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数学科学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伴随着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而确立,它是数学体系的灵魂。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认为应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采用多方面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渗透 蕴含 途径。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所谓数学方法,是指人们在某一数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而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打好学生的“三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接受的难易程度,我把它们划为三个层次。
  一是基本具体的数学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
  二是科学的逻辑方法,如:观察、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方法,以及分析法,综合法与反证法等逻辑方法。
  三是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整体思想、集合思想、抽样统计思想和极限思想等。
  由此可见,中学数学教科书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责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逐步深入地渗透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哪些途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方法的渗透?
  
  一、强化渗透的必要性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内,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章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
  
  二、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式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
  
  三、注重渗透的渐进性和反复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探讨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领悟、引导思维活动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次,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再次,是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激活数学思想方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易于体会、易于接受的。最后是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方法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适量对数学思想方法作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章节结束或单元复习中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与本章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意识,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切切实实地把握好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注意渗透的过程和途径,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大面积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435216湖北省阳新县韦源口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作为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生活化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符。”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
期刊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环境变化、镕铸思想理念、强化知识构建、励练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的学校德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探索德育理论体系、努力锤炼自身素质,才能不辱使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环境变化 思想理念 知识构建 专业技能    新课程带来了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学校发展等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根本的
期刊
语文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写作。从事物的客观存在来看,写作是创造,是艰难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放宽要求,减少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从人文精神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积极地对待生活,思考生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中能力要求“听、说、读、写”四大点之一。对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显示了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独特魅力。但不少老师只是在开课时处于一种展示(或演示)的需要才使用多媒体,从实际效果来看,多媒体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具罢了,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并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令人惋惜。那么,怎样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呢?  在教学中,我进行了
期刊
一个能说会写的老师,往往能带出一大批能说会写的学生,《小学语文新大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能从内容、语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但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的作文中常错误百出,习作水平总是很难提高,这在语文教学中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其中一个重要根源是一些教师通常只抓住作前准备指导和作后批改,而忽视了切实指导修改这个重要环节,致使学生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老师勉强批改作文毛坯,诸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
期刊
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即语文美。  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品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
期刊
长期以来,在一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讨论教法,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字词,析句断章,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然而,即使我们把文章掰得支离破碎,讲得喉干舌苦,学生仍然听得乏而无味,其结果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问题并不在于学生太“差”、太“愚”,而在于教者的教学导向有误。语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字的教学,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文字基于母语
期刊
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认真与懒惰,跟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经常选择兴趣教学法组织教学。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乐于接受,他们会在愉快中学到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从
期刊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达到作文水平的提
期刊
十年前,我在宜宾市四中实习时,学校对学生搞了个问卷调查,问的是“你最喜欢什么课?为什么?”当时的学生回答:“我们最喜欢《历史》,因为上历史课最有趣!”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出去是教语文,从课本本身来看,语文没有历史有趣。而学生喜欢有趣的科目,那我以后出去怎么办呢?我想到以前自己上语文课时,有时也打瞌睡,其他同学也有同感,都是没兴趣惹的祸。因此,为了以后出去不再让语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