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存款利率的关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季节性、投向渠道、选取样品、样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较,以及居民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等等情况,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品;收益率调查;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5-02
一、背景
银行的理财产品名目繁多、种类各异,尤其是在面对互联网的进入、余额宝的诞生等问题时更是让理财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入手。现如今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且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股票、基金等风险较小的优势也吸引着众多居民的购买。而不断膨胀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多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性的不安,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思考。社会人们对理财产品讨论的重点是银行理财业的发、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与风险以及监管等问题。而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基本情况。
调查方式是对银行发放了200份问卷,同80位热心市民访问。并且通过在银行实习进行深入考察,时间段:2013年 至2014年6月。
二、调查数据汇总
(一)三个月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约在4-5%的为多,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5-6%的为多,同期银行利率基本在2-3%之间。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2-3%。
(二)银行各季度销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销售量大的家数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各银行在第二季度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销售量也大。
(三)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期限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各银行销售的三个月期的理财产品比较多。
(四)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最多的是同业拆借和信托方面。
(五)样板银行同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较以期限三个月或90-100天为例
对于特定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较可以看出6月和12月都是收益率的高峰,而且国有银行比商业银行普遍要低一些。
(六) 居民个人理财意愿(对个人调查统计)
1、看重因素 预期收益率47 风险状况68
投资标的19 是否保本27 手续费17
2、倾向各类银行 国有银行37 股份制商业银行22
城市商业银行14 外资银行5
3、理财产品收益率可接受的范围 1%-3% 7 3%-5% 43
5%以上 28
4、选择期限 3个月之内50 3个月到半年21
半年到一年6 一年以上3
5、投资理财产品倾向 保本固定收益型35 保本浮动收益型22
非保本浮动型23
人们在各个理财产品上的偏好,依次为防风险、预期收益率3-5%或以上、国有银行、期限3个月保本型。
三、银行理财产品调查结果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比同期储蓄存款利率高出2-3%。
通过表一的信息可见:多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 2-3个百分点,在特殊时期可高出约4个百分点(以3个月期或是90-100天为例)
1.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
吸收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的储蓄存款3个月期的利率约为2.8%,而同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在4-6%之间,甚至6%以上。这样居民必然选择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银行利用销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收了更多的资金。另外,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尤其是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目前的的储蓄利率已经难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因此银行使用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引客户的资金,这变相提高了“存款”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盘升意味着存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一旦出现泡沫,和股票、证券、基金等等金融行业一样,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如果泡沫破裂,威胁到的是整个银行业。
2.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潜在偿还风险。
理财产品收益率高出储蓄利率2-3个百分点,在贷放出去时利率会更高,这给用款的企业增加负担。一旦拖期偿还或是不能偿还, 银行便不能按时兑现到期的理财产品,给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带来风险。非保本理财产品,遵循高风险高收益原则,银行在投资上会相对放开一些,看似高收益,但实际上对购买者潜在的风险更大。另外银行利用资金池平衡的做法,进行期限和收益率的搓配,如果流出的资金未回来,而应流进的资金未流入,也会严重威胁到银行的经营。
(二) 银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销售量分析。
从表三的数据分析,三个月期(或是90-100天)的理财产品是各大银行里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一个月期的受欢迎度其次,半年期、一年期则最少。分析原因,一方面,从收益率上看,半年期、一年期甚至一年期以上的产品收益率相对于 三个月甚至一个月期产品收益率的差别不大。而且产品的时间越长,经济形势、政策等环境因素变化难以估计,为避免风险,快捷低风险的短期理财产品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起始资金比较低。大部分银行3月期、1月期的门槛普遍是5万元或10万元不等,中长期理财产品的门槛则很高,大部分都是20万元以上,有些达到了上 百万元。这也是长期理财产品得不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各季度理财产品收益率特点分析。
