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有利于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同时更好地立足本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一、树立明确的办学理念;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三、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四、加强国际交流;五、创设良好的办学环境;六、打造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国外一流大学;办学经验;我国高校;启示
从某种意义来说,未来国家间竞争的某些关键方面,可能在各自的大学之间展开。中国的社会正经历着转型,中国的大学无疑应当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发展重点正从单纯的数量增加向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转变。国外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在吸纳整合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是几百年来大学沿革变迁的动力。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有利于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培养造就我国新一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同时更好地立足本校,建设社会实用性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树立明确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问题有:大学的本质和特征、大学的目的和功用、大学的职能和使命以及大学的管理原则和依据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酝酿、整合,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归纳为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根据刘生全的分析,大学职能所体现的大学精神,究其实质,主要无非两点:独立与创新。独立和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核,中国大学在这两点上都是比较欠缺的。
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对于大学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个论断,末来大学将重新分类:一类是所谓名牌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之用在于知识贡献。另一类是所谓"大众大学",包括不论专业、学科、年限的各种高中后教育机构和传统的所谓正规大学,主要用在人才支持。我国大学建设要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还要树立国际化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大学理念等,以上办学理念总揽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具有合理的规模、結构、效益,拥有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包括举世公认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乃至世界级大师。哈佛大学校长的理念是拥有最好的教授就不愁没有研究经费,就不愁没有校友捐助,就不愁招不到好学生。因此,一流大学为了实现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多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广延名师。一流大学具有健全而严格的教师培训机制,从各国吸收高级访问学者,来本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课程。请他们合作参与科研项目,同时也派本校教师到别国进行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和提高。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瓶颈"。要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选拔、培养、流动、使用和保护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投入力度,激励并保护骨干人才脱颖而出。队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要确立教授,尤其是优秀教授是大学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中要正本清源,将人力资源投入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将凝聚人心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不竭的动力源泉,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高水平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实行开放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来源多元化。不限于本校毕业生;教师职务的晋升公开化,校内外人员平等竞争;教师岗位面向国内外和校内外公开招聘。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努力培养和汇聚一批帅才、将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优秀群体。
三、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的综合化程度较高,既为学科交叉渗透和新兴学科的培育提供了前提,又根据各自的传统有所侧重,特色和优势显著。与此相应,世界一流大学均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或影响本学科研究方向与趋势的科学研究成果。
我国的高校科研也是评价学校及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学校也有许多,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学校应因地制宜,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具备高科研水平的学校立足科研,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如果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是相对薄弱的情况,更应该注重应用性研究,立足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以建设科研型高校为目标,绝不应该夸大了学校自身的实力与忽略学校自身的长处。
四、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化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部分课程的学分应在国外取得;课程设置既体现民族性,又具备国际性的内容;同国外的大学和学术机构有充分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等等。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前往研究、任教,并招收大批外国优秀学生。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不同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一流水平高校也遵循了这一范式,普通高等院校更应该把国际化作为一条发展之路,与国内及国外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系,利于学术交流,学生交流,从而提高学校实力及知名度。
五、创设良好的办学环境
大学的办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大学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而受到各大学的高度重视。制度环境是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保证。经济环境是大学办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广泛的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能获得巨大的办学投入,有着现代化的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充足的经费投入额和合理的投入机制,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除了经费投入外,制定了大学准入制度,规定办大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遵守些规则等。社会更多的是在规范大学,对大学的服务显然不够。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天认为,从长远来看,社会要充分服务于大学。大学是很脆弱的,文化的包袱、政治的压力、经济的危机等都可以给大学以沉重的打击。社会对大学的失范和失语,意味着大学的发展上没有了规范和责任感。比如,我们倡导学术自由理念,那么,学术自治与大学独立就是其制度化条件。我们提倡办学特色,那么兼容并包与多种形式办学就是其制度性保障。依据法律办学,加快现代教育法制化步伐,都会对大学产生积极影响。
六、打造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富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享有广泛的学术声誉,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发展的办学运行机制。制度环境是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保证。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言,因为哈佛大学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即使现在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一样可以正常运转"。他说,一所优秀大学应该具备这样的制度:能为不同特长的人提供一种广泛的、知识性的领导。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制度环境的改造与建设涉及从管理理念到管理组织机构和具体工作制度的各个方面。一流大学在教师聘任、考核晋升、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以严格的制度作保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我国高水平大学应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克服高校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现有学科组织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樊篱,通过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一种灵活的、开放的、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3]宋官东:《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鞠建平:《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经济师》2005年第9期
