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推理判断、评价鉴赏、综合应用等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得分率偏低。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总在低层次上徘徊,亟待通过培养高阶思维来提升阅读能力。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成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其中识记、理解、运用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被称为高阶思维。高阶思维主要指问题求解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笔者曾有幸参加第2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认真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古诗《墨梅》,王老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三问”,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一问“家中梅”,引经据典知其蕴
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想对着梅花画画。
师:你的意思是这样方便,对吗?
生:为了闻梅花的香气。
(师出示文中的一段注释)
生:王冕提醒自己要向王羲之学习。
师:累了,洗砚池仿佛在说——
生:不能半途而废。
师:看到其他孩子在放风筝、吹笛子、游玩,自己却在画画时,洗砚池好像在说——
生:要坚持下去,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师:王冕以王羲之为榜样,以洗砚池为镜子,开始得意骄傲时,洗砚池仿佛在说——
生:不能骄傲。
古诗“言简而意丰”,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内涵深厚。这就决定了在“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而要品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王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地一问:“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摆脱了简单的理解诗歌大意的低阶思维训练,指引学生聚焦注释“洗砚池”这个“象”来咀嚼体悟诗句的情味。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取、整合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悟诗人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便可以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这时,王老师再以点带面,延展意蕴、串联全诗,步步进阶。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明晰作者写家中梅的用意,理解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心灵受到了熏陶和滋养,提升了分析、综合、想象的高阶思维能力,可谓曼妙丰盈、灵动生辉。
二问“画中梅”,知人论世悟其情
师: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我就纳闷了,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
(生茫然)
师:我们一起看看王冕的生平资料。(5次“史书记载”)
(生读)
师:同学们,开头都是“史书记载”,表明这些都是——
生:(齐)真实的。
师:而且5句的主人都是同一个人——
生:(齐)王冕。
师:他的态度都是——
生:(齐)拒绝。
(师引读。生补充“拒绝”二字,进一步体会王冕的决心。)
师:谁能为“淡”组个词?
生:淡雅、清淡。
古诗词教学如果没有激活情感的阀门,也便没有了灵魂。品读“画中梅”环节,教师以“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在读中感悟、深层次地理解诗句,聚合、提炼、统整文本信息,又要联系教师提供的史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需要多种高阶思维共同参与,感悟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留在天地之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展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遵循这一特点,古诗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指导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王老师这一具有高阶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对诗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寻根,融入民族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三问“心中梅”,互文比较得其法
师:大多数诗人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
(生圈出本诗中的“清气”,师出示一组写梅花香气的诗句,共4组。)
师: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师: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拓展王冕写梅花的诗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生: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生:表达诗人不求权贵的高尚情操。
师:作者实际上是在借梅自喻,托物言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而语言文字之妙,则更须以神会之。一堂阅读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则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而古诗教学则无疑更应注重咬文嚼字。当然,如何“选点”也是要精心考虑的。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这是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指引学生對“香气”与“清气”进行比较。王老师通过学习单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对“香气”与“清气”进行语言比较、语言评析,体会出“清气”妙在意味、理趣、韵致。进而“遇见”诗人,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诗人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从而将梅花的物象与诗人的志向巧妙融合,也将“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托物言志”,作者托何物,言何志?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赏析“清气”之妙,指引学生以思维为纽带深入研读评析,让他们在潜心涵泳中“直觉天成铸语感”。王老师这一妙问,正如《念奴娇·过洞庭》中所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思维问题进行驱动。所谓高阶思维问题,就是有思维含量、有思维张力的开放性问题,是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向远处去扩展的问题。王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对字词的解读,没有对诗意的逐句理解,而是凭借三个具有高阶思维的问题,遵循古诗学习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品读、鉴赏了诗中“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三种境界,具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不断进行高阶探索,全面深入地研读诗歌,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思考,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维火花,实现思维跨越,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索、讨论、辨析、评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从而快乐地在云中漫步,自如地盘桓徜徉,诗意地滑翔凌空。
(作者单位:安徽全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笔者曾有幸参加第2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认真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古诗《墨梅》,王老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三问”,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一问“家中梅”,引经据典知其蕴
师: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想对着梅花画画。
师:你的意思是这样方便,对吗?
