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茎灯草”是“败笔”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茎灯草》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第六回,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经典动作“伸着两个指头”,舍不下的经典事件“点的是两茎灯草”,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经典形象。
  严监生真的是一个吝啬鬼吗?相信不少读过《儒林外史》原著的人,都会感到疑惑。让我们回到小说,去重新认识这位不幸的冤主。
  一、严监生人物形象分析
  1.严监生简介
  严监生,本名严大育,家有十多万银子,是个胆小有钱的人。妻子王氏膝下无儿,不久就病死了,后来,便把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了正。他和哥哥严贡生已分家,在两个宅里住。
  2.吝啬与否
  所谓“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1],指的是人处理财物的行为、态度,但牵涉的却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严氏兄弟在对待亲戚、外人、家人时处理财物的方式作了梳理(见表1)。可以看到,在待人接物和钱财处理方面,严贡生是个对自己慷慨、浪吃浪喝,对他人吝啬、坑蒙拐骗的无耻之徒,其结果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而严监生则是个对外人、亲戚、家人慷慨,而唯独对自己吝啬的本分老实人,守住了家产。两相比较,人品好坏,高下立见;吝啬与否,一目了然。
  严监生的开支不小,除了酒席、药品、首饰、食物等,单列出的金额,就有五六千两银子。这些开支中,有他主动付出的,也有他默许的,还有一些是他不追究、不在意的,如舅奶奶趁乱掳走衣物首饰。细节上,他也礼数周全,如留差人吃酒饭、拿钱打发,整治酒席向舅爷致谢,拿轿子接舅奶奶,留舅爷在房里吃点心……可见,严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存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的情况,而且于情、于理、于义、于礼都做得相当漂亮,近乎慷慨。而严贡生除了自己好吃好喝,从不请至亲酒饭;欠厨子、屠户的钱不还;低价叫吹手,还给低银子、扣戥头;为了赖账,诬陷掌舵的……他才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是应该遭到嘲笑和唾骂的反面典型。
  3.严监生人物形象
  严监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儒林外史》第五回中有一句评语:“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这是作者对他作出的唯一评价,也是他着力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的“有钱”,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金额,作者一开始就给了他“十多万银子”的家底,然后不厌其烦地列出每一笔开支的具体金额,其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款项,表现他“花钱如流水”的有钱。二是服饰,“小儿子年方三岁,带着银项圈,穿着红衣服”“赵氏穿着大红,戴了赤金冠子”,这大红衣裳、金银首饰,也是有钱人的表现;还有舅奶奶趁乱偷走的衣服、金珠、首饰,想来不在少数,否则也不能用“一掳精空”来形容。三是人口,严监生家里只有四口人,却养了数十个仆人,包括管家、丫鬟、奶妈、小厮等,可见有钱。四是食物,大的如“整治一席酒”“二十多桌酒席”,小的如“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摆在席面上装干果的小碟)”“在房里吃点心”;还有给舅爷送去新米、腌冬菜、火腿、鸡、鸭、小菜……酒席如此排场,食物如此丰富,可见有钱。五是治病,王氏病重时“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商议再请名医”,医生多,用补药,若不是有钱,哪能如此?以上五个方面看似是无关紧要的叙述、无关痛痒的细节,却处处透露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用意。
  严监生的胆小,不像“有钱”那么显而易见,但也留下不少蛛丝马迹。他怕官府,官差来了,他“不敢怠慢”,留吃酒饭,拿钱打发;他怕哥哥一家,哥哥惹事逃走,他帮忙摆平却不敢找嫂子和侄儿要“猪和借约”,只能自己暗暗花十几两银子,私下了了官司,“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是他的切身感受;他也怕亲戚族人,扶正小老婆本是自家的事,可他既怕得罪舅爷,又恐“寒族多话”;他的“胆小”,还体现在对两位舅爷的依赖上,但凡有事都要请舅爷来商议……
  把严监生的“有钱”与“胆小”联系起来,就会发现:“胆小”是他的本质特征,“有钱”是他的外在属性,所有因“胆小”而无力抗争的事,他都通过“有钱”来摆平。所以钱成了他最后的救赎,这恐怕是他对自己特别克俭和对两位舅爷特别慷慨的原因,也是这个可怜人的处世哲学吧。
  4.严监生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胆小有钱”的人物形象呢?这就需要透过人物特點去探究其背后的成因。严监生的“有钱”来源于分家时的田地,也源于他的精心打理,即使生病也“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还来源于他对自己的克俭,“猪肉舍不得买一斤”“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他的“有钱”背后暗含的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价值观。
