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艾伦·科普兰曾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更重要的了。”放眼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经历仓促的聆听之后就被问及好多问题,而能够作答的学生只是少数,在无人回答时通常都是教师告知学生“标准答案”,将聆听环节草草结束。殊不知,这只是让学生用耳朵接受了声音,却没能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音乐。音乐的声音本是一种客观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聆听与感受,就失去了意义。《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倾听,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及审美能力。
课堂片段一:《红旗颂》红旗主题
师:请大家听这样一段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绪。(播放红旗主题)
(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后,笔者没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为这段音乐编舞蹈,要选择一件道具,你会选什么呢?
生一:我想选择一面国旗。(此时此刻,学生们并不知道所听音乐作品的名称。)
生二:我想选择长绸。
生三:我想选择东北二人转中所用的手绢。(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笔者示意大家安静,并做了一个聆听的手势。)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选择好了道具,下面就请大家想象手里拿着道具跟随音乐舞动起来。
(再次播放红旗主题,同学们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笔者发现有一名男生非常陶醉地坐在位置上随着音乐挥动手臂,笔者及时地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鼓励其他同学尝试放开自己,这时孩子们开始舞动手臂……)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刚才舞动的道具是什么吗?可以做给大家看一下吗?你的动作有何特点呢?
生一:(表演)我选择的是长绸,舞动的时候觉得手臂要尽量伸长,将长绸甩出去。
生二:(选择手绢的)我一开始选的是手绢,但我现在发现不能用手绢来舞动。
师:(追问一)为什么不能选用手绢呢?(教师做舞动手绢的动作,学生观察。)
生三:因为舞动手绢的节奏跟这段音乐的节奏不符合。
师:(追问二)那你觉得这段音乐的节奏有何特点呢?
生四:这段音乐的节奏比较舒展、柔和。
师:(追问三)你们从这样舒展的节奏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呢?
生五:我觉得这段音乐让人感到深情、优美、激动、自豪。
课堂片段二:《图兰朵》选段
在对《茉莉花》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到同学们对《茉莉花》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决定通过赏析《图兰朵》中的选段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风格进行辨析,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师:(播放音乐)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生一:我觉得这段音乐是《茉莉花》。
生二:我觉得有点像《茉莉花》,但应该不是《茉莉花》。
师:(追问一)到底是不是《茉莉花》呢?
生三:我肯定它是《茉莉花》。
生四:我也觉得就是《茉莉花》。
生五:我觉得不太像。
师:(追问二)你觉得是《茉莉花》或不是《茉莉花》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是从音乐的哪个方面来判断的呢?
(聆听《图兰朵》中的选段和《茉莉花》。听完后,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异常激烈,有些小组甚至为了各自的观点产生争执。)
生一:我觉得应该从音乐的乐器、音色和旋律来判断,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因为音乐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听上去更像是西洋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旋律跟《茉莉花》的旋律相比也有变化。
生二:我觉得歌唱的语言我们无法听懂,感觉是用外文演唱的,所以我觉得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
(同学们知道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去辨析音乐了。)
反思与总结
1.造“氛围”促使学生进入倾听状态
倾听,是用心感受音乐,是身体所有部分参与的过程。我们往往会对每次的聆听预设问题,使学生“听之有物”且能够“耳听所想”。这本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但有时我们所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学生若遇上较难的问题,会在倾听中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导致不能专注于感受音乐,头脑中更多想到的是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因此,适当地改变倾听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再进行“听后言说”,经常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
2.用“对比”带领学生掌握倾听方法
音乐是由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各要素组成的,同样的音乐如果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音乐的情感及风格也会随之变化。聆听音乐作品时,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音色、旋律、节奏等进行听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在课堂片段二中,同学们一开始深信《图兰朵》中的选段就是《茉莉花》,当笔者将两首作品分别播放后,他们对当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他们运用已有的音乐经验,借助于音乐要素来阐明自己新的观点。在对比聆听中,学生通过质疑、分析、阐述,获得了更深刻的音乐感受。
3.借“动作”帮助学生体验倾听内容
音乐的体态动作是音乐活动最基本的联动,既能引起主体听觉又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动觉和听觉能够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产生情感体验。体态动作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帮助主体加强对节奏的情感体验。在倾听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律动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与理解音乐。在课堂片段一中,听“红旗主题”后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段音乐的节奏与情绪的特点,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舞蹈道具、设计动作、跟随音乐舞动、口述动作特点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体态动作中充分感受音乐舒展、柔和、深情的节奏与激动、自豪的情绪特点。
4.以“追问”引领学生学会深入倾听
“追问”即追根究底的查问。记得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追问导致怀疑。”笔者认为怀疑可以引领我们深入地思考,最终获得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如:“这首乐曲活泼吗?歌中的孩子们开心吗?”或是在聆听音乐时,教师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者问一些口头禅性质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学生获得音乐感受,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在课堂片段二中,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加以追问,让学生对已有的判断产生怀疑,继而通过让学生阐述理由,让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借助音乐要素深入思考分析,最后获得深刻的音乐感受。
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要帮助学生长出“音乐的耳朵”, 让学生学会聆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音乐教育者必须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行走在音乐教育的路上,或许充满了荆棘与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倾心钻研、倾情演奏“音乐教育”这部交响乐,终将会呈现一曲动人心魄的华彩乐章。
课堂片段一:《红旗颂》红旗主题
师:请大家听这样一段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绪。(播放红旗主题)
(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后,笔者没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为这段音乐编舞蹈,要选择一件道具,你会选什么呢?
