有地区全面建成。届时,每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有组织健全、功能全面、运行正常的家委会。为达此目标,提出以下工作思路与建议:
1 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创建事宜。近期工作包括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规章,建立实验基地,研制评价办法,部署人员培训,组织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关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后,教育部应组建常设机构,在基础教育司成立“家长委员会工作处”;或在现有的校外教育处拓展职能,改名为“家庭与社会教育工作处”。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市县级教育部门要明确职能归属,配备专职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建立学校或年级和班级的家委会。市县两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建立家委会的组织机构,作为非独立法人单位,隶属于相关处室领导。
2 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意见》。要在总结国内成功案例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家委会的性质、功能、作用,家校双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家长参与教育的内容领域、活动方式、条件保障、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家校双方互动合作机制和矛盾处理办法等重大内容,提出系统、明确、规范和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将国内外现有与家委会相关的法律、规章、政策和制度进行研究,向全国人大提交立法计划和修改现行相关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意见,尽快制订和颁行我国家长委员会工作的专项法规。
3 明确我国家委会的性质定位、主要功能和工作任务。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家委会应是在教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学校(幼儿园)家长代表组成的、有教师和社区人员参与的、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它是学校和教育部门联系广大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家委会基本和主要的功能:一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对学校教育进行民主监督与管理,三是组织实施家长教育活动。依据其功能应该保障的基本权利有: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部分的管理权与决策权。家委会的工作任务可以包括:安排召开家委会会议,就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反映的问题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帮助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参与一定的校务和教务活动,支持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支持和帮助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等。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合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4 建立家委会各类人员的培训制度和体系。要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列为教师资格的重要内容,将家校合作水平列为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各级师范院校,都要承担起家委会工作骨干的培训任务,分期分批对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委会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家长委员会工作”应列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解决好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等问题。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社会团体的作用。要改革培训模式,讲求培训质量与效益。
5 解决好经费和条件保障。家委会机构应设在校内,办公场所和工作条件原则上应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日常办公经费应由财政提供的教育经费中解决,不应向家长收费或摊派。建议教育部门设立家委会工作专项经费,定期下达,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使用监督办法,确保使用效益。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对家委会工作的社会和个人捐赠。凡家长自愿为家委会提供工作条件、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条件设备等,应视同捐资助学,由政府予以表彰和鼓励。
6 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成立家委会是我国基础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综合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行为,明确部门职责,争取社会支持。建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决定》,阐明建立此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各方及媒体舆论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构建和培养现代人才贡献力量。
家委会近2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即建立机构,开始行使职权;二是建制阶段,即尝试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三是探索发展阶段,即逐步完善职能,健全制度,走向科学轨道。
一、现状分析与评估
根据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西藏、江西等11个省市的上报材料,以及调研组对山东、北京、深圳、长三角地区、湖南、贵州等地的实地考察调研,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已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家委会组织,并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与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相比,家委会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显示出更多优势:
1 拓宽了家校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管道和领域,为家校有效合作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及时和有效地解决家校二者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
2 丰富、整合和优化了教育资源,使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促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体现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和公民对教育的参与权,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及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4 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进了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育人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在家校互动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国各地已涌现出一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能全面、工作扎实、效益显著的家委会,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从基层学校到县、市以至于省的管理体系。如山东省教育厅已制定实施了《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济南市舜耕小学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教育,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有效运行,家长的教育素养显著提高。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的三级家委会组织,形成了区、镇、校的三级组织体系,并建立了例会制度、对口联系制度、驻校办公制度、义工制度、督导评价制度、参与决策制度等六项制度,受到学校与家长的普遍好评。但全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从组织建设上看,东部发达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优于农村,小学优于中学,中小学好于幼儿园,公办学校优于民办学校,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大多数尚未建立组织。现有的家委会的建制基本上限于学校、幼儿园内部(以学校和年级两级为主),并未形成纵向的组织网络和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家委会机构的为数很少。 从作用发挥情况看,家委会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能够在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下,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丰富,任务要求落实,勇于探索创新,真正参与了学校的教育与管理,达到了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这类典型目前虽然为数不多,但正在各地涌现。 第二类,能够开展工作并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工作内容基本上由学校、幼儿园根据自身需要单向下达和指挥。家委会工作处于“只帮忙,不添乱”的状态,基本不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未能全面地履行应有职能。目前大多数地方的家委会属于此种状态。 第三类,工作内容单一,任务时有时无,仅局限于家校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个别领域,如安全防护、规范收费、食堂伙食等,并无经常性工作和制度化活动。此种情况为数不少,大多分布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 第四类,家委会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存在,并不开展工作,只是在学校需要时偶尔提起。 从教育部门的态度来看,一种是认识到位、态度积极、勇于担当的,如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政府工程,成立了全区家委会指导中心暨家长学校总校,每年拨付60万专项资金用于家委会建设与工作。第二种是感到必要,也做了工作,但缺乏应有的力量投入的。第三种是顾虑重重、畏首畏尾,或者认为此事无关大局、不思作为的。以上情形,呈“两头小”、“中间大”之状。
