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个人、学校、企业三个方面,研究论述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
1.研究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換、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山东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奔向省内各个就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力量。山东省高职毕业生离职人数与全省本科与高职毕业生的离职总人数的占比,2017年、2018年始终处于60%以上的水平。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群体高职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对个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对企业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成本导致较大的消耗,并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高职毕业生的离职影响因素,学术界多集中于通过质性和量化分析两种手段来开展分析研究。且前期以质性分析研究的方法为主,后期逐渐涌现以量化分析方法的手段来更精准的分析高职毕业生离职意图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大都认为,影响高职毕业生离职意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毕业生个人、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
2.1使用质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王聪颖,2017)、(李晓辕,2015)、(王艳娜等,2015)、(吕中辉,2015)认为高职毕业生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其离职的主要因素有:追求更高的薪酬、劳动强度大、寻找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不乐观等个人因素为主,兼有就业单位、人才培养单位的其他方面的因素。
2.2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
(孙干等,2018)、(李群等,2018)、(冉云芳,2015)量化分析,验证得出,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不一致;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人生阅历不足。同时,毕业生角色压力显著负面影响工作满意度;毕业生角色压力显著正向影响离职意愿;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显著负面影响离职意愿;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在角色压力与离职意愿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3研究结论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581份,涉及山东省 2 所高职院校毕业一年、二年、三年的目前处于就业状态的高技能人才,构建高技能人才的离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通过PLS结构模型分析,就业动机和工作满意度对高技能人才的离职意图具有显著影响,就业能力通过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对离职意图有显著影响。
3.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研究
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从个人、学校、用人单位三个路径方面进行思考。
3.1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个人规避路径
高技能人才的离职不仅对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和工作压力,也对高技能人才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有碍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提升。
高技能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和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显性的就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情绪与自我管理、职业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缓解工作中的职业压力。
高技能人才在初到企业工作中,正处于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过程,除了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目前的岗位工作要求外,要通过自我角色转变和情绪管理来适应企业快节奏、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缓解身份转变带来的工作压力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同时,在从校园到企业的环境转变中,高技能人才要更好地锻炼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实现,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会对个人将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慎重对待和选择离职。
3.2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学校规避路径
高职毕业生是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优秀高职毕业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多从行业企业的新发展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的最新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使得学生到企业就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
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得毕业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显性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情绪与自我管理、职业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项目实践,高职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多接触企业、浸入企业项目运作真实情境,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为将来到企业的角色转变,职场的顺利过渡打好基础。
3.3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企业规避路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良好运作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留住、用好高技能人才,是很多企业关心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通过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图。企业首先要从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更好地留住高技能人才。员工多从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内涵和意义、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等方面来感受评价自身的工作满意度。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能单纯地将高技能人才视为人力,只考虑使用,而是要将他们视为人才,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在选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高技能人才的能岗匹配度,为合适的高技能人才配备合适的岗位。在新员工培训时,不仅要培养企业工作规范流程,要更好地介绍企业文化,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建立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要有持续的培训计划,在工作中给予挑战、重视和鼓励,参与制定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将在企业的发展提升与个人发展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高技能人才多是90后的员工,其在工作满意度的关注点上会与70后、80后员工有所不同,因此要多从90后员工的关注点出发,提升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更好地留住高技能人才,发挥其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开进、徐鸿宇.《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理念的高职毕业生离职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9)
[2]李群、翁伟斌.《高职院校毕业生角色压力、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的关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8)
[3]王聪颖.《高职院校新生代大学生的离职影响因素——基于心力管理的视角》(J),当代经济2017(9)
[4]王艳娜等.《关于降低高职毕业生主动离职率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
[5]李晓辕.《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快速离职现象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
[6]冉云芳.《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期内离职次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5(5)
基金项目:2019山东软科学项目:《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影响因素与规避路径对策研究》编号:2019RKB09003。
作者简介:
孟省(1981.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管理学硕士,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研究。
