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乏味的练习。它不像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象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象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乐”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三、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鲜”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學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乐”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三、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鲜”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學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