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高地建设议题应在整个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系统中去做研究和思考。文章提出了“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并对保护区的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文化高地;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51-02
[收稿日期]2018-08-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项目(2017B368)。
[作者简介]石丰恺(1981— ),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南阳 473061)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和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次阐述了文化力量、文化自信、以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均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2016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1]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它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呈现了民族文化区域绚丽多彩的色彩构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奠基到萌芽,从融合到形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各个节点和时期都与河南这片热土紧密相连。河南从新石器时代的音乐文物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事件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现在依然存世的,并且种类齐全且极其丰富传统音乐生态资源,也充分表明主要存在并活跃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原区域传统音乐文化是全国范围内底蕴极其深厚的文化宝库。充分挖掘这一文化宝库,对加快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推进文明河南建设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生态学诞生于美国,由人类文化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并于上世纪80年代逐步成熟。与传统的文化分析方法相比,文化与生态学的整体观,共生的概念,动态平衡的概念,动态开放的概念,层次的概念,对河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优势。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探讨河南构筑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在思维逻辑上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河南传统音乐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创造的文化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环境。其次,河南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与制度相协调,不断发展。为使讨论更为明晰,本文以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为例,以期达到了理论共鸣,为更广阔的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借鉴。
一、环境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2]
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是“传统音乐”,它与孕育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某种文化会与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发生联系。河南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原”,中华先民很早就在此生息繁衍,在此孕育了璀璨夺目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所用“中原”一词,指的就是一种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内聚力的地理空间。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不同,也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有别。河南构筑的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中的内核应是“中原文化”这一大系统的重要组成。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单元,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机制。[3]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保持自己的生态平衡,并达到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当外部冲击或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调节无效,系统不会恢复原状,以致破坏甚至崩溃,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进入不平衡状态。[3]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适应传统音乐的传统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整个文化和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其中,民俗文化生态系统受影响最大。民俗文化的变迁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许多民间艺术和技艺正在迅速衰落。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单方面在传统音乐本身上下功夫:如提高艺术水平;更新作品、剧目;提高演员文化水平等,也依然离我们所要达到的“文化高地”的目标甚远。
二、系统失衡与改变的成因
[JP2]河南民俗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民俗文化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传播者和系统物质和能源的提供者。生产者是民间艺术家;艺术消费者是普通大众;传播者是各种文化传播媒体;而公民生活是系统物质和能源的提供者。公民生活状况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JP]
第一,在公民生活中,现代生活方式消解了传统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总是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它与民间生活方式相协调。它与民间信仰,民间节日和民间美学共存。它还与民间艺术,民间文学和其他民间艺术相互作用,并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取向。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休闲娱乐手段,互联网占用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民间节日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又被赋予了更多休闲和度假的功能,传统音乐与民间节日的密切关系逐渐解体。赶集、庙会、赛社等传统聚会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音乐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第二,技术开发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科技主导的形象和声音制作模式使人们逐渐远离真实的艺术表演场景。图像资源的大规模复制,特别是猖獗的盗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低水平的重复和模仿以及纯粹的利润追求,老龄化的观众和听众也无能为力。
第三,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传统音乐的美学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和当地民俗。其内容通常反映了最简单的传统道德要求,指向性非常明显。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娱乐产品的需求不断变化。在信息时代,人们渴望不断推陈出新的新事物所带来的快乐,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对于仍然处于一种特定严肃状态的传统音乐及其文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传统音乐通过民俗代代相传的时代已经远去。
第四,群体和承载空间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经济社会中,传统音乐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进行。很多地方的传统是农民利用农闲开展传统音乐活动来挣些闲钱以贴补家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走街串巷以挣钱为目的的传统音乐活动逐渐失去了市场,更多是以交流为目的的自发性、零散性表演现象。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现在的农民在文化需求上的表现也逐渐向城市市民靠拢。农村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五,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和其他传统技艺传承一样,传统音乐技艺的传承往往也在家族内部,或乡邻师徒模式下,利用口耳相传的方法进行传承。这种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过程较长,在经济效益上也不突出。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于职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想法,大多不愿意继续学习或以此作为职业。这些因素导致人才接续不上,民间艺人呈逐渐减少趋势,并且年龄越来越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音乐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常态,因为文化生态平衡状态原本就是动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使系统不断自我释放,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根据新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因此没有必要也无法实现对原有系统稳定的维持。面对变化中的文化环境,适合农耕文明的传统音乐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接受的现实。现在的问题是,外来文化极为突出和激烈,原来缓慢更新的系统迅速陷入不平衡状态。此种情形下,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恢复整个系统的平衡,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文化因素的生存条件,使之得以传承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三、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