  严监生的“胆小”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外,也与科举制度造成的阶级矛盾有关——而这正是作者借《儒林外史》所要批判的。作者将书中的故事假托在明朝,其实写的是清朝,是他自己所体察和感受到的社会。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把知识分子牢牢缚在科举制度上。作者用辛辣的笔调,描摹了一群知识分子丑恶和可笑的形象,从而批判这种桎梏人的思想、泯灭人的天性的科举制度。
  在小说中,严监生是监生,他的哥哥是贡生,两位舅爷是廪膳生员,这三种身份的社会地位有何不同呢?“监生”本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清代取得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荫生,依靠祖、父官位入监;第二种是恩监,由皇帝特许入监;第三种是捐监,因捐纳财物入监,但不一定在监读书。[2]清后期捐监泛滥,遂为人所贱视,严监生当属此类。他的两位舅爷是廪膳生员,简称“廪生”,这是有定额的,每月可以从儒学领到六斗米(数量各时期不同),所以称为“廪膳生员”。在资历方面,廪生名次居前者,又可以优先被选为“岁贡”[3](即“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是地方层面上的高级知识阶层,理论上可以做官了。
  由此可以理解,“有钱”的严监生为什么如此“胆小”,为什么一生都“受大房里的气”,为什么凡事都要依靠舅爷做主。他的临终遗言,一语道破天机:“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严监生把自己一生不能扬眉吐气做人,归因为没有取得科举功名,所以他把一生的心病化作最大的心愿,寄托在儿子身上。   严监生,严贡生,两位舅爷,都是儒林中人,作者借这三类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功名成就最大的严贡生却是小说中人品最恶劣的无耻之徒,他为人悭吝、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无恶不作。“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唯有‘优贡’这一个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4],而严贡生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被推举出了“优贡”——“前任周学台举了弟的优行,又替弟考出了贡”。这个天大的笑话,这个巨大的讽刺,就是那个畸形的科举制度所结出的恶果。
  两位舅爷身为廪生,却都是见风使舵的小人。起初严监生与他们商议扶正之事,他们虽得妹妹王氏的应允,却“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后来收了严监生的银子,反过来“义形于色”,力主扶正之事并出面张罗。严监生在世时,他们收了他不少好处;严监生去世后,严贡生欲霸占他的家产,他俩却“坐着就像泥塑木雕的一般,总不置一个可否”,待到商议写复呈,他们又以“身在黉宫,片纸不入公门”为由,不肯列名。
  相对而言,最不被人待见的严监生倒还算是个有情有义之人。他虽然胆小懦弱,对己克俭,但待人接物方面,至少做到对外人不失礼、对亲戚不吝啬、对家人不亏欠。尤其对妻子王氏,可谓至仁至义,情深义重。王氏去世后,他“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对王氏的思念和悲伤,多半是他发病的起因,因为“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诚如闲斋老人所言:“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5]
  这个有温度也有缺陷的可怜人,作者不过借他的“胆小有钱”来衬托那贡生的“恶”、廪生的“丑”,从而揭露科举制度的荒诞和可笑罢了。而像严监生这样勤俭持家、安分守己的老实人难以立足,也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有力抨击。所以闲斋老人才有此点评:“大老官骗了一世的人,说了一生的谎,颇可消遣,未见其有一日之艰难困苦;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赀,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此造化之微权,不知作者从何窥破,乃能漏泄天机也。”[6]
  二、“两茎灯草”是“敗笔”
  作者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有钱又有情有义的严监生后,又设计了他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只因为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情节。由于这个情节的典型性以及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使这个片段成了小说中的经典,也使严监生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1.嫁接情节,有违人物自身性格特征的逻辑性
  据说,作者吴敬梓有此一笔,是受了生活原型的启发。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五:“吴杉亭言:扬州商人某,家资百万,而居处无殊窭人。弥留之际,口不能言一字,亲友环视,至夜忽手竖二指,攒眉掇口不止。其子曰:‘父恐二郎年幼,不治生耶?’摇首不然。子又曰:‘虑二叔欺儿凌孤耶?’摇首不然。众皆愕然,其妻后至,四顾室中,向语云:‘欲挑去油灯碗中双灯草耳。’富翁缩手点头,瞑目而逝。公度、杉亭皆亲见其人,非杜撰者。”[7]
  文中的吴杉亭,即吴敬梓的儿子吴烺,这件事是他亲眼所见。想必他将此事说与父亲,父亲就将此情节移植到了临死前的严监生身上。但生活中的真实,却未必等于小说中人物的真实。