[5]刘树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经验和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高琦(1973.7--)通化市招生办职员,中教一级
责任编辑:高莹莹
【关键词】国外一流大学;办学经验;我国高校;启示
从某种意义来说,未来国家间竞争的某些关键方面,可能在各自的大学之间展开。中国的社会正经历着转型,中国的大学无疑应当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发展重点正从单纯的数量增加向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转变。国外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在吸纳整合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是几百年来大学沿革变迁的动力。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有利于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培养造就我国新一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学科带头人;同时更好地立足本校,建设社会实用性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树立明确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问题有:大学的本质和特征、大学的目的和功用、大学的职能和使命以及大学的管理原则和依据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酝酿、整合,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归纳为现代大学的三大理念:高等教育的针对性、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根据刘生全的分析,大学职能所体现的大学精神,究其实质,主要无非两点:独立与创新。独立和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核,中国大学在这两点上都是比较欠缺的。
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对于大学的重要意义。根据这个论断,末来大学将重新分类:一类是所谓名牌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之用在于知识贡献。另一类是所谓"大众大学",包括不论专业、学科、年限的各种高中后教育机构和传统的所谓正规大学,主要用在人才支持。我国大学建设要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还要树立国际化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大学理念等,以上办学理念总揽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具有合理的规模、結构、效益,拥有一批不同学科领域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包括举世公认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乃至世界级大师。哈佛大学校长的理念是拥有最好的教授就不愁没有研究经费,就不愁没有校友捐助,就不愁招不到好学生。因此,一流大学为了实现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多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广延名师。一流大学具有健全而严格的教师培训机制,从各国吸收高级访问学者,来本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课程。请他们合作参与科研项目,同时也派本校教师到别国进行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和提高。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瓶颈"。要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选拔、培养、流动、使用和保护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投入力度,激励并保护骨干人才脱颖而出。队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要确立教授,尤其是优秀教授是大学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人财物等资源投入中要正本清源,将人力资源投入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将凝聚人心作为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不竭的动力源泉,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高水平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实行开放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的来源多元化。不限于本校毕业生;教师职务的晋升公开化,校内外人员平等竞争;教师岗位面向国内外和校内外公开招聘。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努力培养和汇聚一批帅才、将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优秀群体。
三、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
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的综合化程度较高,既为学科交叉渗透和新兴学科的培育提供了前提,又根据各自的传统有所侧重,特色和优势显著。与此相应,世界一流大学均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或影响本学科研究方向与趋势的科学研究成果。
我国的高校科研也是评价学校及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学校也有许多,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学校应因地制宜,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具备高科研水平的学校立足科研,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如果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是相对薄弱的情况,更应该注重应用性研究,立足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以建设科研型高校为目标,绝不应该夸大了学校自身的实力与忽略学校自身的长处。
四、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化主要包括:任课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部分课程的学分应在国外取得;课程设置既体现民族性,又具备国际性的内容;同国外的大学和学术机构有充分的联系和学术交流等等。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能够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前往研究、任教,并招收大批外国优秀学生。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不同时期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一流水平高校也遵循了这一范式,普通高等院校更应该把国际化作为一条发展之路,与国内及国外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系,利于学术交流,学生交流,从而提高学校实力及知名度。
五、创设良好的办学环境
大学的办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大学的人文环境对大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而受到各大学的高度重视。制度环境是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保证。经济环境是大学办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广泛的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能获得巨大的办学投入,有着现代化的办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充足的经费投入额和合理的投入机制,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除了经费投入外,制定了大学准入制度,规定办大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遵守些规则等。社会更多的是在规范大学,对大学的服务显然不够。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天认为,从长远来看,社会要充分服务于大学。大学是很脆弱的,文化的包袱、政治的压力、经济的危机等都可以给大学以沉重的打击。社会对大学的失范和失语,意味着大学的发展上没有了规范和责任感。比如,我们倡导学术自由理念,那么,学术自治与大学独立就是其制度化条件。我们提倡办学特色,那么兼容并包与多种形式办学就是其制度性保障。依据法律办学,加快现代教育法制化步伐,都会对大学产生积极影响。
六、打造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富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享有广泛的学术声誉,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发展的办学运行机制。制度环境是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的保证。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言,因为哈佛大学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即使现在没有校长,哈佛大学也一样可以正常运转"。他说,一所优秀大学应该具备这样的制度:能为不同特长的人提供一种广泛的、知识性的领导。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制度环境的改造与建设涉及从管理理念到管理组织机构和具体工作制度的各个方面。一流大学在教师聘任、考核晋升、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均以严格的制度作保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方法和途径。我国高水平大学应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克服高校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现有学科组织模式、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樊篱,通过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一种灵活的、开放的、有活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3]宋官东:《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4]鞠建平:《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经济师》2005年第9期
[5]刘树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经验和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高琦(1973.7--)通化市招生办职员,中教一级
责任编辑:高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