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问题与解决途径的思考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农产品价格异常,质量问题突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此通过对农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济位置,来探讨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农产品问题及社会解读
  农产品价格表现异常,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2012年2月至3月,全国大葱价格同比涨幅达到80%,北京等大城市爆出10元只能买到两根葱。大豆、生姜、猪肉、大蒜、香菜、白菜等都出现过“精彩”的价格表现。相反蔬菜、水果等滞销现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河北的大葱,甘肃的洋葱、山东的生姜、辽宁的萝卜都出现过滞销的情况,山东、辽宁白菜收购价曾经降到过0.1元/斤。蔬菜价格就象过山车一样,种植风调雨顺时,农民丰产丰收却赔本赚吆喝。此外农产品质量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如硫磺薰银耳、枸杞,瘦肉精,三聚腈胺等问题,使消费者抱怨声四起。
  针对以上现象,个别专家和记者有过这样的分析与评价:大葱涨价的原因包括不利的天气因素、主产区种植面积减少、南葱北运路上成本高,经销商末端炒作等等。农产品滞销的原因为蔬菜生产“大小年”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在相当范围仍然在“一家一户闯市场”,一哄而上,“跟风生产”,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产量过剩。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措施,如建立数据监测系统,城管部门划出区域帮助农民卖菜,商务部门启动“滞销救助机制”、网上对接、农超对接和农批对接等方式解决滞销问题。以上措施起到了疏导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但是农产品价格事件、质量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现象还在继续。
  二.从财政金融支农现状看农业问题
  通过财政、金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支出,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对农业重视不足。
  1.财政支农严重不足
  总量不断增长,但明显不足。除个别年份减少外,其余年不断增加,1980年财政支农仅为149.95亿元,2000年增加到1,231.54亿元,平均递增11.1%,累计投入9,187.03亿元。财政支农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稳定,如“二五”期间为12.5%,三年调整期最高为15%,“五五”期间为13.2%,“六五”期间为9.5%,“七五”期间为8.4%,“八五”期间平均为8.7%,“九五”期间最高一年是1998年为10.7%,而2000年-2003年分别为7.8%、7.7%、7.2%、7.1%,连续下滑,比重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财政投资总量不足,可以用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与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之比(称为投资比较率)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农业投资比较率的值应接近或超过1:28,但我国情况是:1984年-2003年为0.2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除了投资不足以外,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较突出:一是支持对象不合理,有60%的支农资金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对农业产出的直接影响不明显。农业科研投资在农业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就更低了,2001年-2003年分别为0.706%、0.625%、0.708%,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二是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中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太多,1998年末,支农投入中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环节的补贴在500--600亿元之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而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品质改良、卫生安全、重大病害控制等环节投入较少,对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等环节投入就更少了。
  2.金融支农资金倒流
  金融支农明显不足,1998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撤并县及以下机构4万多个,至2009年6月末,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点,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资金高达上千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每年以吸存上存方式从农村拿走的资金估计高达3,000亿元。直接农业生产者贷款难,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有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畏农、惧农现象严重。俗语讲“家有万贯,带毛不算”,形象说明了农业靠天吃饭,农业经营有较大的风险,无人愿意染指的社会问题。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农业生产者较为分散,多属于低收入阶层,商业银行不愿对风险大,周期长,需求分散,管理成本高,收益少的农业贷款予以支持。城乡信贷投入差距巨大,2009年10月底各主要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只有8.3万亿元,农户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0.26%,远低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专司支农的政策性银行,在体制、机制上存在难以满足农业对政策性金融需求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资金薄弱,管理落后,贷款利息高,难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农业发展的资金日益紧张,整个农业产业链都存在投融资不足的情况。
  由于以上原因,城乡差距加大,农业资源流失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流失也在加速,城市占用农村土地的差价高达2万亿元。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远没有改变,如城乡投资差距巨大,而且在加大,1997年--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12年低于城镇,农村与城市投资比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0.3:1下降到2008年的0.16:1,农村投资总投资的份额连年递减,从1996年的23.3%下降到2008年的14%。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存在很大差距,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1,绝对额为11,020元,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32%的消费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至少相差10年以上。
