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最终提升其综合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作为基本指导依据,提出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陕西西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项目编号:011112313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1-02
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遵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展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然而,当前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背景基础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理念更多来源于实践,专业性较强。对于未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实际项目接触较少的学生而言,一些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2.忽略学生智力结构差异的单一教学模式抑制了人才的创造性
学生个体是具有差异的,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未顾及这一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人思维习惯的差异,将“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课程或数学计算类问题进行选择性倾听的现象,形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局面。
3.较大信息量的满堂覆盖更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缺失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涉及五个过程和九个知识领域,内容相对较多。考虑到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所以如果将理论系统地全面讲解,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而言信息量较大,更容易导致注意力缺失,降低课堂效果。
4.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习得既有方法后,如不能尽快应用于实践,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问题的探求性、与人的互动性,进一步抑制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导向式课程提出的依据
以项目为导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获取项目管理知识。该教学方法,可改变传统教学弊端,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是基于如下几个理论依据的:
1.项目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根据经验之塔理论,人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所需的媒体和途径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种方式结合更有助于知识的习得。
2.项目实施的过程,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PBL(问题为本的学习)理论,以真实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核心来引导学生,能够让其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动讨论及概念辨证等方式,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归纳整合及沟通表达等实际应用能力。
3.对于活动的有效参与可提高学习主动性
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通过对目标群体赋权,让其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借由其主人翁意识的发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项目实践,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以团队为单元的项目运作方式,更有助于人才成长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经由与他人和环境等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而在团体氛围中个体所获得的知识又塑造和发展着共同体。另外,根据团队角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团队构建中,如能合理地进行人员配备、实现个体角色担当,可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
在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需求特点,确立课程教学基本目标: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些能力、积累一种素质。如
三、课程实施思路
教学内容的展开结合项目管理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顺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策划并实施项目,在按五个过程顺序实施项目的同时践行对九大领域的管理。项目执行初始,教师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阶段性任务,如项目策划、WBS工作分解、项目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项目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实施项目,技术方案的解决采用自主性探求方式或依据课堂讲授内容,学期末完成项目并上交项目报告。
课程实施基本架构如下
1.“关键法”授课
授课过程中,把握“关键”。一是把握课堂时间上的关键:基于学生注意力和认知的特点,利用关键时间陈述关键问题,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把握内容上的关键: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阐述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难点,其余细节性内容由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性探索。
2.策划项目
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在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策划并成立项目,这类项目需要教师把关,考虑操作难度和可行性。对于较好的创意,可鼓励转化为创业项目;第二,正在进行的项目。许多学生正在参与学校组织的SRTP、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借助“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之机,指导项目有效实施。第三,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实习、校企合作、亲友企业等,借助这些平台,鼓励学生在现实项目运作中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3.项目运作和实施 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项目团队,推选“项目经理”。笔者建议团队组建中考虑个性和思维差异,进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教师依据初始布置的阶段性任务掌握进度,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任务细化和调整。对项目实施情况采用两种方式监控,一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团队项目汇报、提问和探讨交流;二是对于已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电子文档,内容要求记录项目阶段性成果、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项目运作中,教师重在关注学生对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项目运作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重考评团队合作效率,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典型案例分析及研讨
教师主要针对团队项目案例进行点评,同时辅之以相关教学案例,如日常接触的项目、学生开展的其他项目、来自企业的案例、来自网络的案例等。案例研讨中,尽可能形成开放式课堂氛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空间和产生头脑风暴的氛围。
5.考核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项目报告:每个小组上交一份。报告中除了体现项目成果外,还包括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以及团队成员互评的内容。成员期末成绩在考虑报告总体质量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进行加减区别。二是项目汇报交流、案例分析以及其他能反映团队学习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业绩的内容。
四、教学效果分析
总体来讲,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运用、问题的探索解决、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提升了人才素质。产生了诸如“天宇掌上笔记本电脑市场推广项目”、“VRStar人才计划”、“校园以物易物活动”等一批优秀项目,一部分项目被评选参与挑战杯大赛,另有一部分项目经指导再论证后形成创业项目。
尽管如此,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运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项目管理实务专业人士现场指导较少等现象,需在日后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国靖.现代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刚,李青坪,等.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项目驱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陕西西安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项目编号:01111231305)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1-02