卢光国(1985.7—),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孟庆风(1990.5—)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
1.研究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換、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山东省是全国的教育大省,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奔向省内各个就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力量。山东省高职毕业生离职人数与全省本科与高职毕业生的离职总人数的占比,2017年、2018年始终处于60%以上的水平。高技能人才的核心群体高职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对个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有较大影响,同时对企业的高技能人力资源成本导致较大的消耗,并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不稳定性,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高职毕业生的离职影响因素,学术界多集中于通过质性和量化分析两种手段来开展分析研究。且前期以质性分析研究的方法为主,后期逐渐涌现以量化分析方法的手段来更精准的分析高职毕业生离职意图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大都认为,影响高职毕业生离职意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毕业生个人、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
2.1使用质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王聪颖,2017)、(李晓辕,2015)、(王艳娜等,2015)、(吕中辉,2015)认为高职毕业生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其离职的主要因素有:追求更高的薪酬、劳动强度大、寻找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不乐观等个人因素为主,兼有就业单位、人才培养单位的其他方面的因素。
2.2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的研究
(孙干等,2018)、(李群等,2018)、(冉云芳,2015)量化分析,验证得出,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不一致;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人生阅历不足。同时,毕业生角色压力显著负面影响工作满意度;毕业生角色压力显著正向影响离职意愿;毕业生工作满意度显著负面影响离职意愿;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在角色压力与离职意愿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3研究结论
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581份,涉及山东省 2 所高职院校毕业一年、二年、三年的目前处于就业状态的高技能人才,构建高技能人才的离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通过PLS结构模型分析,就业动机和工作满意度对高技能人才的离职意图具有显著影响,就业能力通过工作满意度作为中介对离职意图有显著影响。
3.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研究
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规避路径从个人、学校、用人单位三个路径方面进行思考。
3.1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个人规避路径
高技能人才的离职不仅对企业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和工作压力,也对高技能人才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有碍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提升。
高技能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和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显性的就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情绪与自我管理、职业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缓解工作中的职业压力。
高技能人才在初到企业工作中,正处于学生到企业人的转变过程,除了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目前的岗位工作要求外,要通过自我角色转变和情绪管理来适应企业快节奏、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缓解身份转变带来的工作压力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同时,在从校园到企业的环境转变中,高技能人才要更好地锻炼培养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实现,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会对个人将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慎重对待和选择离职。
3.2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学校规避路径
高职毕业生是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优秀高职毕业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多从行业企业的新发展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发展对于人才能力的最新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使得学生到企业就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
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得毕业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显性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情绪与自我管理、职业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隐性职业素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项目实践,高职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多接触企业、浸入企业项目运作真实情境,多积累生活和工作经验,为将来到企业的角色转变,职场的顺利过渡打好基础。
3.3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企业规避路径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良好运作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留住、用好高技能人才,是很多企业关心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通过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图。企业首先要从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更好地留住高技能人才。员工多从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内涵和意义、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等方面来感受评价自身的工作满意度。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能单纯地将高技能人才视为人力,只考虑使用,而是要将他们视为人才,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在选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高技能人才的能岗匹配度,为合适的高技能人才配备合适的岗位。在新员工培训时,不仅要培养企业工作规范流程,要更好地介绍企业文化,力争使高技能人才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建立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要有持续的培训计划,在工作中给予挑战、重视和鼓励,参与制定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将在企业的发展提升与个人发展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高技能人才多是90后的员工,其在工作满意度的关注点上会与70后、80后员工有所不同,因此要多从90后员工的关注点出发,提升其工作满意度,从而更好地留住高技能人才,发挥其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开进、徐鸿宇.《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理念的高职毕业生离职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8(9)
[2]李群、翁伟斌.《高职院校毕业生角色压力、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的关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8)
[3]王聪颖.《高职院校新生代大学生的离职影响因素——基于心力管理的视角》(J),当代经济2017(9)
[4]王艳娜等.《关于降低高职毕业生主动离职率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
[5]李晓辕.《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快速离职现象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
[6]冉云芳.《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期内离职次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5.5(5)
基金项目:2019山东软科学项目:《山东省高技能人才离职影响因素与规避路径对策研究》编号:2019RKB09003。
作者简介:
孟省(1981.8—),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管理学硕士,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研究。
卢光国(1985.7—),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孟庆风(1990.5—)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