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而上审美的重要性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理论的探究一直是艺术工作者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卡西莫多的艺术形象作为引子,通过对藝术与审美的源起的探究,重点分析古希腊与尼采的审美理论,揭示审美理论的形而上的特质,并进一步阐述形而上的审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卡西莫多;艺术;审美;日神;酒神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24-02
  [收稿日期]2018-05-14
  [作者简介]张士洁(1995—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新乡 453000)
  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既聋又结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敲钟人本是一个孤儿,被高级僧侣作为奴仆收养在圣母院里。后来被驱使去绑架一个吉卜赛舞女,也就是女主。可是在劫掠女主途中,敲钟人受到毒打,奄奄一息,极度干渴时,恰恰是他绑架的对象,这位舞女出面给了他一口水喝。也正是这一口水,使敲钟人认识到什么是美。而后敲钟人屡次搭救舞女,甚至最后舞女被作为巫女被处死,他依然追随,死在一起。在敲钟人眼里,舞女无疑是美的。也正是出于对美的不懈追求,敲钟人作为处于社会底层,外貌又丑陋不堪的小人物,一步步地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智大勇大爱之事,甚至达到慈悲的境界。雨果把最美的灵魂置于最丑的躯壳,创造出了一个艺术意象上的极致。雨果创作这个形象的前提,无疑是掌握了相当的审美标准及审美理论的。但是,雨果看到的美,与其笔下敲钟人自己看到的美,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他们面对“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又会给出怎样不同的答案呢?
  一、艺术审美与艺术创造的自然性
  不论东西方,人类对艺术与审美很早就开始了创作与探索。
  以艺术作品的产生来说,音乐与美术开启了对自然的模仿。音乐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我们无法对其原始的状态进行考证,但在文艺理论界,目前占主导的有劳动产生说。劳动创造了人,从而创造了音乐产生的生理条件。恩格斯对此做过这样的论述:“首先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再例如《淮南子·道应训》的记载:“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由此可见,劳动与音乐创作密不可分。原始音乐是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就是原始音乐的最初萌芽。而对于美术来说,现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和欧洲的洞穴壁画,以及一些小型雕刻。其内容来源于人类当时的生活与生产,但其创作行为的本身则摆脱了生存与繁衍的必要,体现了艺术非功利性的性质。
  不过关于音乐等艺术的起源还有一大假说值得一提,那就是模仿说。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艺术大都是模仿的产物。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或种类的艺术。他们认为人类是具有“模仿本能”的,并进一步把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都断论为“模仿”。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猜测,如“师蜘蛛而结网”(《抱朴子》)、“作律,有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且不论劳动说与模仿说哪一个更为合理,这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艺术作品虽然是先于艺术理论产生的。对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祖先们来说,无论是充满野性的号子,还是古拙洗练的石刻,都是非常自然地出现,并天生地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人类的行为动机,归根结底,都发源于本能。例如,圣母院里的敲钟人看见那吉卜赛舞女,会结结巴巴地使劲叫道“美!美……”一样,是发自内心而不自知的。相信原始人也会憧憬野兽的强壮,飞鸟的翱翔。不过这种审美,是原始的而不成系统的。野性的号子与古拙的石刻,也同样不会蕴含特别深刻的理念。但是艺术行为的两个方面:审美与创造,都已经自然地、不自觉地,而又浑然一体地出现了。
  二、形而上审美理论的意义
  当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或个体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要面对如何审美的问题,这是涉及艺术本质的问题之一;也是艺术理念脱胎于艺术品,开始呈现其形而上学性的时候;同时也是学者们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身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进行思索的时候。
  提出灵魂和肉体、感性和理性二分对立的思想的,柏拉图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他认为美的理念、美本身作为一种灵魂的对象,它在现实世界中不仅是不存在的,而且一旦联系上感性的形式,就会使它失去无限性和永恒性,而变成有限的、不完美的。这就使得他对感性世界,对感觉活动一般都采取排斥的态度。其理由就是知识和真理都不是感官的对象,因为感官是没有共同的(或者说在理论层面统一的)对象的,它不能认识事物的共同性,所以 “只有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只有思维才能领略事物的存在”。柏拉图对艺术的取舍只是以它能否表现理念、真理、有利于塑造正义的个人而定。他所反对的只是那些挑动情欲、使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的那一部分艺术。所以他根据“所见真理之多少”,亦即灵魂中所具有的“关于绝对理念和本质知识”的程度,把艺术家分为若干等。属于第一等的是“爱智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他们“所见真理最多”,而“诗人或其他模仿艺术家”则排在了后面。
  柏拉图认为,包括艺术之美在内,这些理念性的东西是一种超验的、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在审美的认识论上,他认为对于美就不能凭借感官而只有通过灵魂才能观照,也就是要认识美的理念,只能凭借灵感,就是那些“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于他们拥有肉体之前,从上界所曾观照过的美的理念的一种回忆,若是“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代神说话”,所以他认为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技艺而是一种灵感”,因此他对于对自然进行模仿的艺术创作不是特别看重,他认为模仿只是影子的影子,它所表现的真理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但是他在审美教育中特别看重音乐,因为在他看来,音乐与哲学最为接近,最能互相沟通,“哲学就是一门最崇高最优秀的音乐”。而真正的人的生活也不应该只囿于物质上和肉体上的满足,而应该具有一种超越于感性物质之上的形而上学的精神追求。   这种为灵魂加上适当的约束,不希望沉溺于声色犬马的理性,造就了希腊人眼中的日神形象。如尼采《悲剧的诞生》所讲:“在日神的形象中这条线也是不可缺少的:那种适度的约束,那种对疯狂刺激的解脱,造型之神的那种充满智慧的宁静。他的目光,追根溯源,一定是‘明媚阳光’;即使在生气和闷闷不乐的时候,也有着美丽外观的庄严。”