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遵从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展开,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然而,当前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学生背景基础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和理念更多来源于实践,专业性较强。对于未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实际项目接触较少的学生而言,一些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2.忽略学生智力结构差异的单一教学模式抑制了人才的创造性
学生个体是具有差异的,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未顾及这一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人思维习惯的差异,将“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类课程或数学计算类问题进行选择性倾听的现象,形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局面。
3.较大信息量的满堂覆盖更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缺失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涉及五个过程和九个知识领域,内容相对较多。考虑到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所以如果将理论系统地全面讲解,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而言信息量较大,更容易导致注意力缺失,降低课堂效果。
4.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习得既有方法后,如不能尽快应用于实践,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问题的探求性、与人的互动性,进一步抑制学习积极性。
二、项目导向式课程提出的依据
以项目为导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获取项目管理知识。该教学方法,可改变传统教学弊端,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是基于如下几个理论依据的:
1.项目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
根据经验之塔理论,人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所需的媒体和途径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种方式结合更有助于知识的习得。
2.项目实施的过程,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综合分析能力
根据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PBL(问题为本的学习)理论,以真实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为核心来引导学生,能够让其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互动讨论及概念辨证等方式,形成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归纳整合及沟通表达等实际应用能力。
3.对于活动的有效参与可提高学习主动性
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通过对目标群体赋权,让其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借由其主人翁意识的发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项目实践,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以团队为单元的项目运作方式,更有助于人才成长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经由与他人和环境等的相互作用而获得,而在团体氛围中个体所获得的知识又塑造和发展着共同体。另外,根据团队角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团队构建中,如能合理地进行人员配备、实现个体角色担当,可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
在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目的,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需求特点,确立课程教学基本目标: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些能力、积累一种素质。如
三、课程实施思路
教学内容的展开结合项目管理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顺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策划并实施项目,在按五个过程顺序实施项目的同时践行对九大领域的管理。项目执行初始,教师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阶段性任务,如项目策划、WBS工作分解、项目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项目团队利用课余时间实施项目,技术方案的解决采用自主性探求方式或依据课堂讲授内容,学期末完成项目并上交项目报告。
课程实施基本架构如下
1.“关键法”授课
授课过程中,把握“关键”。一是把握课堂时间上的关键:基于学生注意力和认知的特点,利用关键时间陈述关键问题,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把握内容上的关键:并非面面俱到,而是主要阐述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难点,其余细节性内容由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主性探索。
2.策划项目
项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在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策划并成立项目,这类项目需要教师把关,考虑操作难度和可行性。对于较好的创意,可鼓励转化为创业项目;第二,正在进行的项目。许多学生正在参与学校组织的SRTP、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实施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借助“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之机,指导项目有效实施。第三,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实习、校企合作、亲友企业等,借助这些平台,鼓励学生在现实项目运作中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
3.项目运作和实施 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项目团队,推选“项目经理”。笔者建议团队组建中考虑个性和思维差异,进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教师依据初始布置的阶段性任务掌握进度,并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任务细化和调整。对项目实施情况采用两种方式监控,一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项目,进行团队项目汇报、提问和探讨交流;二是对于已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分阶段提交电子文档,内容要求记录项目阶段性成果、实施中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项目运作中,教师重在关注学生对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项目运作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重考评团队合作效率,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典型案例分析及研讨
教师主要针对团队项目案例进行点评,同时辅之以相关教学案例,如日常接触的项目、学生开展的其他项目、来自企业的案例、来自网络的案例等。案例研讨中,尽可能形成开放式课堂氛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空间和产生头脑风暴的氛围。
5.考核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期末项目报告:每个小组上交一份。报告中除了体现项目成果外,还包括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以及团队成员互评的内容。成员期末成绩在考虑报告总体质量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具体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进行加减区别。二是项目汇报交流、案例分析以及其他能反映团队学习实践能力的自主学习业绩的内容。
四、教学效果分析
总体来讲,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运用、问题的探索解决、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提升了人才素质。产生了诸如“天宇掌上笔记本电脑市场推广项目”、“VRStar人才计划”、“校园以物易物活动”等一批优秀项目,一部分项目被评选参与挑战杯大赛,另有一部分项目经指导再论证后形成创业项目。
尽管如此,以项目为导向的课堂运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如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现象、项目管理实务专业人士现场指导较少等现象,需在日后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国靖.现代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刚,李青坪,等.团队角色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