1.季度末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偏高。
从表二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第二季度偏高 、同时第二季度的销售量也最大。表五展示出抽样调查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数据看出,每季度末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较高,销售量也较大。 这与银行的考核制度有关,银行绩效的考核一般是以季度为期限,如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每个季度末的财务报表的公布,显示着银行的业绩,银行采取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法,吸引更多顾客的资金,表明自己的竞争优势和贡献。因此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偏高。例如他们在3月末发售了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可以6月末发放的理财产品的资金去偿还。然而银行怎样能拿出足够的资金去支付较高的收益率,便是可能出现的风险。 2.样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较。
在调查中选取了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进行了抽样调查(见表5),对他们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了比较。国有银行的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4-6%之间,低于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5-7%。而地方银行北京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浮动幅度较大,有时在3-4%之间,有时在6-7%之间。分析原因,国有银行具有传统优势,安全性高,吸收存款容易些,资金较充裕。国有银行的资金投向多为国有企业,和一些普通企业,贷款利率不能太高,因此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会太高。然而股份商业银行资金相比短缺,资金投放大多为效益好的企业,贷款利率可以偏高。至于地方银行,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区内经济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由于地区不同也有季节的变化,因此银行的利率的变化也大。例如北京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有的企业效益好,有的企业需要扶持,因此贷款利率不同,为了更好地搭配资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浮动较大。
(四)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多投向信托和同业拆借。
通过表四看出,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吸收的资金多投放到信托、同业拆借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都具有较大的风险。
1.投向信托投资。
以销售理财产品吸收来的资金委托信托公司投放,意在获取较高的回报,但是近年来,信托资金大多投在了房地产、黄金等项目,本以为能得到较高的收益。但是房地产周期长、房价高,出现房源空置,拖欠大量贷款。黄金受市场影响波动大,价格忽高忽低,给银行带来风险。信托资金有的发放给新创业公司贷款,可是这些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稳定,增加银行资金偿还的风险。
2.用于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本属于银行之间平账的手段。同业拆借的利率是放开的,可以随银行自己制定。于是同业拆借利率在需要时可以迅速攀升。这也是银行本以为将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用于银行拆借的理由。但是2013年6月, 发生的‘钱荒’事件,进而导致了短期内同业拆借市场价格上涨,银行之间仅仅3%的隔夜回购率就在短时间内突破到了10%以上,7天的回购率也飙升到了28%。这让我们看到了理财资金投向同业拆借存在的巨大风险。同业拆借让银行融为一体,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部分银行将会受到影响。
选择投资实体经济的银行业有87家,支援中小企业、新创业公司,为他们提供贷款。投向保险机构选择的银行只有61家,其他选项的银行只有27家,说明银行在投资上选项比较集中。
(五) 居民对银行理财收益率和风险的看法。
根据表六调查数据分析,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上, 起购价格较低的理财产品被多数人们接受,况且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没有比长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太多,进而稳定了短期理财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首要位置。大部分理财人关注的是风险,其次是收益率。相对于股票、基金来说,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比较低 尤其是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加稳定。在选择银行上,选择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占74%,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数量并不多,人们对于外资银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很少选择外资银行。人们可接受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的人多,人们更多的选择了三个月期产品。随机调查的80个人中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较多,购买理财产品的群体多为中等收入以下群体。
五、银行收益率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宜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类似于存款利率,利用收益率的攀升在竞争中吸收更多的存款潜在着风险。利率在市场中虽然可以自定,但利率是资金价格,尤其是其他资金价格的核心,利率的攀升不仅会带了危险的价格泡沫,而且在大资产时代会直接影响股价、债价、汇价、以及房价、物价等,进而影响到经济。
另外银行考核制度建议改为不定期的考核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银行员工更好的表现自己,为银行争取最大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忽高忽低并趋于稳定。
