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7-332
初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但同时还承担为国家发展选拔人才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就好像初中阶段教育的“鱼”与“熊掌”。俗话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许多人往往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难以统一。因为当今高中课堂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所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灌输、机械重复和练习考试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从而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的对立面。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的几例,说明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实现“鱼与熊掌兼得”也就是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的统一。
例1:关于酶与新存代谢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当学习了关于外界因素对酶的影响后,学生清楚每一种酶均有最适温度。但教材没有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要求学生参照教材中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实验材料。
(1)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讨论后加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实验基本思路:利用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序列水浴条件进行实验,根据淀粉被淀粉酶催化水解的速度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并设计表格记录
經过学生讨论后加以引导,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a、分别用烧杯设置34℃、36℃、38℃、40℃、42℃的水浴并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根据人体温度设置温度范围)。
b、分别在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唾液淀粉酶和碘液并分别将5只试管放入1号、2号、3号、4号、5号烧杯中。
c、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褪色的时间如下表:
继续在溶液褪色时间最短的温度范围内设置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序列水浴条件进行实验(例如:如果在36℃-38℃间,则在36℃-38℃继续进行以上实验),最后确定最适温度。
结论:溶液褪色时间最短的相应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
练习: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最适pH
这样既提高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同时提高了解此类题型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清楚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而渗透作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一、具有半透膜;二、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通过教材的《演示实验:渗透作用和水分的吸收》我们清楚水分能透过半透膜,但大分子物质能否透过半透膜呢。本实验不能明确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身边有哪一种大分子物质是有颜色又可溶的(学生讨论得出:红墨水)。
2、如何利用以上装置和材料探究: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学生总结实验如下:
利用演示实验的渗透装置,在烧杯中盛装滴加有红墨水的清水,长颈漏斗内盛装蔗糖溶液进行渗透作用实验。
实验现象: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但溶液不变色。
结论: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而红墨水的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练习:设计实验探究蛋白质能否透过半透膜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3、关于《遗传与变异》的杂交育种内容的学习中,首先明确育种是关系人类生存基本工作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体型之一。可是杂交育种所需的育种时间较长,难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也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育种过程中实现缩短育种年限、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学生经过讨论得到如下:
(1)将一种生物中控制某种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进行重组并使该基因表达(结合绪论中转基因生物的知识)而获得作物新品种。
(2)可利用体细胞杂交将两亲本性状结合而获得作物新品种。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年限、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而按照人们的愿望获得作物新品种。
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为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只要能够思考,每一部分均有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就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的统一。
云南省广南县旧莫乡昔板中心学校
初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但同时还承担为国家发展选拔人才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初中阶段教育中的“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就好像初中阶段教育的“鱼”与“熊掌”。俗话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而许多人往往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难以统一。因为当今高中课堂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所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灌输、机械重复和练习考试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从而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的对立面。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的几例,说明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实现“鱼与熊掌兼得”也就是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的统一。
例1:关于酶与新存代谢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设计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当学习了关于外界因素对酶的影响后,学生清楚每一种酶均有最适温度。但教材没有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要求学生参照教材中的《实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实验材料。
(1)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讨论后加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实验基本思路:利用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序列水浴条件进行实验,根据淀粉被淀粉酶催化水解的速度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并设计表格记录
經过学生讨论后加以引导,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a、分别用烧杯设置34℃、36℃、38℃、40℃、42℃的水浴并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根据人体温度设置温度范围)。
b、分别在5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唾液淀粉酶和碘液并分别将5只试管放入1号、2号、3号、4号、5号烧杯中。
c、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褪色的时间如下表:
继续在溶液褪色时间最短的温度范围内设置具有一定温度梯度的序列水浴条件进行实验(例如:如果在36℃-38℃间,则在36℃-38℃继续进行以上实验),最后确定最适温度。
结论:溶液褪色时间最短的相应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
练习:设计实验探究酶的最适pH
这样既提高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同时提高了解此类题型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2: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清楚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而渗透作用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一、具有半透膜;二、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通过教材的《演示实验:渗透作用和水分的吸收》我们清楚水分能透过半透膜,但大分子物质能否透过半透膜呢。本实验不能明确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身边有哪一种大分子物质是有颜色又可溶的(学生讨论得出:红墨水)。
2、如何利用以上装置和材料探究: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
学生总结实验如下:
利用演示实验的渗透装置,在烧杯中盛装滴加有红墨水的清水,长颈漏斗内盛装蔗糖溶液进行渗透作用实验。
实验现象: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但溶液不变色。
结论: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而红墨水的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练习:设计实验探究蛋白质能否透过半透膜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3、关于《遗传与变异》的杂交育种内容的学习中,首先明确育种是关系人类生存基本工作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体型之一。可是杂交育种所需的育种时间较长,难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也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育种过程中实现缩短育种年限、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学生经过讨论得到如下:
(1)将一种生物中控制某种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进行重组并使该基因表达(结合绪论中转基因生物的知识)而获得作物新品种。
(2)可利用体细胞杂交将两亲本性状结合而获得作物新品种。
以上两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年限、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而按照人们的愿望获得作物新品种。
这样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为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只要能够思考,每一部分均有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只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就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应试能力”的统一。
云南省广南县旧莫乡昔板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