  但是尼采本人对柏拉图是持有强烈批判意见的,他说柏拉图是一个“高级的骗子”。他认为这种日神式的思想是不重视个人,甚至企图消灭个人的。不过尼采有这样的思想,也是和当时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有关。生活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尼采,看到了人类的智慧与至高神权的搏杀。长期服从于神权的人类,凭借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牛顿的物理学、卡尔本茨的蒸汽机,将宝座上的神拉了下来。工业革命彻底将神话变成了故事,把上帝归还给了宗教。不同于强调整体性的日神式的柏拉图,尼采是偏向于酒神式的,是个人主义的拥护者,他甚至把艺术作为生命意志的体现,认为通过“酒神精神”和艺术形而上学,达到生命的极度张扬,可以拯救我们的人生。
  不论是柏拉图还是尼采,还是后来的秉承着各种主义的艺术家评论家们,他们的审美——日神式的发梦,酒神式的沉醉,或者二者兼有的矛盾者——就不再是原始而不成系统的了;他们的创造,也不再是仅仅出于本能。因为此时的艺术理论与创造行为,已经不再是浑然一体的了。社会大分工后的艺术实践,也不再是牢牢依附于生活生产的了。雨果用文字表述自己书中角色的美的时候,就不可能是像敲钟人称赞舞女时那样直接而又不自知的了。此时,帷幕拉开,观众入席。艺术的造物与受众出现了明显区分。审美活动,不再依托于传统的生产劳动,开始为了创作而创作。而艺术作品也不必具有实用性,艺术品可以纯粹地为了审美而存在。
  而与酒神式的审美不同的是,日神式的审美,是仍然强调艺术的普世价值的。虽然艺术品可以纯粹地为了审美而存在,但是日神式的审美并不希望如此,它希冀着艺术品应更具有指向性,如前文所说的柏拉图式的审美,认为艺术品理应蕴含着宝贵的理性思维,或者启迪智慧,或者引人向上,等等。这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审美行为,它人为地对审美对象进行了过滤,对人的自然性有否定倾向,对艺术的表象进行了筛选。经过筛选后,剩下的是庄重、肃穆,剥离了一定感情的艺术品,如静穆的希腊雕塑。但是笔者认为,若我们在进行审美时,不能暂时放下对艺术品的普世价值的探究,很可能会忽视艺术欣赏的独立性,忽视美的本身。人性中有理性之美,也同样有感性之美。
  与之相对,酒神式的审美,跟具有追本溯源的特质,某些程度上讲,它和弗洛伊德艺术是性的升华的理论契合。它更体现形而上的审美活动,否认艺术的创作需要顾及普世价值,而去肯定生命本身、追求美的本性。甚至可以套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金句,在这里,艺术活动就是为了艺术而存在,它可以张扬恣肆,把世俗规则踩在脚下,让艺术纯粹地服务于人本身。这也是尼采对生命的肯定。
  回到开头,雨果把高尚的灵魂安放于一具丑陋的躯壳,也是对生命的肯定。敲钟人接触不到深刻的审美理论,但他的不懈追求,恰恰正是审美的完美体现,即便死去,也已经是悲剧的英雄。生既为美,不必苛求。人终将死去,在这结局确定的悲剧中,人可以与痛苦相伴,从生的悲剧之中,发掘审美的價值,便是生命意义的终极体现。
  [参 考 文 献]
  [1]尼 采.悲剧的诞生[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2.
  [2] 冯学勤.从审美形而上学到美学谱系学[M].江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元骧.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有书名曰《江南音乐史》,记述江南音乐事。笔者偶闻此书名,感其新颖遂读之。读之过后有所悟,故写此篇以叙之。  [关键词]江南音乐史;解题;区域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8-02  [收稿日期]2018-04-29  [作者简介]张津巾(1995— ),女,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华 3
期刊
[摘要]舞蹈身体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身体这个媒介来“说话”的过程,怎样说话的,说了什么话,都是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舞蹈身体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符号学由于研究的时间早,历时久,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与严谨的逻辑框架,在实践中,它可以为其他一些科学门类服务,其中就包括舞蹈门类,在舞蹈身体语言从肢体动作到内在意蕴的探索过程中,它提供了方法论。我以舞剧《孔子》选段《颂贤舞》为研究材料,从具有代表
期刊
[摘要]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实践体会,探讨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应有的责任与自觉,并从传播与传承、传承与研究、接受与融入三方面,总结实践中的思考认识与经验体会。  [关键词]音乐“非遗”;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13-03  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对高校来说责无旁贷,我国是非物质文
期刊
老家泥土香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影响,同时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对音乐具有高涨的热情与兴趣,渴望通过音乐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本文以四川地区普通高校为例,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作探讨。  [关键词]四川地区;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学习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是将赋格与卡农两种体裁相结合,以套曲形式呈现的新型结构原则。本文以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位曲4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隔离法”与“整体法”对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具体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赋格的艺术》;卡农变奏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13-03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将如何传承和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东北汉族民歌是流传在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东北汉族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东北民歌;汉族民歌;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
期刊
十八歲的选择
期刊
最近有机会去北京,在京郊姜万通的居所盘桓了几日,和他有了几次长谈,谈及他近年来的创作、他的写作计划、美学追求和演出中曾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从中让人感觉到,和以前一样,他还保持着对中国古代文化、音乐传统的浓厚兴趣,他的美学取向依然是向着这一方面展开的。记得近三十年前,他还是个刚从作曲系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就曾为一个古筝专业的研究生写了一部毕业音乐会的作品。这是一部使用筝、埙、中国鼓等乐器演奏的室内乐。
期刊
共醉歌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