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中,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小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探寻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滞留在“纯数学”的角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应关注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铺垫,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探寻数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而不是教师一丝一毫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生活原型,变枯燥的讲授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生活化”为主题——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谓的“生活化”是指把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生活空间”为舞台——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练习的设计要联系实际,富有挑战性、应用性、开放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实践中,从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要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凭借学生的已有体验和亲身经历,注重对数学事实的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估算意识,作好估算示范
大纲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数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灌输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低年级的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2(),大头针长24(),门框高2()等等。中年级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可让学生填一填:操场占地500(),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24(),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等等。高年级学习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后,也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估算。这些内容固然教给学生一些贴近生活的有用知识,但同时还应看到它们所蕴含的估算价值,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很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运用内化为能力。再比如:“一块长方形小麦试验田,长75米,宽48米,这块地有多少亩?”这道题,可先与学生一道进行估算:这块田的面积不会超过80×50=4000平方米,每亩约670平方米,所以它不超过6亩。接着师生共同计算出结果,加以比较,如果出入过大,计算很可能有错,及时纠正。这样做,既训练了估算,又学生尝试到估算的甜头,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增强和估算习惯的养成。
(二)结合口算、笔算,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在计算中,口算和笔算是估算的基础,估算反过来又促进口、笔算的熟练化。因此,估算训练要与口、笔算相结合。
例1: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师可以出示一题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并说说你认为至少要带几十元。然后全班交流。(如有讲不出,师可以提醒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46接近50,22接近20,所以把“46+22” 看成“50+20”,这样就可以通过口算很容易算出大约是70元。(因为46比50少4,22比20 多2,所以得数就不会超过70。)
方法2:学生运用“笔算化”的方法来口算,先想个位上“6+2=8”不满十,再想十位上“4+2=6”,所以是67,通过思考:67不满70,带60元不够,所以要带70元。
以上两种方法把口算、笔算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既快又轻松的估计出了所要求的结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估算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中,建立直观感知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表象直接来源于直观感知,他既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又是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在生活中应用估算不仅可以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而且对学生的具体应用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数学教育的缺点之一是比较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数学应用”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知识的归宿在于运用,数学更是如此,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估算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广泛,估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还提高了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一、以“生活实际”为背景——探寻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滞留在“纯数学”的角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应关注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教师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知识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作铺垫,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探寻数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而不是教师一丝一毫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生活原型,变枯燥的讲授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生活化”为主题——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谓的“生活化”是指把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生活空间”为舞台——探寻数学知识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练习的设计要联系实际,富有挑战性、应用性、开放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实践中,从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要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凭借学生的已有体验和亲身经历,注重对数学事实的感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估算意识,作好估算示范
大纲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数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灌输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低年级的估算训练即可开始。在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同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2(),大头针长24(),门框高2()等等。中年级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可让学生填一填:操场占地500(),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24(),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等等。高年级学习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后,也可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估算。这些内容固然教给学生一些贴近生活的有用知识,但同时还应看到它们所蕴含的估算价值,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很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运用内化为能力。再比如:“一块长方形小麦试验田,长75米,宽48米,这块地有多少亩?”这道题,可先与学生一道进行估算:这块田的面积不会超过80×50=4000平方米,每亩约670平方米,所以它不超过6亩。接着师生共同计算出结果,加以比较,如果出入过大,计算很可能有错,及时纠正。这样做,既训练了估算,又学生尝试到估算的甜头,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增强和估算习惯的养成。
(二)结合口算、笔算,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和估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某些计算和测量的结果无法得到或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时所采取的数学方法,在计算中,口算和笔算是估算的基础,估算反过来又促进口、笔算的熟练化。因此,估算训练要与口、笔算相结合。
例1: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师可以出示一题图文结合的应用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图上你看懂了什么,并说说你认为至少要带几十元。然后全班交流。(如有讲不出,师可以提醒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46接近50,22接近20,所以把“46+22” 看成“50+20”,这样就可以通过口算很容易算出大约是70元。(因为46比50少4,22比20 多2,所以得数就不会超过70。)
方法2:学生运用“笔算化”的方法来口算,先想个位上“6+2=8”不满十,再想十位上“4+2=6”,所以是67,通过思考:67不满70,带60元不够,所以要带70元。
以上两种方法把口算、笔算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们既快又轻松的估计出了所要求的结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估算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中,建立直观感知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表象直接来源于直观感知,他既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又是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在生活中应用估算不仅可以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而且对学生的具体应用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数学教育的缺点之一是比较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数学应用”的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知识的归宿在于运用,数学更是如此,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估算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广泛,估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还提高了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表示人们对所需要得到的理想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的程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计和估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估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