(二)银行投向多元化,资金搓配利率变动是关键。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的投向比较集中在信托和同业拆借两方面, 一旦发生风险,会造成很大的金融安全问题。建议银行对资金的投向多样渠道,创造更多的篮子来盛鸡蛋,银行理财收益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资金池的合理的运行,需要保证“收支平衡”。资金搓配不仅仅依据期限搭配,重要的是看利率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应‘存长贷短’,反之利率下降应‘存短贷长’,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利率脱离的现象如何才能很好很安全的协调理财产品期限之间的关系,并对理财产品收益率、贷款利率等方面做到严格的规范值得研究。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不能仅靠较高的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应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开发不同的理财产品,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和品牌,提供不同的客户群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显示出竞争的实力。银行理财经营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部分情况下只针对高储蓄群体服务。我们调查当中发现,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高收入者,也没有大量存款,而过高的理财产品起购门槛,阻挡住了中低收入者进入投资理财规划。因此,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理财经理的直接服务,这样做不仅仅可以增加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同时也对稳定理财产品收益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银行、互联网金融之间不能以收益率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也是理财产品收益率过高的原因。银行之间为了在自己营业的这片地区拥有最多数量的客户和存款,他们使用了很多的手段,理财产品收益率过高正是恶性竞争的一个产物。银行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看得长远,开发合理的理财产品,全面开展私人定制的理财项目,通过长时间的运营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金融业经营手段的科学化发展,他不能改变金融业的经营实质,而是出现了一个现代化的资金运作平台。银行要做的就是加紧完善自身网上银行的系统,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利用银行经营的优势,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仅在某个产品上或是提高收益率上去争夺资金。
参考文献:
[1]闫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研究》现代交际 2009.10期。
[2]张雪静 王海涛 《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 2012.09期。
[3]董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财经界学术版 2013.16期。
[3]金玉环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商业 2009年。
[4]张丽《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5] 贾墨月 《面对利率的风波所引起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 2013.10期
注:本文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金融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项北京市教委民促支持的调研项目。
关键词:银行理财品;收益率调查;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25-02
一、背景
银行的理财产品名目繁多、种类各异,尤其是在面对互联网的进入、余额宝的诞生等问题时更是让理财的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入手。现如今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且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股票、基金等风险较小的优势也吸引着众多居民的购买。而不断膨胀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人们感受到越来越多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风险性的不安,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思考。社会人们对理财产品讨论的重点是银行理财业的发、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势与风险以及监管等问题。而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基本情况。
调查方式是对银行发放了200份问卷,同80位热心市民访问。并且通过在银行实习进行深入考察,时间段:2013年 至2014年6月。
二、调查数据汇总
(一)三个月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约在4-5%的为多,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5-6%的为多,同期银行利率基本在2-3%之间。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2-3%。
(二)银行各季度销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销售量大的家数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各银行在第二季度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销售量也大。
(三)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期限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各银行销售的三个月期的理财产品比较多。
(四)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比较
以上统计说明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投向最多的是同业拆借和信托方面。
(五)样板银行同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较以期限三个月或90-100天为例
对于特定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比较可以看出6月和12月都是收益率的高峰,而且国有银行比商业银行普遍要低一些。
(六) 居民个人理财意愿(对个人调查统计)
1、看重因素 预期收益率47 风险状况68
投资标的19 是否保本27 手续费17
2、倾向各类银行 国有银行37 股份制商业银行22
城市商业银行14 外资银行5
