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众多高校爆出伤害同门的恶性事件,这给大家带来悲伤的同时,也把这些天之骄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软肋,那些心理存在缺陷的学生已成为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被引爆。文章试从体育的角度论述如何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干预。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4--03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同一体育社团中的同学有着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认识、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放飞身心,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4 小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学校体育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注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效应,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4--03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同一体育社团中的同学有着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认识、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放飞身心,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4 小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学校体育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关注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效应,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