鉴于上述现状,有必要研究相应的改进措施。文化生态学衍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指利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互相依存的非物质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以及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对于如何构筑“传统音乐文化高地”上,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搭好平台集聚力量,群策群力共论发展。我们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主体,文化管理部门为支柱,曲艺民间团体、个体民间艺人为支撑,规划出学术实验性的南阳传统音乐生态保护区。以汇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在文化部及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机构业已成立。文化部在全国建设的九大民间研究基地之一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已挂牌运行;河南省文化厅设立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已全面展开工作;在校级层面,我们设立了“影响与接受”——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论坛;戏剧戏曲学科也被立为重点学科。
第二,高度重视传统音乐的现实价值,深入开展研究。
2015—2018年,“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等三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立并结项;还完成“豫西南民间传统音乐研究”等9项省部级课题;在《戏曲艺术》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曲艺研究论文15篇;出版曲艺理论专著3部。这些研究成果涉及中原传统音乐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第三,构建传统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势,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行“传统音乐进课堂”教学体制探索,开发“南阳传统音乐”、“三弦伴奏”等4门地方特色选修课程。理论课程由音乐学院的教授专家讲授,每学期固定的艺术实践周中,聘请名家、名流及老艺人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高度评价。
第四,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与模式。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进得来”,也能“走出去”。在课外,我们指定演出实践指导教师,固定演出实践场所,所有演出面向社会开放。为提取研究数据,我们采取预约订票,免费观看的模式。到2018年,我们共举办曲艺专场演出10余次,场场爆满。在通过分析订票观众数据中,我们的观众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同时,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录音工作室,对每场演出进行录制。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对演出音像进行高端制作,在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推荐的同时还推送到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结 语
综上,河南构筑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作,以文化生态学视野方法来进行思考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想法;建立“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目前也还处在实验性阶段,不可避免还面临着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漫漫其修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高地建设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继续采取多角度、立体性的措施,理清思路,以求成效显著。
[参 考 文 献]
[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117005-28841845.html.
[2] 戢斗勇.文化生態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唐建军.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策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07—11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文化高地;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51-02
[收稿日期]2018-08-05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项目(2017B368)。
[作者简介]石丰恺(1981— ),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南阳 473061)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和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多次阐述了文化力量、文化自信、以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均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2016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1]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它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呈现了民族文化区域绚丽多彩的色彩构成。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奠基到萌芽,从融合到形成,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各个节点和时期都与河南这片热土紧密相连。河南从新石器时代的音乐文物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事件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现在依然存世的,并且种类齐全且极其丰富传统音乐生态资源,也充分表明主要存在并活跃在河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原区域传统音乐文化是全国范围内底蕴极其深厚的文化宝库。充分挖掘这一文化宝库,对加快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推进文明河南建设都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化生态学诞生于美国,由人类文化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并于上世纪80年代逐步成熟。与传统的文化分析方法相比,文化与生态学的整体观,共生的概念,动态平衡的概念,动态开放的概念,层次的概念,对河南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优势。在文化生态学视域下探讨河南构筑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在思维逻辑上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河南传统音乐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创造的文化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环境。其次,河南传统音乐文化如何与制度相协调,不断发展。为使讨论更为明晰,本文以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为例,以期达到了理论共鸣,为更广阔的河南文化高地建设提供一点思考和借鉴。
一、环境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量。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环境、先前的社会观念、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新观念,以及社会、社区的特殊发展趋势等等,都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场合和情境。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2]
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是“传统音乐”,它与孕育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某种文化会与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发生联系。河南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原”,中华先民很早就在此生息繁衍,在此孕育了璀璨夺目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所用“中原”一词,指的就是一种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内聚力的地理空间。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不同,也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有别。河南构筑的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中的内核应是“中原文化”这一大系统的重要组成。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单元,由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机制。[3]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保持自己的生态平衡,并达到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当外部冲击或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调节无效,系统不会恢复原状,以致破坏甚至崩溃,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进入不平衡状态。[3]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认为适应传统音乐的传统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整个文化和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其中,民俗文化生态系统受影响最大。民俗文化的变迁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许多民间艺术和技艺正在迅速衰落。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单方面在传统音乐本身上下功夫:如提高艺术水平;更新作品、剧目;提高演员文化水平等,也依然离我们所要达到的“文化高地”的目标甚远。