总体而言,我国家委会的组织尚未全面覆盖,制度规章尚未建立,机构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参与教育的程度和工作水平不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亟待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和强势推动。 综合各地实践,我国家委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主自治。根据一定的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一批热心公益事业、富于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协调各方诉求,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素养,能得到广大家长信赖和拥护的家长担任家委会成员,特别是选举素质较高的家长担任会长(主任),是家委会履行职能最重要和基本的保证。 2 教育主导。必须确认家委会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合作者地位,同时也要体现教育部门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家校之间在责任、权利和义务上必须实现平等,在工作上做到双向互动、合作共赢,在相互关系上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尊重家委会自主权、自治权的前提下,学校和教育部门应依据民主协商的精神,发挥工作的主导作用。
3 因情适策。家委会的工作内容,应当在其基本职能的范围内,依据当地实际和需求,寻找与学校双方共同关注的内容,并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不能搞行政命令和“一刀切”。如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由于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占36%以上,隔代教育问题突出,就把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作为家委会的主要工作,受到家长普遍欢迎。
4 主旨明确。家委会的工作和自身建设,必须秉持现代民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国中小学家委会在自身建设与工作实践中,存在和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 职能定位不清。家委会不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也不是学校附设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更不是慈善机构。依据世界通行的六大职能(家校沟通、家庭教育、帮助学习、志愿行动、参与决策、社区合作),它应当是与学校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但实际上其工作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指导与管理;它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应该和可以自主决定问题,但需要服务和服从于学校教育,与教育部门的工作协调一致,不能另搞一套;它有职能赋予的参与、监督、管理以至于决策的权利,但在参与领域和程度上,如何划定界限,并无现存的制度和法规依据。由于组织职能定位 不清,工作难以考核评估,出现矛盾亦缺乏是非判断标准。
家委会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担心会给教育工作构成干扰,只希望它作为自己的附庸而存在,不愿意与它“平起平坐”。
2 管理体制不顺。家委会的组织建制随意眭大,如有的只有学校一级,有的有班、年级、校三级,有的有上下层级统一领导,有的各行其是,各级教育部门基本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体系不全,管理机构缺失,横向交流不畅,社会舆论对此也缺乏宣传和关注。
目前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和文件中,虽已提出学校和幼儿园必须成立家委会,但尚缺乏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也无成熟的模式可以参照。
3 工作任务不明。家委会职能赋予的三大基本工作任务是:对学校教育进行民主监督与管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家长教育。但目前家委会与学校对此并未完全形成共识,全面开展工作的很少。家委会一般只对学校教育享有部分的知情权(如对某些与学生和家庭利益关系较大的事项反映意见),不知如何进行民主监督和管理。至于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最多也只是听几节课而已,不了解参与教育的范围和方式,更谈不上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组织实施家长教育,属于家委会工作的薄弱环节,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也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 家委会工作任务不饱满的原因,一是学校现有的校长负责制形成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运作系统,使外部力量难以介入;二是普遍存在于家长中的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心理,参与社会管理的现代公民意识淡薄。
4 规章制度不全。家委会缺乏章程,或是有章程但形同虚设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常规工作制度缺乏,导致工作的表面化和随意性。家委会的办公制度、例会制度、联系制度、义工制度、与学校沟通和反馈制度,以及工作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只有少数学校文本齐全,工作落实。
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法制尚未配套,教育部门投入的力量不够,家校之间普遍缺乏相互沟通、良性互动的合作意识和文化氛围。
5 教育管理不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家委会建设尚未提上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主要原因是各级领导的认识尚未到位。工作无计划,目标无要求,培训无机构,经费无保障,评价无标准等现象普遍存在,领导、管理与基层的工作需求存在尖锐的矛盾。对于这样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和国家民族教育大计的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亟待政府角色到位、部门职责明确、社会支持有力和家校形成共识。
三、国(境)外的经验与启示
自1900年美国创立最早的家校合作组织《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家校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欧美各国、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目前大都建立了“家长教师协会”一类组织。1998年美国制定的《家长/家庭参与教育计划国家标准》规定的六项标准(职能)已成为各国家校合作的基本路向和主要参照。以家委会一类组织实现家校的联系和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1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和紧密合作,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1981年,美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先后出版两部重要著作《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表明,几乎任何形式的家长参与都会对孩子的成就产生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凡属家长参与程度较高的教育活动,均能使学生在学业和意识、情感、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色。日本的PTA在战后50多年实践中积极引入美国家校合作模式,在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卓有成效,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把构建家委会、推进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认真付诸实施。 2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产生于工业文化时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全球化背景下,已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需走向开放,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家校合作教育机构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组建模式、工作内容、双方关系、运行机制、评价标准乃至于人员培训、条件保障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均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家长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已经成为与学校同等地位、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成为现代教育制度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这一先进经验和实践,意味着必须对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的改革和调整。
