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文学作品中经典,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文言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课前预习;注重课外阅读;培养问题意识;做好课后复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生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而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記笔记、背考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三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FLASH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2 强化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例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3 注重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也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再次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如果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能做到范读、朗读、诵读“三步曲”,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问题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还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来阅读,教师可以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逐步提高。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等文言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4 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特别传至今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怀疑、不盲从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动脑筋,才能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使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扬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5 做好课后复习
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牢固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汤祥明.腹有诗书气自华[J].科学大众,2011(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生
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是文学作品中的极品,而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所以这些精华佳作,不能不读。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初中生大都对文言文不感兴。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記笔记、背考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三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FLASH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2 强化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例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3 注重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也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准确传神的范读,再借助重音、语调、停顿、语速、音量等不同的变化,能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文章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划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再次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如果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能做到范读、朗读、诵读“三步曲”,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问题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还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来阅读,教师可以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逐步提高。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与所上课文内容有关的如成语故事大赛、名言解读、诗词赏析等文言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4 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特别传至今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怀疑、不盲从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动脑筋,才能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使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扬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5 做好课后复习
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牢固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汤祥明.腹有诗书气自华[J].科学大众,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