二、系统失衡与改变的成因
[JP2]河南民俗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了中原传统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民俗文化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传播者和系统物质和能源的提供者。生产者是民间艺术家;艺术消费者是普通大众;传播者是各种文化传播媒体;而公民生活是系统物质和能源的提供者。公民生活状况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俗文化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JP]
第一,在公民生活中,现代生活方式消解了传统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总是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它与民间生活方式相协调。它与民间信仰,民间节日和民间美学共存。它还与民间艺术,民间文学和其他民间艺术相互作用,并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取向。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休闲娱乐手段,互联网占用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民间节日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又被赋予了更多休闲和度假的功能,传统音乐与民间节日的密切关系逐渐解体。赶集、庙会、赛社等传统聚会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音乐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 第二,技术开发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科技主导的形象和声音制作模式使人们逐渐远离真实的艺术表演场景。图像资源的大规模复制,特别是猖獗的盗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低水平的重复和模仿以及纯粹的利润追求,老龄化的观众和听众也无能为力。
第三,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传统音乐的美学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和当地民俗。其内容通常反映了最简单的传统道德要求,指向性非常明显。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娱乐产品的需求不断变化。在信息时代,人们渴望不断推陈出新的新事物所带来的快乐,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对于仍然处于一种特定严肃状态的传统音乐及其文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抵制。传统音乐通过民俗代代相传的时代已经远去。
第四,群体和承载空间发生了变化。在农业经济社会中,传统音乐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进行。很多地方的传统是农民利用农闲开展传统音乐活动来挣些闲钱以贴补家用。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走街串巷以挣钱为目的的传统音乐活动逐渐失去了市场,更多是以交流为目的的自发性、零散性表演现象。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现在的农民在文化需求上的表现也逐渐向城市市民靠拢。农村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五,民间艺人逐渐减少,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和其他传统技艺传承一样,传统音乐技艺的传承往往也在家族内部,或乡邻师徒模式下,利用口耳相传的方法进行传承。这种传统培养人才的模式过程较长,在经济效益上也不突出。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对于职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想法,大多不愿意继续学习或以此作为职业。这些因素导致人才接续不上,民间艺人呈逐渐减少趋势,并且年龄越来越大。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音乐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是常态,因为文化生态平衡状态原本就是动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使系统不断自我释放,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根据新的情况建立新的平衡,因此没有必要也无法实现对原有系统稳定的维持。面对变化中的文化环境,适合农耕文明的传统音乐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接受的现实。现在的问题是,外来文化极为突出和激烈,原来缓慢更新的系统迅速陷入不平衡状态。此种情形下,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恢复整个系统的平衡,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文化因素的生存条件,使之得以传承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三、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
鉴于上述现状,有必要研究相应的改进措施。文化生态学衍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指利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互相依存的非物质文化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以及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对于如何构筑“传统音乐文化高地”上,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搭好平台集聚力量,群策群力共论发展。我们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主体,文化管理部门为支柱,曲艺民间团体、个体民间艺人为支撑,规划出学术实验性的南阳传统音乐生态保护区。以汇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在文化部及河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机构业已成立。文化部在全国建设的九大民间研究基地之一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已挂牌运行;河南省文化厅设立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已全面展开工作;在校级层面,我们设立了“影响与接受”——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论坛;戏剧戏曲学科也被立为重点学科。
第二,高度重视传统音乐的现实价值,深入开展研究。
2015—2018年,“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研究”等三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立并结项;还完成“豫西南民间传统音乐研究”等9项省部级课题;在《戏曲艺术》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曲艺研究论文15篇;出版曲艺理论专著3部。这些研究成果涉及中原传统音乐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第三,构建传统音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势,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行“传统音乐进课堂”教学体制探索,开发“南阳传统音乐”、“三弦伴奏”等4门地方特色选修课程。理论课程由音乐学院的教授专家讲授,每学期固定的艺术实践周中,聘请名家、名流及老艺人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高度评价。
第四,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传统音乐的传播途径与模式。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进得来”,也能“走出去”。在课外,我们指定演出实践指导教师,固定演出实践场所,所有演出面向社会开放。为提取研究数据,我们采取预约订票,免费观看的模式。到2018年,我们共举办曲艺专场演出10余次,场场爆满。在通过分析订票观众数据中,我们的观众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同时,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录音工作室,对每场演出进行录制。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对演出音像进行高端制作,在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推荐的同时还推送到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结 语
综上,河南构筑全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地”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作,以文化生态学视野方法来进行思考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想法;建立“南阳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目前也还处在实验性阶段,不可避免还面临着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漫漫其修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文化高地建设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继续采取多角度、立体性的措施,理清思路,以求成效显著。
[参 考 文 献]
[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117005-28841845.html.
[2] 戢斗勇.文化生態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唐建军.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策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07—113.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