3、理财产品收益率可接受的范围 1%-3% 7 3%-5% 43
5%以上 28
4、选择期限 3个月之内50 3个月到半年21
半年到一年6 一年以上3
5、投资理财产品倾向 保本固定收益型35 保本浮动收益型22
非保本浮动型23
人们在各个理财产品上的偏好,依次为防风险、预期收益率3-5%或以上、国有银行、期限3个月保本型。
三、银行理财产品调查结果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比同期储蓄存款利率高出2-3%。
通过表一的信息可见:多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 2-3个百分点,在特殊时期可高出约4个百分点(以3个月期或是90-100天为例)
1.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
吸收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的储蓄存款3个月期的利率约为2.8%,而同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在4-6%之间,甚至6%以上。这样居民必然选择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银行利用销售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收了更多的资金。另外,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尤其是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目前的的储蓄利率已经难以吸收更多的存款,因此银行使用较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引客户的资金,这变相提高了“存款”利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盘升意味着存款利率的不断提高,一旦出现泡沫,和股票、证券、基金等等金融行业一样,就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 如果泡沫破裂,威胁到的是整个银行业。
2.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潜在偿还风险。
理财产品收益率高出储蓄利率2-3个百分点,在贷放出去时利率会更高,这给用款的企业增加负担。一旦拖期偿还或是不能偿还, 银行便不能按时兑现到期的理财产品,给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带来风险。非保本理财产品,遵循高风险高收益原则,银行在投资上会相对放开一些,看似高收益,但实际上对购买者潜在的风险更大。另外银行利用资金池平衡的做法,进行期限和收益率的搓配,如果流出的资金未回来,而应流进的资金未流入,也会严重威胁到银行的经营。
(二) 银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销售量分析。
从表三的数据分析,三个月期(或是90-100天)的理财产品是各大银行里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一个月期的受欢迎度其次,半年期、一年期则最少。分析原因,一方面,从收益率上看,半年期、一年期甚至一年期以上的产品收益率相对于 三个月甚至一个月期产品收益率的差别不大。而且产品的时间越长,经济形势、政策等环境因素变化难以估计,为避免风险,快捷低风险的短期理财产品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起始资金比较低。大部分银行3月期、1月期的门槛普遍是5万元或10万元不等,中长期理财产品的门槛则很高,大部分都是20万元以上,有些达到了上 百万元。这也是长期理财产品得不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各季度理财产品收益率特点分析。
1.季度末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偏高。
从表二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第二季度偏高 、同时第二季度的销售量也最大。表五展示出抽样调查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数据看出,每季度末销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较高,销售量也较大。 这与银行的考核制度有关,银行绩效的考核一般是以季度为期限,如3月末、6月末、9月末、12月末,每个季度末的财务报表的公布,显示着银行的业绩,银行采取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法,吸引更多顾客的资金,表明自己的竞争优势和贡献。因此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偏高。例如他们在3月末发售了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可以6月末发放的理财产品的资金去偿还。然而银行怎样能拿出足够的资金去支付较高的收益率,便是可能出现的风险。 2.样板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较。
在调查中选取了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进行了抽样调查(见表5),对他们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行了比较。国有银行的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4-6%之间,低于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5-7%。而地方银行北京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浮动幅度较大,有时在3-4%之间,有时在6-7%之间。分析原因,国有银行具有传统优势,安全性高,吸收存款容易些,资金较充裕。国有银行的资金投向多为国有企业,和一些普通企业,贷款利率不能太高,因此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会太高。然而股份商业银行资金相比短缺,资金投放大多为效益好的企业,贷款利率可以偏高。至于地方银行,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区内经济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由于地区不同也有季节的变化,因此银行的利率的变化也大。例如北京银行的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有的企业效益好,有的企业需要扶持,因此贷款利率不同,为了更好地搭配资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浮动较大。
(四)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多投向信托和同业拆借。
通过表四看出,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吸收的资金多投放到信托、同业拆借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都具有较大的风险。
1.投向信托投资。
以销售理财产品吸收来的资金委托信托公司投放,意在获取较高的回报,但是近年来,信托资金大多投在了房地产、黄金等项目,本以为能得到较高的收益。但是房地产周期长、房价高,出现房源空置,拖欠大量贷款。黄金受市场影响波动大,价格忽高忽低,给银行带来风险。信托资金有的发放给新创业公司贷款,可是这些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稳定,增加银行资金偿还的风险。
