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不收礼,有口皆碑。他说:“收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有一次,他在解释这些铁的纪律原则时,说:“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实际上,即使是在同志们诚心诚意地向首长表达尊敬的时候,哪怕礼物再轻,陈云也是“来者必拒”。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陈云外出视察和进行调查研究的次数很多,各部门的同志前来向他汇报的时候也很多。对此,他各有“规矩”。
就后者而言,陈云讲:“不请不到。”他强调,“没事别来,有事说事。如果电话中把事办了,就别跑腿了。”
而对前者,每当陈云外出,他立下的规矩就是,“不接不送”,轻装简从,形式上的东西一概免掉,更不许搞迎来送往或者吃喝宴请之类的繁文缛节。他说:“大家都挺忙,走那形式干吗?!”陈云从来不愿给当地的各级党政领导同志“添麻烦”。他说:“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不能为党多做工作,他们都很忙,不必常来看我。有事我会找他们,少给他们添麻烦嘛。”
有一次,陈云在某市的公务刚刚结束,正准备返回北京时,一件小事发生了。当地的同志看到陈云在这里整天忙着谈话、开会,或深入基层详细了解情况,很辛苦,同时在生活上又坚持低标准,几天下来,大家看到陈云明显消瘦了,对此都很受感动。为表达敬意,他们商量决定送一些东西上火车,希望给首长和同志们补充些营养。
由于早就听说陈云拒收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因此,送上来的东西很简单,仅仅是两只老母鸡和一些蔬菜。大家心想,东西如此,又是已悄悄地搬上了火车,估计这次不会再吃“闭门羹”了吧!
陈云一行对此毫无所知,直到火车即将开动,秘书肖华光才得知此事。肖华光对陈云处理此类事情的态度很清楚,于是向当地同志表达感谢,并婉言请他们将东西带回去。但是当地同志的态度却很坚决,说这根本不算啥。此事是几位领导共同定的,他们看陈云太劳累,希望一定收下,确保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健康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见实在拗不过,肖华光将此事向陈云做了汇报,并建议说,对方如此盛情,不如按照市场价格,把这些东西都买下来,这样做也不违反原则。
陈云听完汇报以后,果断地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要和他们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
见陈云如此直接表态,地方同志也不好再坚持,于是把东西又搬下了火车,心中无不暗暗赞叹,作为一位老党员,陈云在原则问题上确实“不可商量”。
就是这样,正如陈云向身边工作人员交代的:“不收任何人的礼品,外宾送的礼品都要上交。”
一次,一位当时从事军事指挥工作的老部下利用从外地来北京开会的机会,专门带了一箱苹果送给陈云,表达一点心意。当时陈云外出不在,当回来得知此事后,告诉肖华光说:“1946年在东北,这位同志在军队工作,能打仗。全国解放后,我们已很久不见了,不过我不能收他的东西……一定要把苹果送给他,并且告诉他,他的心意我领了。”
还有一次,“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一些以往被扫地出门、靠边站的老同志在邓小平、陈云等的仗义执言和亲自关怀下,陆陆续续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一位老同志为略表心意,在登门拜访陈云之际,顺带捎来了一纸箱的葡萄。等交谈完毕,陈云指着纸箱说:“请把它带回去。”那位老同志反复解释,这不值几个钱,只是一点心意。陈云笑着说:“那好,我就尝5颗,行不行?”言罢,打开箱子,摘下5颗。老同志见此情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依了陈云。
陈云除了出席国务活动,像参加“国庆”、“劳动节”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招待会、接见外宾等之外,如果是在北京,则历来是公事一处理完毕即回家吃粗茶淡饭,从不参加公家或私人的宴请。如果在外地,则更简单,对地方领导的吃顿便饭邀请,从来都是表示:“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请吃饭的事就免了。”时间一长,这一“规矩”就变成“自然而然”了。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红墙里的领袖们——陈云实录》 )
实际上,即使是在同志们诚心诚意地向首长表达尊敬的时候,哪怕礼物再轻,陈云也是“来者必拒”。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陈云外出视察和进行调查研究的次数很多,各部门的同志前来向他汇报的时候也很多。对此,他各有“规矩”。
就后者而言,陈云讲:“不请不到。”他强调,“没事别来,有事说事。如果电话中把事办了,就别跑腿了。”
而对前者,每当陈云外出,他立下的规矩就是,“不接不送”,轻装简从,形式上的东西一概免掉,更不许搞迎来送往或者吃喝宴请之类的繁文缛节。他说:“大家都挺忙,走那形式干吗?!”陈云从来不愿给当地的各级党政领导同志“添麻烦”。他说:“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不能为党多做工作,他们都很忙,不必常来看我。有事我会找他们,少给他们添麻烦嘛。”
有一次,陈云在某市的公务刚刚结束,正准备返回北京时,一件小事发生了。当地的同志看到陈云在这里整天忙着谈话、开会,或深入基层详细了解情况,很辛苦,同时在生活上又坚持低标准,几天下来,大家看到陈云明显消瘦了,对此都很受感动。为表达敬意,他们商量决定送一些东西上火车,希望给首长和同志们补充些营养。
由于早就听说陈云拒收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因此,送上来的东西很简单,仅仅是两只老母鸡和一些蔬菜。大家心想,东西如此,又是已悄悄地搬上了火车,估计这次不会再吃“闭门羹”了吧!
陈云一行对此毫无所知,直到火车即将开动,秘书肖华光才得知此事。肖华光对陈云处理此类事情的态度很清楚,于是向当地同志表达感谢,并婉言请他们将东西带回去。但是当地同志的态度却很坚决,说这根本不算啥。此事是几位领导共同定的,他们看陈云太劳累,希望一定收下,确保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健康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见实在拗不过,肖华光将此事向陈云做了汇报,并建议说,对方如此盛情,不如按照市场价格,把这些东西都买下来,这样做也不违反原则。
陈云听完汇报以后,果断地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要和他们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我不能收。”
见陈云如此直接表态,地方同志也不好再坚持,于是把东西又搬下了火车,心中无不暗暗赞叹,作为一位老党员,陈云在原则问题上确实“不可商量”。
就是这样,正如陈云向身边工作人员交代的:“不收任何人的礼品,外宾送的礼品都要上交。”
一次,一位当时从事军事指挥工作的老部下利用从外地来北京开会的机会,专门带了一箱苹果送给陈云,表达一点心意。当时陈云外出不在,当回来得知此事后,告诉肖华光说:“1946年在东北,这位同志在军队工作,能打仗。全国解放后,我们已很久不见了,不过我不能收他的东西……一定要把苹果送给他,并且告诉他,他的心意我领了。”
还有一次,“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一些以往被扫地出门、靠边站的老同志在邓小平、陈云等的仗义执言和亲自关怀下,陆陆续续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一位老同志为略表心意,在登门拜访陈云之际,顺带捎来了一纸箱的葡萄。等交谈完毕,陈云指着纸箱说:“请把它带回去。”那位老同志反复解释,这不值几个钱,只是一点心意。陈云笑着说:“那好,我就尝5颗,行不行?”言罢,打开箱子,摘下5颗。老同志见此情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依了陈云。
陈云除了出席国务活动,像参加“国庆”、“劳动节”等重大节日的庆祝招待会、接见外宾等之外,如果是在北京,则历来是公事一处理完毕即回家吃粗茶淡饭,从不参加公家或私人的宴请。如果在外地,则更简单,对地方领导的吃顿便饭邀请,从来都是表示:“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不过请吃饭的事就免了。”时间一长,这一“规矩”就变成“自然而然”了。
(摘自中国工人出版社《红墙里的领袖们——陈云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