  通过分析,农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应该是农业问题直接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都有这样一种认识,而且成为普遍现象,一分钱买一分的货,花什么钱,买什么货,买住房、买电脑、买汽车、买手机都会这样想,而当为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而买食品时就不这样想了,人们习惯了农产品价格由政府来保障,价格稍一上涨就会大肆抱怨,通货膨涨了,钱太毛啦。另一方面非生活必需品则漫天要价,学费、医疗费,甚至住房都在持续上涨,唯独农产品不能乱涨价。那么这种保障来自哪里呢?政府补贴了吗?恰恰政府又没有这个包办能力。农产品价格没有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农业生产还要面临自然界的风险,风险和价格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金融资源不愿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反而将农业沉淀资金通过金融企业吸存揽储,进行再分配,流出了农业生产领域。   三.农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索
  改变思想,稳定价格,化解风险,解决金融企业惧农、怕农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是改变思想,在战略层面做出调整,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向农业发达国家学习,如荷兰农业净出口值176亿多美元,而美国只有148亿美元。荷兰鲜花等观赏植物占世界第一,马玲薯出口占世界60%以上,鸡蛋、啤酒、番茄、奶酪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农业人口不足世界0.02%,耕地不到世界0.07%。从荷兰看农业,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条件我国都具备,而且要远远优于荷兰。
  二是调整消费者认识,改变扭曲的价格。市场经济中,农产品价格确定应与现实经济状况和货币体系相协调,通过市场信息机制,合理的测算与评价机制,建立起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格,保“两头民生”,既要保证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也要保障生产者利益。在市场经济中违反自然经济规律,维护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下的扭曲价格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为农产品确定合理价格,才能保证保质保量的供应人们希望的健康农产品。这保障的不只是农民的利益,保障的是消费者的生命,保障的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三是化解农业风险,鼓励农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分散的农业自主经营,粗放的农业经营,自然界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在科技较为发达的今天依然存在,丰产或欠收的风险依然存在。鼓励农业生产,保障生产者的积极性,自然界的风险问题就不能回避。要防范自然损失风险和产量过剩伤农的风险,应有合理的社会救助措施,可以通过基金、合作组织、农会、保险等措施,避免天灾无收成,或因农产品丰收而导致价格大幅下降的问题。天灾风险不能让生产者独自承担,丰收丰产应保证稳定价格,避免农业生产者因丰收而降低收入,如采取有组织收购的办法,通过就地深加工,或是畅通销售渠道化解风险。只有解决了风险问题,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才有可能实现多元化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四是引导金融资金主动流入。农业生产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经济规律自然会发生作用,资金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也将起着启动器的作用,资金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三农”发展的“瓶颈”,引导金融资金流向农业将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首要课题之一。
  四.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的深入思考
  政策先行,财政资金做先导,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引导商业金融资金流入,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渠道。
  首先依法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其次提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实收资本200亿元,资本金严重不足,市场运作能力弱,国际上一般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商业银行,如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为39.05%,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银行为20.63%,巴西发展银行为18%,韩国产业银行为16%,国家应当按照业务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以不低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农发行资本金。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国家可制定相关的农村信贷服务政策,明确规定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按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以适当的利率转存农发行用以投入农业和农村。如泰国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将吸收存款的20%用于农业和农村,印度规定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8%必须用于农业,两国都规定如果达不到所要求的比例就必须将差额部分转存到农业政策性银行。
  再次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农业领域,针对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加快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和引入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合作机制,完善与政府合作方式,积极推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探索农业贷款,农产品期货等。如推行农业小企业联保贷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信贷模式,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大型农业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应收账款、股权仓单等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探索开发以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积极推广银行卡、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手段,提供实时、方便、快捷的服务。在为经济贫困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贷款方面,国际上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或格莱美银行,Grameen Bank)的贫困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其成功的核心是接受农户存款,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财政支持,其94%的股权由存户所有,从27美元(借给42个赤贫农妇)微不足道的贷款艰难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分行遍及46,620个村庄)、12,546个员工、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的乡村银行网络。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认为“贷款是一种人权,贷款不止是生意,如同食物一样,贷款是一种人权。”贷款不用抵押品,终结了一个长久的金融隔离时代。其被视为全世界利用小额贷款向贫困宣战的最具象征性与号召力的人物,并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格莱珉的模式不仅在贫困地区得到广泛推行,而且美国等富裕国家也得以成功推广。这个事例充分证明了社会资金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引导金融资源投向,为没有抵押、质押的贫困农民是可行的。