生一:我想选择一面国旗。(此时此刻,学生们并不知道所听音乐作品的名称。)
生二:我想选择长绸。
生三:我想选择东北二人转中所用的手绢。(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笔者示意大家安静,并做了一个聆听的手势。)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选择好了道具,下面就请大家想象手里拿着道具跟随音乐舞动起来。
(再次播放红旗主题,同学们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笔者发现有一名男生非常陶醉地坐在位置上随着音乐挥动手臂,笔者及时地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鼓励其他同学尝试放开自己,这时孩子们开始舞动手臂……)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刚才舞动的道具是什么吗?可以做给大家看一下吗?你的动作有何特点呢?
生一:(表演)我选择的是长绸,舞动的时候觉得手臂要尽量伸长,将长绸甩出去。
生二:(选择手绢的)我一开始选的是手绢,但我现在发现不能用手绢来舞动。
师:(追问一)为什么不能选用手绢呢?(教师做舞动手绢的动作,学生观察。)
生三:因为舞动手绢的节奏跟这段音乐的节奏不符合。
师:(追问二)那你觉得这段音乐的节奏有何特点呢?
生四:这段音乐的节奏比较舒展、柔和。
师:(追问三)你们从这样舒展的节奏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呢?
生五:我觉得这段音乐让人感到深情、优美、激动、自豪。
课堂片段二:《图兰朵》选段
在对《茉莉花》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到同学们对《茉莉花》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决定通过赏析《图兰朵》中的选段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风格进行辨析,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师:(播放音乐)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生一:我觉得这段音乐是《茉莉花》。
生二:我觉得有点像《茉莉花》,但应该不是《茉莉花》。
师:(追问一)到底是不是《茉莉花》呢?
生三:我肯定它是《茉莉花》。
生四:我也觉得就是《茉莉花》。
生五:我觉得不太像。
师:(追问二)你觉得是《茉莉花》或不是《茉莉花》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是从音乐的哪个方面来判断的呢?
(聆听《图兰朵》中的选段和《茉莉花》。听完后,笔者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异常激烈,有些小组甚至为了各自的观点产生争执。)
生一:我觉得应该从音乐的乐器、音色和旋律来判断,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因为音乐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听上去更像是西洋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旋律跟《茉莉花》的旋律相比也有变化。
生二:我觉得歌唱的语言我们无法听懂,感觉是用外文演唱的,所以我觉得这首作品不是《茉莉花》。
(同学们知道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去辨析音乐了。)
反思与总结
1.造“氛围”促使学生进入倾听状态
倾听,是用心感受音乐,是身体所有部分参与的过程。我们往往会对每次的聆听预设问题,使学生“听之有物”且能够“耳听所想”。这本是值得肯定的教学方法,但有时我们所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学生若遇上较难的问题,会在倾听中产生过多的心理压力,导致不能专注于感受音乐,头脑中更多想到的是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因此,适当地改变倾听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再进行“听后言说”,经常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
2.用“对比”带领学生掌握倾听方法
音乐是由旋律、节奏、音色、速度等各要素组成的,同样的音乐如果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音乐的情感及风格也会随之变化。聆听音乐作品时,我们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音色、旋律、节奏等进行听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在课堂片段二中,同学们一开始深信《图兰朵》中的选段就是《茉莉花》,当笔者将两首作品分别播放后,他们对当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在小组交流过程中,他们运用已有的音乐经验,借助于音乐要素来阐明自己新的观点。在对比聆听中,学生通过质疑、分析、阐述,获得了更深刻的音乐感受。
3.借“动作”帮助学生体验倾听内容
音乐的体态动作是音乐活动最基本的联动,既能引起主体听觉又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动觉和听觉能够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产生情感体验。体态动作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帮助主体加强对节奏的情感体验。在倾听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律动体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与理解音乐。在课堂片段一中,听“红旗主题”后笔者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段音乐的节奏与情绪的特点,而是通过让学生选择舞蹈道具、设计动作、跟随音乐舞动、口述动作特点这几个环节让学生在体态动作中充分感受音乐舒展、柔和、深情的节奏与激动、自豪的情绪特点。
4.以“追问”引领学生学会深入倾听
“追问”即追根究底的查问。记得一位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追问导致怀疑。”笔者认为怀疑可以引领我们深入地思考,最终获得真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如:“这首乐曲活泼吗?歌中的孩子们开心吗?”或是在聆听音乐时,教师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者问一些口头禅性质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不仅无助于学生获得音乐感受,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在课堂片段二中,笔者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加以追问,让学生对已有的判断产生怀疑,继而通过让学生阐述理由,让学生学会在倾听中借助音乐要素深入思考分析,最后获得深刻的音乐感受。
培养学生的有效倾听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要帮助学生长出“音乐的耳朵”, 让学生学会聆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音乐教育者必须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行走在音乐教育的路上,或许充满了荆棘与挫折,但只要我们能够倾心钻研、倾情演奏“音乐教育”这部交响乐,终将会呈现一曲动人心魄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