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成了教师们探讨的焦点。本文旨在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朗读兴趣;基本功;范读;主动参与 思想感情
2004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呢?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对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 《柯里亚的木匣》 、《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 、《西门豹》等。
2、会运用朗读技能: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文旨在这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因经验欠缺,难免有不当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湖北教育》.湖北教育报刊社,2005年出版
[2]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5年出版
[3]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关键词】朗读兴趣;基本功;范读;主动参与 思想感情
2004年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素质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如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力,已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少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引导学生要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随着年级的变更,语文能力的提高,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提高了,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另外,也要看到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本身就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呢?
1、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在要求读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特别是要能正确的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比较高的要求。不能要求小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就能读得有感情。因为对文章的理解有个由不懂到懂、由不深到深的过程。在孩子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理解也随之深入,才能进一步要求读得有感情。孩子练习读得正确、流利的过程,也是熟悉课文语言的过程,因为课文的书面语言和孩子们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尽相同,特别是一些翻译作品,如《绿色的办公室》 《柯里亚的木匣》 、《小珊迪》等;写过去时代的作品如《春蚕》 、《西门豹》等。
2、会运用朗读技能: 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但是,如果不能把从课文中理解的东西正确的运用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手段表达出来,还是达不到读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还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来表情达意。
(1)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2)速度。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3)重音。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朗读对于语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文旨在这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因经验欠缺,难免有不当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湖北教育》.湖北教育报刊社,2005年出版
[2]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2005年出版
[3] 《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4]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