  倘若将此片段单独抽离出来,其艺术价值是相当高的,仅用寥寥数笔,一个经典动作,一个小小物件,就把一个视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过目不忘。无论在形象塑造,还是在写作技巧方面,该片段都属上乘之作。
  但把这个片段放进小说原著中观照,则不免有狗尾续貂之嫌。因为这个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节,符合生活原型本身的性格特点,却并不符合严监生这个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逻辑。试想,一个随便就拿两千钱打发差人的人,一个每年给夫人三百两私房且不管其用处的人,一个主动送人几百两银子做盘程的人,怎么可能竞为一茎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呢?之前舅爷来问病,他尚且留在房里吃点心,现在侄儿们来了,他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这也不符合他一向的处世原则。
  2.缺乏强化,有损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统一性
  孙绍振教授在《文学创作论》中提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需要得到“量的强化,那就是多次地反复”[8]。如《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吝啬:他亲自分配每天的食物,即使侄儿来,也只吩咐几样顶便宜的菜;他获悉女儿把积蓄给了查理,暴跳如雷,竞把她软禁起来;妻子生病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他盼望妻子病好,因为她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这可要了他的命……正是这一次次“反复”,使葛朗台的吝啬和贪婪不断得到“量的强化”,并最终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一个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形象。
  相比之下,严监生的“吝啬”却没有得到如此反复的量的强化,只是不经意地提到两处“舍不得”(“猪肉舍不得买一斤”“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蜻蜓点水的两句话,尚无法形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致使“两茎灯草”的情节铺成显得突兀——若不是吝啬到了极点,若不是吝啬积习成弊,怎么会硬撑着一口气只为掐掉一茎灯草?
  如果作者要着意刻画严监生的吝啬形象,那么在他出场时,对他的介绍就不是“他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而应该是“他是个吝啬的人”,此后,也应该着力描写他付出财物时内心的感受、心痛的表情、迟疑的动作、无奈的语言……这样才能充分而集中地表现他的吝啬。在此基础上,增添“两茎灯草”情节,方有画龙点睛之妙。
  然而,原著并非如此。于是,“两茎灯草”的情节越精彩、越经典,就越会损害本来塑造得相当明确的严监生“胆小有钱”的人物形象。诚如《文学创作论》所言:“一切要素要组成一个以主要性格特征为核心的有机结构,任何一个性格要素都不能游离于主要性格特征之外,更不能背离。……如果发生背离、分裂的倾向,那么性格逻辑的统一性、完整性受到损害,就是破坏了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的基本审美范式。”[9]
  在此之前,严监生的人物形象已经非常鲜明,他的胆小、有钱,他的克俭、有情,都已跃然纸上,作者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目的也已达到。而“两茎灯草”的神来之笔,却使严监生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失去其主要性格特征,强势转向“吝啬”。   三、教材选编建议
  综上所述,严监生并非吝啬鬼,而是被科举制度吞噬的可怜人。其悲剧的根源不在吝啬,而是由他个人的胆小懦弱和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但是,当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两茎灯草》进入教科书后,完整的严监生消失了,真实的作者消失了。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记住了“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也记住了“严监生”这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这一印象几乎伴随他们的一生,甚至通过他们传播给更广大的人群。
  诚然,就局部而言,这个片段的艺术表现堪称精品,有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在课后练习“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从严监生动作、神态的描写中寻找依据,形成“极度吝啬、视财如命”的守财奴印象。
  但是学生感受到的形象,是人物的本来面目吗?如果学生一辈子不看《儒林外史》,那么作者精心刻画的经典人物,就将以一个被误解的形象永远保存在他们的记忆里,甚至以讹传讹,造成更多人群、更大范围的误解,直至“以假乱真”。倘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外阅读《儒林外史》,他们就不免要产生困惑,因为小说中表现严监生吝啬的描写少之又少,大量出现的却是他慷慨花钱的语句,那么,严监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读了原著,人物形象不是得以强化,而是变得模糊不清了呢?将来自己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又该如何选择和表达呢?
