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角下写景类文本教学的立场与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统编版教材所编选的写景类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优美的风景,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语用价值。因此,写景类文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描写了哪些风景,更为关键的是洞察写景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小学教材五上《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文本,明确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促成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编者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设置了这样的两道题:首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其次是朗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之美。
  这两道题目中,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关键性词语“体会”,其要领是体验且领会,是生命个体对某一具体事物或者某种境界的感受。《四季之美》是日本著名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学生显然是无法亲身经历文本中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的,也无法借助实验或者情境模拟的方式来体验相应的情景。所以,要求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是具有一定难度和障碍的。
  那应该如何展开教学呢?就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编者所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来看,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究竟是怎样发现美且呈现美的,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作为写景类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对比辨析,洞察表达效果
  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家乡哪里的美景?为什么喜欢?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契合他们的原始储备,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罗列了家乡一系列的景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总结:生活之中处处有风景,但要将这些风景写成生动形象的文字,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发现美,并善于表达美。
  涉及到具体内容的教学,教师更需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不同维度和层次的教学板块,下面以课文第一自然段“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为例。
  首先,精准理解内容。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春天之景究竟美在哪里呢?学生迅速从文本中捕捉到“鱼肚白”“红晕”“紫红紫红”等,从而将春天之美定位于“颜色”上,这是学生自主初读之后所理解的文本内容。但仅限定于文本理解,学生的语文关键性能力的提升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其次,深入品析语言。这三种颜色不是作者一下子呈现出来的,是用什么方法逐一呈现的呢?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发现,作者分别运用了“泛”“染”“飘”这三个核心动词。为了感受这三个动词运用的精妙,教师出示了其他的动词,追问是否可以调换或者替代。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露出”“显出”来替代“泛”字。在深度咀嚼与品味中,学生由衷认识到“泛着”,就好像是小女孩娇嫩的脸上漾着的红晕,是由里到外地呈现,而其他的词语,则难以将这一层意思鲜明地展现出来。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紧扣内容层面的色彩变化和线索层面的三个动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本语言所展现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春天黎明的美丽景色,体会到景色的变化之态。
  三、多维推动,深化语言品味
  有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经验作为基础,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直接圈画出描写萤火虫动作的词语,比如“翩翩起舞”“闪着”“飞行”等。对于一些看似接触过,但又没有真正弄清楚的语言,教师不能囫囵吞枣地让学生学得似是而非,而需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趣,在积极思辨的过程中,理解大意,触摸质感,提升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
  比如学生对于“翩翩起舞”的理解,一直都处于模糊状态之中,他们认为是形容轻盈灵动的飘舞。这样的理解诚然不错,但停留在这一维度,根本就没有真正触及语言的内生性价值。比如在漆黑的夜晚,作者怎么能够看到萤火虫扇动翅膀,又怎么能够看到它翩翩起舞的样子呢?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你会运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萤火虫呢?很快,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罗列了一系列词语,比如“忽闪忽闪”“银光闪闪”“一闪一闪”等。因为这是一篇翻译的文本,教师可以拓展其他译本中的词语,比如“群萤飞舞,银光闪烁”等。
  纵观这一板塊的教学,教师貌似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翩翩起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首先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描述了词语的大意;然后基于情境自主概括,试图与原词进行对接;最后再利用其他译本的词语进行拓展和辨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将“翩翩起舞”这个词语所裹挟的内涵以及所指向的内容,都集中镌刻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感知质疑,用好写作方法
  对于描写秋天的第三自然段,教师采用了下面的环节。
  首先,要求学生以快速阅读的方法,圈画出来描写作者感受的词语:动人、感动、心旷神怡。其次,以己度文,借助文本的语言,尝试与作者进行深入对话,深入捕捉:作者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入细读中认识到:黄昏时,归巢迅疾,让人联想到天黑时才匆匆归家的父母,作者因这份对家的眷恋而“感动”;那在天空中比翼双飞的大雁,能够让人联想到飞翔的团队,也可能是一家人,他们的协作和团结的场景非常“动人”。对于“心旷神怡”的教学,教师可以做如下的引导: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并出示工具书中的解释,相机追问:此时,作者面对的是一幅怎样的风景?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适度概括: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从风声到虫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经历了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从风声到虫鸣的整个过程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此时,学生已经受到文本内容和作者情绪的浸润,有的认为在秋天看到落日,不免会有一些惆怅;有的从夜幕降临下的风声和虫声中,感受到一丝丝悲凉;也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既然秋风如此萧瑟,秋虫的生命又是非常短暂的,应该让人感受到满脸的愁容才对,为什么作者会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不需要直接告知答案,可以依循着学生的思维,顺学而导:如果你觉得这个词语不妥,那你认为可以运用什么词语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了忧愁、凄惨、忧郁等。由此,教师相机小结方法:描写景色,不仅要将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写出来,更需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对于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从其他三个自然段中学习到的方法,感受文本语言,洞察写作方法,并为学生创设积极表达的平台。
  写景类文本的教学需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入手,将教学的重心从理解性角度拓展到表达性维度,让学生在从扶到放的思维历程中,逐步习得表达方法,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游刃有余地运用,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增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培英小学
其他文献
一、阅读文本与学习目标  (一)“1+N”的选择  “1”的确定。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郑振铎的《猫》是教读课文,抓住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N”的确定。我按照郑振铎的《猫》来选择文章。选择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二》(选自《寄小读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版)《向一些灵魂道歉》(选自《成功》2007年第2期),冯骥才的《珍珠鸟》(选自《人民日报》19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方向逐步的明细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理念的驱动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全面的改进与突破。从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到如今的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推动他们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群文阅读模式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单调、乏味、不以学生为主等僵局。而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内涵、方法都需要
期刊
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积极做好教学现状的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眼于学情需求,突出助学取向,从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对“助学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旨在有效实现作文教学“学
期刊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高中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青春”,即对青春的吟唱。同时,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可阐释为“生动展现军民鱼水情”,当下又将“人性美”“人情美”作为小说主题的主流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认知与以上的解读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往往不太能准确把握“人性美、人情美”。基于此,本文力求把《百合花》的主题统筹在本单元教学主题“青春的吟唱”范畴内,用一种贴近
期刊
考场作文的特点是: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题目要求写出规定字数的作文。纵观高考试卷,作文无外乎三类: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审题立意、构思布局、缀文成篇。写作固然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积淀、平时的训练有关,但学会一些技巧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方法技巧不是套路,高考作文无套路可循,最忌讳套作、抄袭。作文要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切
期刊
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深入的思考,思考的角度应该是: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学生能从中理解什么?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即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根本。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只是着眼于语言学习本身,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统编课本高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一诺千金、慷慨悲壮、刚毅果敢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荆轲的形象,我们采用多角度、立体解读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荆轲的“多面体”形象。  一、通过故事情节体会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中心事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体会,《
期刊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及分析,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意义。语文教师只有能够解读出符合课程、符合语文性质及学情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于漪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可以说,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仍旧存在着“泛读”“误读”“过浅过深地读”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解读文本
期刊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以生动细致的语言报道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情形,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直面挑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作品一经刊登,便连获新闻大奖,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抓住这类课文教学,渗透写作方法教学。在此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写作方法。  一、描写叙述,层层铺垫
期刊
小说文本阅读与其他体裁的阅读相比,需要学生付出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除了时间和耐心之外,阅读过程还需要有缜密的计划,学生要熟知阅读中应该面对的学习任务。而所谓的学习任务也并非一个或一类,它是由很多不同的任务组成的任务群,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以及语文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由于任务群的学习具有这样的优势,因此教师可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模式渗透到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