生:为了闻梅花的香气。
(师出示文中的一段注释)
生:王冕提醒自己要向王羲之学习。
师:累了,洗砚池仿佛在说——
生:不能半途而废。
师:看到其他孩子在放风筝、吹笛子、游玩,自己却在画画时,洗砚池好像在说——
生:要坚持下去,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师:王冕以王羲之为榜样,以洗砚池为镜子,开始得意骄傲时,洗砚池仿佛在说——
生:不能骄傲。
古诗“言简而意丰”,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内涵深厚。这就决定了在“疏通文句”时不能停留于“面面俱到”式的翻译上,而要品悟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王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地一问:“王冕家的梅花不是种在堂前,不是种在屋后,而是种在洗砚池边,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摆脱了简单的理解诗歌大意的低阶思维训练,指引学生聚焦注释“洗砚池”这个“象”来咀嚼体悟诗句的情味。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取、整合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悟诗人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便可以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这时,王老师再以点带面,延展意蕴、串联全诗,步步进阶。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明晰作者写家中梅的用意,理解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心灵受到了熏陶和滋养,提升了分析、综合、想象的高阶思维能力,可谓曼妙丰盈、灵动生辉。
二问“画中梅”,知人论世悟其情
师:王冕是位大画家,很善于用色,我就纳闷了,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
(生茫然)
师:我们一起看看王冕的生平资料。(5次“史书记载”)
(生读)
师:同学们,开头都是“史书记载”,表明这些都是——
生:(齐)真实的。
师:而且5句的主人都是同一个人——
生:(齐)王冕。
师:他的态度都是——
生:(齐)拒绝。
(师引读。生补充“拒绝”二字,进一步体会王冕的决心。)
师:谁能为“淡”组个词?
生:淡雅、清淡。
古诗词教学如果没有激活情感的阀门,也便没有了灵魂。品读“画中梅”环节,教师以“梅花为什么不用白色,不用红色?”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在读中感悟、深层次地理解诗句,聚合、提炼、统整文本信息,又要联系教师提供的史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需要多种高阶思维共同参与,感悟梅花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留在天地之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展现了诗人鄙视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遵循这一特点,古诗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指导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王老师这一具有高阶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对诗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寻根,融入民族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三问“心中梅”,互文比较得其法
师:大多数诗人写梅花,通常会写它的香气。
(生圈出本诗中的“清气”,师出示一组写梅花香气的诗句,共4组。)
师:香气和清气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师: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拓展王冕写梅花的诗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
生: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生:表达诗人不求权贵的高尚情操。
师:作者实际上是在借梅自喻,托物言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而语言文字之妙,则更须以神会之。一堂阅读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则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而古诗教学则无疑更应注重咬文嚼字。当然,如何“选点”也是要精心考虑的。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王冕这首诗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是为什么?”这是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指引学生對“香气”与“清气”进行比较。王老师通过学习单给学生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对“香气”与“清气”进行语言比较、语言评析,体会出“清气”妙在意味、理趣、韵致。进而“遇见”诗人,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诗人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从而将梅花的物象与诗人的志向巧妙融合,也将“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托物言志”,作者托何物,言何志?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推敲赏析“清气”之妙,指引学生以思维为纽带深入研读评析,让他们在潜心涵泳中“直觉天成铸语感”。王老师这一妙问,正如《念奴娇·过洞庭》中所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思维问题进行驱动。所谓高阶思维问题,就是有思维含量、有思维张力的开放性问题,是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向远处去扩展的问题。王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对字词的解读,没有对诗意的逐句理解,而是凭借三个具有高阶思维的问题,遵循古诗学习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层层递进,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品读、鉴赏了诗中“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三种境界,具有较大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不断进行高阶探索,全面深入地研读诗歌,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思考,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维火花,实现思维跨越,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索、讨论、辨析、评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从而快乐地在云中漫步,自如地盘桓徜徉,诗意地滑翔凌空。
(作者单位:安徽全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