3 家长参与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必须有国家法律加以保障。作为对孩子成长关注度最高的家长未能参与教育,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严重弊端,也与建立和谐社会、民主社会的要求相悖。德国威玛宪法第120条规定:“教育身心健全、并能适应社会的子女,是父母最高的义务,亦为其自然权利,国家组织应监督其实行”。法国的教育导向法第11条规定:“学生的家长是教育共同体。各校应保证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并与教师及其他人员进行对话”。最近,美国又颁发两项重要法规,为教师训练项目设置的全国性标准加强了家长参与的指针性内容,国家专职教师委员会已把家长参与教育纳入其标准范围。英国、荷兰、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颁行了家长参与教育的法规,并普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与基层的组织体系。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加快立法步伐。因此,我国应尽快将它纳入法制建设进程。
4 家校合作机构功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学校与家长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配合。欧美国家由于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制度具有民主化和开放性的优势,学校对公民参与教育的权利有较为一致的社会认同。因此,学校视家长教育机构为自己天然的合作伙伴,能自觉和主动欢迎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教育乃至于重要的教育决策,重视引进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为共同的教育目的服务。为了争取教育理念的一致f生和教育行为的互补性,学校与教师也能自觉承担家长教育的责任。家长则普遍视参与教育为公民应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能自觉行使自己对教育的知情、参与、监督、管理和决策等权力,并自愿充当义工,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依据我国的教育和社会现状,家委会制度建设的推进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更新,一手抓家长公民意识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5 家校合作的模式选择和功能定位,既要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美国作为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体制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其教育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社区的团体和个人。因此,家长教师联合会对于社区内学校的教育参与,大到可以 选聘校长和教职员、选择课程与教材,任何家长都可以随意参加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台湾地区也在向此方向发展。相比而言,日本的教育制度比较强调中央集权,主张教育系统应按照自己的工作规程行事,学校拒绝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外部干扰,家长与教师协会通过一定的组织与机制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在机构的功能方面,我国港澳地区不如欧美国家那样全面参与,比较侧重在学生品德行为的齐抓共管方面。鉴此,我国家委会的建设工作,应当根据具体国情,立足于中西方教育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并要根据地区差异悬殊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工作方针。
四、推进思路与建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建设工作宜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十二五”期间,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条件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建设完成。第二步,到2020年,在全国所有地区全面建成。届时,每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有组织健全、功能全面、运行正常的家委会。为达此目标,提出以下工作思路与建议:
1 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创建事宜。近期工作包括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规章,建立实验基地,研制评价办法,部署人员培训,组织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关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后,教育部应组建常设机构,在基础教育司成立“家长委员会工作处”;或在现有的校外教育处拓展职能,改名为“家庭与社会教育工作处”。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市县级教育部门要明确职能归属,配备专职干部。中小学和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建立学校或年级和班级的家委会。市县两级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建立家委会的组织机构,作为非独立法人单位,隶属于相关处室领导。
2 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意见》。要在总结国内成功案例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家委会的性质、功能、作用,家校双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家长参与教育的内容领域、活动方式、条件保障、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家校双方互动合作机制和矛盾处理办法等重大内容,提出系统、明确、规范和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将国内外现有与家委会相关的法律、规章、政策和制度进行研究,向全国人大提交立法计划和修改现行相关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意见,尽快制订和颁行我国家长委员会工作的专项法规。
3 明确我国家委会的性质定位、主要功能和工作任务。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家委会应是在教育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学校(幼儿园)家长代表组成的、有教师和社区人员参与的、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它是学校和教育部门联系广大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家委会基本和主要的功能:一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对学校教育进行民主监督与管理,三是组织实施家长教育活动。依据其功能应该保障的基本权利有: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部分的管理权与决策权。家委会的工作任务可以包括:安排召开家委会会议,就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反映的问题与学校进行沟通协调,为学校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帮助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参与一定的校务和教务活动,支持关心教师工作与生活,提供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支持和帮助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等等。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合的工作内容和重点。
4 建立家委会各类人员的培训制度和体系。要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列为教师资格的重要内容,将家校合作水平列为学校办学水平考核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与各级师范院校,都要承担起家委会工作骨干的培训任务,分期分批对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委会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家长委员会工作”应列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解决好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等问题。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社会团体的作用。要改革培训模式,讲求培训质量与效益。
5 解决好经费和条件保障。家委会机构应设在校内,办公场所和工作条件原则上应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日常办公经费应由财政提供的教育经费中解决,不应向家长收费或摊派。建议教育部门设立家委会工作专项经费,定期下达,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使用监督办法,确保使用效益。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对家委会工作的社会和个人捐赠。凡家长自愿为家委会提供工作条件、活动场所、活动经费、条件设备等,应视同捐资助学,由政府予以表彰和鼓励。
6 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成立家委会是我国基础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和综合工程,必须强化政府行为,明确部门职责,争取社会支持。建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决定》,阐明建立此项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社会各方及媒体舆论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构建和培养现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