  以上对农业问题的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思考,可以归结为,在市场经济中,准确定位,防范风险,解决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引导资金流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促进农业发展,保证民生。
  (作者通联:136000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山西省长治县韩店镇乡村成人礼仪式为例,深入观察了当地这一仪式的过程以及特征。通过对这一过程中的要素及功能分析,试图探讨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在这该仪式中能够获得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成人仪式 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认同  一.研究背景介绍  1.研究意义和依据  乡土社会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的主体。因此,中国传统基石必然凸显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在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学科。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是,有些在小学数学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后,便成为差生,虽然经过许多努力也不能提高,最后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他们不够爱岗吗?不是。是不够敬业吗?也不是。那么,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干些什么?很忙碌。数学教师又在做些什么?很辛苦
期刊
一.构建有效的政治课堂要从创新导入做起  1.富有情趣的活动导入,创“乐学时刻”,可增强政治课堂的吸引力。  在导入“人生当自强”一课时,上课开始我宣布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一个是送给男同学的,另一个是送给女同学的。然后播放《男儿当自强》、《铿锵玫瑰》这两首歌,听完之后问学生们你们猜一猜,哪个是送给男同学的,哪个是送给女同学的。学生说出来以后,借机发问这两首歌都与什么有关,显然都与自强有关,从而引出
期刊
似乎我们一直都在逃避这个话题,很少有老师敢跳出来,大声高呼:我喜欢作文教学,我的学生作文写得好!  何以写作教学?这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学生作文水平好坏的问题上了。之前看过许多文章,有一线教师的,也有专家学者的,更有作为学位恒定标准的博士硕士论文。看时,觉得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但事后发现给我带来的收获竟是少之又少。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当中大多数强调的是作文技巧,而很少关涉作文的实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
期刊
提到差生,教师头疼,家长烦恼。在广大农村学校中,由于种种原因,差生群体数量剧增,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转变差生?  笔者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研究,在这里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要正确认识“差生”  差生的内涵,不言而喻为“学习成绩差”。其所以为差生,应该是一个综合评价的结果。“差生”这一群体不仅是成绩差,更重要的是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当,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家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做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受到情感教育的重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点燃学生的情感,才会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共鸣而有更大的收获;只有充分运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用心审视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以最佳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疲劳情绪。现将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导中设趣、教中激趣、练中生趣三个环节的一些做法浅谈如下:  一.导中设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上课是一种有目的的求知活动,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在每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我遇到过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一片寂静,无论我如何引导,学生就是一言不发,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有的时候课堂又显得过于杂乱,学生人人抢着答,课堂气氛活跃,有把控不住课堂的感觉,但又不敢过于地去指责学生,生怕学生又变得过于“安静”。太“活”或太“乱”都不是我所需要的,而其中的度好像又不好把握,如何处理“活”与“乱”的关系,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话题。  课堂乱不乱,我认为要看学生的
期刊
人的经验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视野是开阔的,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因此,只要我们跳出班级管理的小天地,眺望周围的大千世界,就能够受到若干意想不到的启迪,产生若干新的富有创意的点子,从而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在原有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这里有三个小片断,谨与大家共享。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利用班干  探索与体现学生的心理需求,说白了就是遵循“你原来这样做对你有利吗?”“老师要求你这样做是为了你自己好
期刊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使命。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 创新型人才 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在阐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