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键能力对人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关键能力的理解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结合自身学科和工作环境的三点思考。
关键词:关键能力;素质;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于 1974 年提出的。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 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正因为如此,“关键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后得到很大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 保障职业发展能力的共识,它从一种理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如何找寻一种符合教学规律,引领基础教育时代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我结合自身学科和工作环境对此有如下思考:
1.打造“图书馆”式校园
书籍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影响学生一生的最关键的,是学生在求知欲旺盛的时代读到多少有价值的书。这些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丰富了的视野和思维。阅读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因此,打造“图书馆”式校园,也就是学生在出了教室门之后能很快的进入到图书馆里去阅读,图书馆是求知求真的殿堂。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正是因为教师在很长时间是知识的垄断者,是信息的掌握者,而占有着“至高”的地位,但是在现在21世纪的大潮中,新知识已经不再只被教师独自占有,学生通过自学,通过阅读,能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知识,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能力。
2.进一步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生存。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今天各种网络技术新兴媒体让人们学习了时空,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所以我们现在不能仅仅只是书本学、课堂学,还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进而促进我们的信息整合与运用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在第三次科技中应当培养起哪些能力呢?
要培养起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我们现在的学生从小培养的其实是单一的思想,即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但是没有把服务于社会和人类作为我们教育的旨归,也没有把从小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当成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熏染问题,也有当代中国社会普遍的浮躁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中间之所以出现很多厌学、弃学的学生,就是单一的人生价值目标对于学生天性的压抑。而如果我们从小就能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事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责任意识就能很小培养起来。学生就能减少对父母与教师的依赖,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潜能。
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学生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要多倾向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要对学生这方面能力培养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
要有张扬的个性化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品质,需要有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所以,学校的课程资源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学生要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可以通过网络自行学习,或者教师提供在线回答,这个网络平台就是符合学生个性要求的。除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外,还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更加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和鼓舞者。个性化的品质还需要家庭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民主开放,所以孩子成人后更懂得與人合作与分享,但是有的家庭教育粗暴专横,孩子成人后遇事萎缩喜欢独处。当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时,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合作与学习型社会。
3.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课程质量的高低,以及高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某门课程的完善。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课程建设是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一门一门地进行,但不是随意找出一门课程进行。从专业的角度看,课程体系可能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而精品课程则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则需要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教学内容要有先进、科学,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并且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推荐阅读书目等上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等。在这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实际上关注的是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能适应学生最近与终身区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静益,邹一琴,俞霖,郑仲桥,庄华.基于CBE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5):250-252.
[2]翁震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5):66-68.
作者简介:刘敏,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计算机应用方向。
关键词:关键能力;素质;能力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劳动力市场专家梅尔腾斯先生于 1974 年提出的。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 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概括地讲,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在职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它超出了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范畴,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能力在从业者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从业者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从业者具备了这种能力,并内化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那么,当职业发展变化或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时,他就能够从容地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发展。正因为如此,“关键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后得到很大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受教育者从事职业工作、 保障职业发展能力的共识,它从一种理想、一个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如何找寻一种符合教学规律,引领基础教育时代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我结合自身学科和工作环境对此有如下思考:
1.打造“图书馆”式校园
书籍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影响学生一生的最关键的,是学生在求知欲旺盛的时代读到多少有价值的书。这些书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更多的是通过阅读丰富了的视野和思维。阅读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因此,打造“图书馆”式校园,也就是学生在出了教室门之后能很快的进入到图书馆里去阅读,图书馆是求知求真的殿堂。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正是因为教师在很长时间是知识的垄断者,是信息的掌握者,而占有着“至高”的地位,但是在现在21世纪的大潮中,新知识已经不再只被教师独自占有,学生通过自学,通过阅读,能获得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知识,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能力。
2.进一步加强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生存。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今天各种网络技术新兴媒体让人们学习了时空,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所以我们现在不能仅仅只是书本学、课堂学,还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进而促进我们的信息整合与运用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而学生在第三次科技中应当培养起哪些能力呢?
要培养起多元化的人生价值目标,即以创造潜能的开发、创新力的提高为核心,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社会,服务人类。我们现在的学生从小培养的其实是单一的思想,即提高学习成绩,培养综合素质,但是没有把服务于社会和人类作为我们教育的旨归,也没有把从小掌握一门职业技术当成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熏染问题,也有当代中国社会普遍的浮躁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中间之所以出现很多厌学、弃学的学生,就是单一的人生价值目标对于学生天性的压抑。而如果我们从小就能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事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责任意识就能很小培养起来。学生就能减少对父母与教师的依赖,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潜能。
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与开发能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学生要有更广博的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要多倾向于现代化技术的掌握,要对学生这方面能力培养纳入到必修的课程中。
要有张扬的个性化品质,即有理想、有自信心、善合作、会分享、懂感恩、能坚持、不自卑。如何培养个性化的品质,需要有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所以,学校的课程资源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学生要满足自己学习需要的,可以通过网络自行学习,或者教师提供在线回答,这个网络平台就是符合学生个性要求的。除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外,还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我们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更加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激励者和鼓舞者。个性化的品质还需要家庭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有的家庭教育民主开放,所以孩子成人后更懂得與人合作与分享,但是有的家庭教育粗暴专横,孩子成人后遇事萎缩喜欢独处。当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时,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合作与学习型社会。
3.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课程质量的高低,以及高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课程建设包括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某门课程的完善。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课程建设是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一门一门地进行,但不是随意找出一门课程进行。从专业的角度看,课程体系可能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而精品课程则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则需要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教学内容要有先进、科学,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前沿知识,并且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先进,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推荐阅读书目等上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等。在这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实际上关注的是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能适应学生最近与终身区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静益,邹一琴,俞霖,郑仲桥,庄华.基于CBE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5):250-252.
[2]翁震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5):66-68.
作者简介:刘敏,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计算机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