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重视对小学生数学启蒙思维的发展,让小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还应该要有良好的做人品质,因此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中最重要的文明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本次研究探索如何将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有机结合。
关键词:文明礼仪;小学;数学教学
一、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主动参与和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将文明礼仪渗透进入师生互动为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理解文明礼仪的正确适用范围,和应用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和同学沟通,避免沟通中产生矛盾。同时和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在行为和语言上体现尊师重道的意义。例如在讲授《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解题方法时,该类应用题对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很多小学生不理解其中的相遇和相向等名词的含义,单纯的字面上的解释仍然容易让学生混淆,因此教师通过教学互动游戏来表现题目的含义。首先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其中两位学生表示两个地方的距离,另外两位学生来代表运动中的两个人,如何来表现两人相向运动和相遇呢?这就需要组内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组内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理解能力强,适合扮演题目中运动中的人,有的学生想代表甲、乙两地的距离,从而让分歧导致学习互动效果大大降低。这时候教师告诉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要本着包容的态度,这是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要能够理解他人的看法,支持他人的决定,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小组任务,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让自己学到新知识。在教师结合文明礼仪的指点下,学生懂得了交流中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开始根据组员的优点有效地进行组内分工,安排两位学生站在不同位置分别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另外两位学生从两地相向出发,按照题目的要求行驶一定时间,最后再计算出来两人相距的距离,通过互动将抽象的应用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实际生活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认为在生活中可以寻找到教育的素材,同时教育也能够为生活服务,文明礼仪和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探究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研究的是基本的生活知识,数学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将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应用,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认同。由于小学生很少参与社会事务,在社会生活中一些文明礼仪还不是很了解,比如和社会中的人沟通时不讲礼貌,随意翻动他人东西等等,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实践应该和文明礼仪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德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2]。例如在复习:《统计学》这部分知识时,统计表、各种统计图都学习完了,但是学生对什么样的统计图适用什么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要求学生调查社区内不同的商店,两个月以来每周的销售额和支出额,以及了解哪个月份支出的最多,哪个月份销售的最多,分别占了总支出额和总销售额的百分比多少等等。这需要学生在社区进行调查,调查之前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第一次社区调查活动,首先应该要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比如刚进商店可以直接询问老板的营业账单吗?这显然是不可以的,应该要先自我介绍一番,讲明自己的来由,在征得老板的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分析销售额和支出额的过程中,不懂的一定要问老板,问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要轻声细语礼貌待人,做到不乱拿别人东西,面带微笑完成调查任务。最后离开时应该要表达自己最真诚的谢意,这样才能够体现新时代小学生该有的素养。将文明礼仪和社会调查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带着文明礼仪和道德准则去行事,感受到文明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兴趣小组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优异成绩不但和教师教授的内容有关,同时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不少教师会在课后设置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攻克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兴趣小组构建非常随意,往往是和自己玩的非常好的小伙伴一起构建一个兴趣小组,因此班上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学习伙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展,教师以分层分組的方式来构建兴趣小组。首先将班上学生进行分层,A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B层次其次,C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弱的学生学习,教师要求每一组必须要有至少一位C层次的学生和两位B层次的学生,同时也至少需要一位A层次的学生。分组均匀后,教师为每一组设置主题,比如有的兴趣小组以“方程组”命名,要求学生探索方程式的巧解法,探索如何列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方程式自己来编制一道应用题等等。学习中为了渗透文明礼仪要求,教师要求A层次的学生应该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传授给B和C层次的学生,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一个稳步的提升,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概念。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同时文明礼仪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文明礼仪知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做人准则,懂得友好沟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素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164.
[2]芝世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33.
关键词:文明礼仪;小学;数学教学
一、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主动参与和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将文明礼仪渗透进入师生互动为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理解文明礼仪的正确适用范围,和应用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和同学沟通,避免沟通中产生矛盾。同时和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在行为和语言上体现尊师重道的意义。例如在讲授《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解题方法时,该类应用题对学生来说非常难理解,很多小学生不理解其中的相遇和相向等名词的含义,单纯的字面上的解释仍然容易让学生混淆,因此教师通过教学互动游戏来表现题目的含义。首先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其中两位学生表示两个地方的距离,另外两位学生来代表运动中的两个人,如何来表现两人相向运动和相遇呢?这就需要组内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组内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理解能力强,适合扮演题目中运动中的人,有的学生想代表甲、乙两地的距离,从而让分歧导致学习互动效果大大降低。这时候教师告诉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应该要本着包容的态度,这是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要能够理解他人的看法,支持他人的决定,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小组任务,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够让自己学到新知识。在教师结合文明礼仪的指点下,学生懂得了交流中对他人的包容和理解,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开始根据组员的优点有效地进行组内分工,安排两位学生站在不同位置分别表示甲、乙两地的距离,另外两位学生从两地相向出发,按照题目的要求行驶一定时间,最后再计算出来两人相距的距离,通过互动将抽象的应用题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以实际生活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认为在生活中可以寻找到教育的素材,同时教育也能够为生活服务,文明礼仪和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探究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小学数学知识研究的是基本的生活知识,数学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将知识应用在生活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数学的应用,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认同。由于小学生很少参与社会事务,在社会生活中一些文明礼仪还不是很了解,比如和社会中的人沟通时不讲礼貌,随意翻动他人东西等等,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实践应该和文明礼仪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德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2]。例如在复习:《统计学》这部分知识时,统计表、各种统计图都学习完了,但是学生对什么样的统计图适用什么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要求学生调查社区内不同的商店,两个月以来每周的销售额和支出额,以及了解哪个月份支出的最多,哪个月份销售的最多,分别占了总支出额和总销售额的百分比多少等等。这需要学生在社区进行调查,调查之前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第一次社区调查活动,首先应该要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比如刚进商店可以直接询问老板的营业账单吗?这显然是不可以的,应该要先自我介绍一番,讲明自己的来由,在征得老板的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分析销售额和支出额的过程中,不懂的一定要问老板,问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要轻声细语礼貌待人,做到不乱拿别人东西,面带微笑完成调查任务。最后离开时应该要表达自己最真诚的谢意,这样才能够体现新时代小学生该有的素养。将文明礼仪和社会调查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带着文明礼仪和道德准则去行事,感受到文明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兴趣小组为主的文明礼仪和数学课堂结合研究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优异成绩不但和教师教授的内容有关,同时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密切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不少教师会在课后设置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攻克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兴趣小组构建非常随意,往往是和自己玩的非常好的小伙伴一起构建一个兴趣小组,因此班上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学习伙伴。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展,教师以分层分組的方式来构建兴趣小组。首先将班上学生进行分层,A层次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B层次其次,C层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为了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弱的学生学习,教师要求每一组必须要有至少一位C层次的学生和两位B层次的学生,同时也至少需要一位A层次的学生。分组均匀后,教师为每一组设置主题,比如有的兴趣小组以“方程组”命名,要求学生探索方程式的巧解法,探索如何列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通过方程式自己来编制一道应用题等等。学习中为了渗透文明礼仪要求,教师要求A层次的学生应该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传授给B和C层次的学生,让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一个稳步的提升,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尊重他人的概念。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同时文明礼仪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必不可少,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文明礼仪知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做人准则,懂得友好沟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素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02):164.
[2]芝世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