  基于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笔者认为《两茎灯草》选人教材要特别谨慎。首先,它不适合作为习作单元的表达范本,以免“因文害意”。如前所述,“两茎灯草”虽然局部光彩照人,但在总体上却造成了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失重,损害了人物性格逻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我们不应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方法,而忽略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和作品的原生价值。
  其次,作为阅读单元的文本,这个片段不宜单独进入教材,以免“一叶障目”,给严监生贴上简单的吝啬标签。建议以“阅读链接”的方式,补充严监生的其他片段,如帮哥哥了结官司、为王氏治病治丧等,揭露人物复杂多元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辨,推论和判断,形成人物多面向的立体形象。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帮助他们打开阅读视野,运用课内所学,实践“感受人物形象”的阅读,从而更充分地领略古典名著的魅力,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及其人物形象得以纯正地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27.
  [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M].清乾隆十二年:卷六十六、六十七.
  [3][4]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1,4.
  [5][6]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回末总评[M].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
  [7]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0.
  [8][9]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藝出版社,2004:523,528.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多数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有60%~ 70%的剩余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有着可观的经济效应,而且关系到国家石油战略的安全。  本研究应用神经网络的原理,基于BP网络使用MATLAB语言建立一个剩余油分布的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学习在地理坐标和孔隙度之间建立一个非线性函数关系,以此来预测任何区域的孔
摘要:提出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下位机数据采集系统与Delphi环境下PC机的串行通讯的软硬件实现方法。简要介绍系统的工作流程和通讯控制原理,详细介绍单片机与PC 机通讯的硬件控制电路、通讯协议以及上下位机软件实现过程,重点介绍Delphi语言中SPComm控件的使用方法。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仿真和调试,成功实现了功能要求。实际应用表明,这种通讯方案稳定可靠且控制简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
【关键词】文学史视域,统编教材,古诗词,选录特点,教学建议  选本,顾名思义,是选者将符合其意图与标准的作品编选而成的合集。在价值学领域,筛选本身就意味着价值的生成与呈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选本”,在古诗词的选编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分析、研究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关于统编教材所收录的古诗词数量,目前有两种说法。—是114首,当下市场上热卖的
摘要:针对实际问题选择数据挖掘方法是一个困难的工作,使用本体对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建模并为用户推荐适合的方法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PMML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据挖掘国际标准,提出了一种基于PMML标准构建数据挖掘本体的方法并用Protégé构建了一个本体,为利用本体推理为用户推荐挖掘算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本体;数据挖掘;PMML;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
傅嘉芹   1979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巴蜀诗书画研究会会员、成都市锦江书画院青年画家、成都高新区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理事、四川托普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师等。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其多件作品被收藏,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   回想刚开始跟随胡真来
文化旅游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增加公共设施有效供给,在新型冠状病毒后疫情时期对促进我国经济内循环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旅游设施一般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凭政府一己之力很难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
书名: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  作者:亓华,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ISBN:9787303197507  定价:59元  汉语国际教育必须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进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学语言也就是在学文化,教语言也同样是在教文化。鉴于此,从跨文化的理念入手,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注重跨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对
“文艺百家”工程·文艺讲坛是艺术类综合性公益讲坛。讲坛邀请省内外知名文艺家,根据不同艺术门类,每月现场举办一期,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永不落幕。讲坛旨在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互鉴、学习、共享的平台,宣荐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优秀文艺人才,探索优秀文艺理论,助力文艺作品高质量创作,推动文艺川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国贡献文艺力量。  中国当代诗学-哲学派奠基人,内空间
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单元,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指明了实施方向,有利于祛除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随意性等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机械解读教材,制定的学习目标泛化的问题。因此,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并在单元框架下分层推进,是落实教材编写理念的重要手段。  一、确定目标要有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落实人文主题这一目标驾轻就熟,对于语文要素目标的认
摘要:介绍了TCP协议和RTP/RTCP协议,阐述了服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为了控制网络拥塞、减小延迟、达到网络负载平衡,针对流媒体提出了三种基于RTP/RTCP协议的拥塞控制策略。  关键词: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QoS;拥塞控制;Internet;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612-02  Research of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