2.用于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本属于银行之间平账的手段。同业拆借的利率是放开的,可以随银行自己制定。于是同业拆借利率在需要时可以迅速攀升。这也是银行本以为将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用于银行拆借的理由。但是2013年6月, 发生的‘钱荒’事件,进而导致了短期内同业拆借市场价格上涨,银行之间仅仅3%的隔夜回购率就在短时间内突破到了10%以上,7天的回购率也飙升到了28%。这让我们看到了理财资金投向同业拆借存在的巨大风险。同业拆借让银行融为一体,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大部分银行将会受到影响。
选择投资实体经济的银行业有87家,支援中小企业、新创业公司,为他们提供贷款。投向保险机构选择的银行只有61家,其他选项的银行只有27家,说明银行在投资上选项比较集中。
(五) 居民对银行理财收益率和风险的看法。
根据表六调查数据分析,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上, 起购价格较低的理财产品被多数人们接受,况且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没有比长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低太多,进而稳定了短期理财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首要位置。大部分理财人关注的是风险,其次是收益率。相对于股票、基金来说,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比较低 尤其是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更加稳定。在选择银行上,选择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占74%,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数量并不多,人们对于外资银行的了解不是很充分,很少选择外资银行。人们可接受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的人多,人们更多的选择了三个月期产品。随机调查的80个人中收入在3000元-5000元的较多,购买理财产品的群体多为中等收入以下群体。
五、银行收益率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宜过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类似于存款利率,利用收益率的攀升在竞争中吸收更多的存款潜在着风险。利率在市场中虽然可以自定,但利率是资金价格,尤其是其他资金价格的核心,利率的攀升不仅会带了危险的价格泡沫,而且在大资产时代会直接影响股价、债价、汇价、以及房价、物价等,进而影响到经济。
另外银行考核制度建议改为不定期的考核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银行员工更好的表现自己,为银行争取最大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忽高忽低并趋于稳定。
(二)银行投向多元化,资金搓配利率变动是关键。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的投向比较集中在信托和同业拆借两方面, 一旦发生风险,会造成很大的金融安全问题。建议银行对资金的投向多样渠道,创造更多的篮子来盛鸡蛋,银行理财收益率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资金池的合理的运行,需要保证“收支平衡”。资金搓配不仅仅依据期限搭配,重要的是看利率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说,利率上升,应‘存长贷短’,反之利率下降应‘存短贷长’,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利率脱离的现象如何才能很好很安全的协调理财产品期限之间的关系,并对理财产品收益率、贷款利率等方面做到严格的规范值得研究。
(三)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不能仅靠较高的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应针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开发不同的理财产品,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和品牌,提供不同的客户群的需要。这才是真正显示出竞争的实力。银行理财经营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部分情况下只针对高储蓄群体服务。我们调查当中发现,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高收入者,也没有大量存款,而过高的理财产品起购门槛,阻挡住了中低收入者进入投资理财规划。因此,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理财经理的直接服务,这样做不仅仅可以增加理财产品的销售量,同时也对稳定理财产品收益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银行、互联网金融之间不能以收益率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也是理财产品收益率过高的原因。银行之间为了在自己营业的这片地区拥有最多数量的客户和存款,他们使用了很多的手段,理财产品收益率过高正是恶性竞争的一个产物。银行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看得长远,开发合理的理财产品,全面开展私人定制的理财项目,通过长时间的运营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金融业经营手段的科学化发展,他不能改变金融业的经营实质,而是出现了一个现代化的资金运作平台。银行要做的就是加紧完善自身网上银行的系统,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利用银行经营的优势,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仅在某个产品上或是提高收益率上去争夺资金。
参考文献:
[1]闫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研究》现代交际 2009.10期。
[2]张雪静 王海涛 《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 2012.09期。
[3]董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财经界学术版 2013.16期。
[3]金玉环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商业 2009年。
[4]张丽《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论文。
[5] 贾墨月 《面对利率的风波所引起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 2013.10期
注:本文是《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金融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项北京市教委民促支持的调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