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课堂是化学教育的前沿阵地,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如何能达到以上效果,课堂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学生实验 课堂教学 实验能力 化学教育 思维能力 基本技能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
2、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3、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
4、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些初步尝试。
一、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三、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课堂的艺术》 黄家立中国教育杂志社(1999、9)
2、《普通心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喻国华
3、《教师素质的培养》(1999、12).刘宝山、曾智吕 教育学
4、《新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2009年)
关键词:化学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学生实验 课堂教学 实验能力 化学教育 思维能力 基本技能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
2、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3、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
4、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些初步尝试。
一、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三、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课堂的艺术》 黄家立中国教育杂志社(1999、9)
2、《普通心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喻国华
3、《教师素质的培养》(1999、12).刘宝山、曾智吕 教育学
4、《新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