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所依赖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是具有复合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学科的教学培养都要建立在“素质化”“核心素养”教学的基础之上来开展,以满足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及社会对学生群体的需求。但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情况中,中小学教育由于特定的“应试需求”,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希望通过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从而帮助各个阶段的学生考取其心仪的院校。单纯从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简洁高效的,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考虑却又是极不恰当的。因此,必须要正常开展核心素养及素质化教育,以提高长远发展质量。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视角;小学数学;素质化;应试教育
作为学生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小学教育开展素质化、核心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学生形成相当的核心素养学习认知,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水平。因此,小学教学阶段应当率先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为其他教学阶段奠定此教学方向的基础。当然,在小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教育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教育就要比其他学科来得紧迫及必需。这其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发挥自己在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巩固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及发展意识,从而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本文就将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育进行系统探究。
一、借助基础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分析意识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逻辑思维、基本抽象思维等进行培养训练,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但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直接进行理论教育,这是因为,在小學数学教学的前期,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难以对已经形成定论的数学理论进行吸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得不借助“数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一个个的教学分析步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数学教师自身,而非“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学生群体。那么,小学数学教师是否需要改变这一教学局面以使其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这是肯定的,也是必需的。但需要小学教师注意的是,进行案例教学是正视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不能够舍弃的教学之必然,任何违背此教学原则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开展案例教学,就不能够以自身为主导,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之主体,在这一基础之上借助基础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分析意识。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是因为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分析意识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当学生具备自主分析意识时,就意味着学生在面对着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问题时,能够通过现有知识储备或资源搜寻来支撑自己对其进行分析,而不再是等待着教师的分析与解答。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将从被动转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在这种“分析教学”的前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育来帮助学生梳理内容,以提高其分析效率及效果。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教师需要“大包大揽”地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形成基本的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案例教学策略才是符合核心素养教学需求的。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我就为学生出了一道基本的数学比较问题,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排序:“假定有甲、乙、丙、丁四名小朋友进行体重比赛,但却不直接进行称重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甲表示自己比乙重;乙表示自己比丙轻;丙表示自己比甲重;而丁则表示自己最重,问其四人体重该如何排序?”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多条件比较”的问题较难掌握,其原因就在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是直观的。但在这一问题中,我引导着学生发现“丁最重”这一关键条件,使学生确立了体重大小排序的第一步,学生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比较。学生通过多条件比对得出丁>丙>甲>乙的结论。通过这一教学学生发现,比较分析并不是过于困难的学习方式,这就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学习思维的形成,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发展。
二、应以“核心素养”教学为指导开展多元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探索出“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这自然是一种较为美好的教学愿景,但却并不是一种科学、可持续的教学手段。这是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教学原则,而非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依照这一教学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而不能将此教学原则固化为“教学策略”,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因小舍大”的学习思维,更会影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正常完善与发展。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战略的意义在于:将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进行固化,其余的教学形态皆为此服务并据此取舍,将会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合理、更灵活,更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我国现有的“素质化”教学要求。
例如,在面对缺乏数学学习信心的学生时,我就没有采用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手段,通过“鸡兔同笼”等问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自然是一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在面对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学生时,我就努力引导其进行“举一反三”的数学训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这自然也是一种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之所以如此“开阔”,其原因在于数学核心素养本就是围绕着数学这一含义所变化发展的学科发展要求,其内涵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的实际教学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完善。
三、建立以“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评价体系
在原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定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是可量化的、简单化的,能够以较高效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定,进而开展分层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孤立的,是容易伤害学生学习感情的。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之下,小学数学教师是不能够以此种方式作为教学评定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建立以“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评价体系,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等不会受挫。同时,这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整体的科学评价。从这一角度来看,当“核心素养”成为教学评价的视角时,教师就被动地掌握学生多方向的发展能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技能训练,推动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教学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核心素养”教学与“素质化”教育是现下数学教育的必然。数学教师应当正视这一教育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此问题的探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教育作为自己教学手段的思想基础,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组成与运用,将“核心素养”真正地贯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之中,进而使“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使“素质化”教育真正得以贯彻,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先东,吴增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数学测评的研究——以2017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5).
[2]魏珂,胡典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解题教学——从波利亚解题思想出发[J].中学数学,2017,(8):95-97.
[3]王萍.绘本和数学的美丽相遇——例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绘本教学[J].速读旬刊,2017,(12).
