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非重点高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上海电力学院“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流体力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了教材、组织了教学内容、探讨了教学模式,所开展的工作对于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男,湖南长沙人,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周云龙.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范惠林,赵思宏.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2002,(11):44-46.
  [7]谭羽非.突出专业特点 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9-43.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型取向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必然。作为教育、学术、文化、科研的重镇,突出高校党建工作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显示出重要性。立足创先争优这个时代背景,简要梳理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含义及特点,分析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就实现高校学习型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先争优;高校;学习型党组织  作者简介:梁军(1969-),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
期刊
摘要:西部高校地处偏远,信息相对落后,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得不足。为了加强对信息类方面学生的培养,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设以及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表明所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科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丁雷(1972-),男,湖南临湘人,吉首大
期刊
摘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的特点,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通过调整组织运行模式、管理流程再造、优化教学管理团队和建立组织运行机制实现改革,并融合信息技术,完成移动服务模式和常规服务模式并行,创新了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使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工作顺畅有序、和谐高效,成效显著。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组织运行模式;信息技术;创
期刊
摘要:应用项目驱动法原理提出了单片机课程新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核心内容是知识点的讲授通过项目训练来实现;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反馈环节,实时调整项目进度和难度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度;教学方法上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资源、软硬件仿真平台实现项目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极大提高。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单片机;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永熹(1979-),女,山东青岛人,上海电力学院电
期刊
摘要:针对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就“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遴选和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将为全面落实上海电机学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朱泰英(1964-),男,朝鲜族,吉林省吉
期刊
摘要: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外,还结合了理论和实验部分的内容,并对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数据结构;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翔(1975-),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0)李晓雯(1984-),女,河南周
期刊
摘要:由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较大,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又千差万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非常困难。将网络教学平台看作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分析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给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并总结了当前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方式;评价体制  作者简介:郭玉彬(197
期刊
摘要: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措施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银菊(1965-),女,甘肃甘谷人,东莞理工学院计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实验室评价的客观准确性,提出了基于客观赋权组合的实验室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客观赋权分析算法对实验室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法根据实验室评价结果对实验室进行分类。该评价方法不但避免了主观赋权评价时指标权重设置不当导致的评价结果失真,更能将单个客观赋权法对评价结果的误差降到最低。  关键词:评价;实验室;高校;客观赋权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与
期刊
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作为基本指导依据,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陕西西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