责任编辑 李杰杰
[关键词] 核心素养视角;小学数学;素质化;应试教育
作为学生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小学教育开展素质化、核心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学生形成相当的核心素养学习认知,进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核心素养水平。因此,小学教学阶段应当率先开展核心素养教育,为其他教学阶段奠定此教学方向的基础。当然,在小学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教育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教育就要比其他学科来得紧迫及必需。这其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学科如何发挥自己在学生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巩固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及发展意识,从而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本文就将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育进行系统探究。
一、借助基础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分析意识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逻辑思维、基本抽象思维等进行培养训练,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但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直接进行理论教育,这是因为,在小學数学教学的前期,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难以对已经形成定论的数学理论进行吸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得不借助“数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一个个的教学分析步骤,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运行的基本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数学教师自身,而非“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学生群体。那么,小学数学教师是否需要改变这一教学局面以使其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这是肯定的,也是必需的。但需要小学教师注意的是,进行案例教学是正视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不足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不能够舍弃的教学之必然,任何违背此教学原则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开展案例教学,就不能够以自身为主导,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之主体,在这一基础之上借助基础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分析意识。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策略,是因为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分析意识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当学生具备自主分析意识时,就意味着学生在面对着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问题时,能够通过现有知识储备或资源搜寻来支撑自己对其进行分析,而不再是等待着教师的分析与解答。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将从被动转为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在这种“分析教学”的前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育来帮助学生梳理内容,以提高其分析效率及效果。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教师需要“大包大揽”地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形成基本的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案例教学策略才是符合核心素养教学需求的。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我就为学生出了一道基本的数学比较问题,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基本要素进行排序:“假定有甲、乙、丙、丁四名小朋友进行体重比赛,但却不直接进行称重比较,在这一过程中甲表示自己比乙重;乙表示自己比丙轻;丙表示自己比甲重;而丁则表示自己最重,问其四人体重该如何排序?”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多条件比较”的问题较难掌握,其原因就在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是直观的。但在这一问题中,我引导着学生发现“丁最重”这一关键条件,使学生确立了体重大小排序的第一步,学生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比较。学生通过多条件比对得出丁>丙>甲>乙的结论。通过这一教学学生发现,比较分析并不是过于困难的学习方式,这就有利于学生比较分析学习思维的形成,从而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发展。
二、应以“核心素养”教学为指导开展多元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交流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探索出“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这自然是一种较为美好的教学愿景,但却并不是一种科学、可持续的教学手段。这是因为“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教学原则,而非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依照这一教学原则开展相应的教学,而不能将此教学原则固化为“教学策略”,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因小舍大”的学习思维,更会影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正常完善与发展。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战略的意义在于:将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思想进行固化,其余的教学形态皆为此服务并据此取舍,将会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合理、更灵活,更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我国现有的“素质化”教学要求。
例如,在面对缺乏数学学习信心的学生时,我就没有采用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了情境教学手段,通过“鸡兔同笼”等问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自然是一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在面对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学习的学生时,我就努力引导其进行“举一反三”的数学训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这自然也是一种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之所以如此“开阔”,其原因在于数学核心素养本就是围绕着数学这一含义所变化发展的学科发展要求,其内涵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师的实际教学也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完善。
三、建立以“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评价体系
在原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定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是可量化的、简单化的,能够以较高效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定,进而开展分层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是片面的、孤立的,是容易伤害学生学习感情的。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之下,小学数学教师是不能够以此种方式作为教学评定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建立以“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评价体系,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等不会受挫。同时,这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整体的科学评价。从这一角度来看,当“核心素养”成为教学评价的视角时,教师就被动地掌握学生多方向的发展能力,这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技能训练,推动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教学发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过程中,“核心素养”教学与“素质化”教育是现下数学教育的必然。数学教师应当正视这一教育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此问题的探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教育作为自己教学手段的思想基础,通过多种教学策略组成与运用,将“核心素养”真正地贯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之中,进而使“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使“素质化”教育真正得以贯彻,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先东,吴增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对数学测评的研究——以2017年浙江省中考试题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5).
[2]魏珂,胡典顺.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解题教学——从波利亚解题思想出发[J].中学数学,2017,(8):95-97.
[3]王萍.绘本和数学的美丽相遇——例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绘本教学[J].速读旬刊,2017,(12).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