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致力于探讨中加合作办学高职《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研究,双语课程研究范围太广,但庞大的研究样本不可能一一点到,而且也无法深入,于是只能摘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粗略研究,希望能管中窥豹,让读者能够对于双语课程研究有所了解,本文主要论述了该双语课程研究的市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研究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等。
关键词:中加合作;机械制造;双语课程
1、本课题市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重庆市范围内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各放异彩,对我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随之而来的相关研究也方兴未艾,层出不穷。其中有关中国加拿大合作办学的研究在我市范围内也不在少数,但多数都在本科宏观教学管理层次研究,而且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合作办学又有其特别之处,据我所知重庆范围内的高职院校有关合作办学的研究为数不多,尤其是中加合作办学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那么涉及到具体的机械制造方向的研究在重庆高职领域几乎没有,所以有关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我校从2016年秋季招收了一个班的中加机械专业3年制学生。那么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弥补了重庆在相关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实实在在的实践及推广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视角:本课题以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开发为切入点,融入机械专业教学的特点,即理实一体化,再加之双语教学理论,力争打造出符合我校特色和學生学习规律的课程体系,本课题高屋建瓴,细处入手以课程体系中的机械制造基础入门课程为例进行可行性研究,力图探索出一门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以便开发出为专业及其专业群服务课程体系。
3、本课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结合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育特色并融合双语教学理论,采用调查,走访,问卷,分析,实验等方法来综合研究,思路如下:
课程设计进行了三个转换: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
(1)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对中加合作机械类涉外人才需求、人才定位、技术岗位群进行论证,提取了涉外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如下方面所需的涉外机械方面的知识: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这些急需的涉外机械知识确定为机械制造基础入门双语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企业对涉外机械专业学生所需的涉外机械专业知识需求,机械制造基础入门双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机械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涉外用语方面必备的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获得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
组织机械专业相关专家、具有涉外机械实践经历的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研讨,疏理,归类整合出职业行动领域。
(4)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
针对涉外机械设计学习领域方案,以理实一体化的顺序确立培养学生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方案。
(5)完成学习情景设计
4、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解决中加合作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项目中亟待完善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
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安排教学,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机械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机械双语教学资源。为相关专业群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不可少的机械专业英语知识和机械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着力践行理实一体化、考试过程化、实践职业化。为深入创新“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三证融通”的实现夯实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基础。
本研究的内容是开发中加合作双语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完善该课程的相关教学规范。如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等。
5、本成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制定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标准解决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规范等问题。
(2)解决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教学与机械制造职场工作相关联的问题。
(3)解决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规范性问题。
6、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特色与创新
(1)本研究有机地融通了理实一体化和双语教学,有利于科学地培养高端技能型、可持续发展的涉外机械人才。
(2)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体系完全按照涉外机械职场环境和工作过程的顺序编写。
(3)整个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的教学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职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改变以往一贯的宏观研究方式,从微观入手,以中加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出发,捋清思路,择取机械专业入门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为突破口,力争探索出可操作,可复制的高职机械专业双语课程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便为整个专业群服务。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当今热点之一的中加合作办学高职双语课程教育教学践行一条切实可行可推广的应用道路并能复制到相关专业群乃至推广到其它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外向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可供选择的教育产品。
7、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我院作为首批国家级高职示范建设院校,学院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结果。我院的《数控职场英语》和《模具职场英语》课程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
(2)我校的基础文化课程模具和机械职场英语改革 (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级课题验收。
(3)我校的国家示范高职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国家级课题已于201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
(4)我校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已通过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验收合格。
8、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中,英语作为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成果在教育部国家示范高职专栏进行了公示并顺利通过了相关专家的验收。其中《汽车职场英语》借鉴中澳项目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从2003起,汽车英语就在车辆工程学院教学班进行改革试验,至今已进行了13届,成果非常成熟。模具、数控英语也从2008年也进行了改革,至今已在9届学生中进行了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经验。这些年培养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扎实,英语过硬,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机械专业每年的就业率99.8%。
课题组构成情况
1.课题组成员职称合理,有副教授2人;
2.年龄优化组合, 课题组成员40岁左右;
3.课题组成员来源经验丰富,有学校专职教师,有行业兼职教师;
4.课题组成员专业分布科学,有英语专业,有机械专业,有专长于课程设计,有专长于教学,教改,还有专长于教材编写;
5.课题组成员学历构成合理,有研究生2人,学士1人;
6.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共3人,既能保证有人做事,又能保证高度集中,保障课题的高效率,高质量。
7.課题组有相对固定的语言实验室,专业实训实验室,外文资料室,机械专业资料室。
8.课题组专职教师除了适量的教学课时,没有行政职务,能长期专注于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把关。
9.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工科类学校,机械类专业是拳头专业,因此该课题得到领导的重视,学校大力支持此类课题的研究,经费能得到保障。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会极大改善机械类涉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的机械类学生动手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创新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等将得到明显的提升,毕业生将更受企业欢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强劲,从而形成良性的人才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短期内将这一模式覆盖全院尽量多的专业群并力争向其他高职院校推广,共同为重庆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奉献绵薄之力。
本文是《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7-ZJXH-19040。
作者简介:杨成(1973-),男,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中加合作;机械制造;双语课程
1、本课题市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重庆市范围内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各放异彩,对我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广大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随之而来的相关研究也方兴未艾,层出不穷。其中有关中国加拿大合作办学的研究在我市范围内也不在少数,但多数都在本科宏观教学管理层次研究,而且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合作办学又有其特别之处,据我所知重庆范围内的高职院校有关合作办学的研究为数不多,尤其是中加合作办学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那么涉及到具体的机械制造方向的研究在重庆高职领域几乎没有,所以有关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我校从2016年秋季招收了一个班的中加机械专业3年制学生。那么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弥补了重庆在相关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实实在在的实践及推广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视角:本课题以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开发为切入点,融入机械专业教学的特点,即理实一体化,再加之双语教学理论,力争打造出符合我校特色和學生学习规律的课程体系,本课题高屋建瓴,细处入手以课程体系中的机械制造基础入门课程为例进行可行性研究,力图探索出一门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以便开发出为专业及其专业群服务课程体系。
3、本课题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结合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育特色并融合双语教学理论,采用调查,走访,问卷,分析,实验等方法来综合研究,思路如下:
课程设计进行了三个转换: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
(1)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对中加合作机械类涉外人才需求、人才定位、技术岗位群进行论证,提取了涉外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如下方面所需的涉外机械方面的知识:工作岗位、职责、任务、流程、对象、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这些急需的涉外机械知识确定为机械制造基础入门双语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
(2)确定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企业对涉外机械专业学生所需的涉外机械专业知识需求,机械制造基础入门双语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机械专业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涉外用语方面必备的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获得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
组织机械专业相关专家、具有涉外机械实践经历的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研讨,疏理,归类整合出职业行动领域。
(4)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
针对涉外机械设计学习领域方案,以理实一体化的顺序确立培养学生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方案。
(5)完成学习情景设计
4、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解决中加合作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项目中亟待完善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
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及岗位(群)需求安排教学,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满足机械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机械双语教学资源。为相关专业群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不可少的机械专业英语知识和机械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着力践行理实一体化、考试过程化、实践职业化。为深入创新“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三证融通”的实现夯实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基础。
本研究的内容是开发中加合作双语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和完善该课程的相关教学规范。如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等。
5、本成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制定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标准解决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规范等问题。
(2)解决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教学与机械制造职场工作相关联的问题。
(3)解决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规范性问题。
6、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特色与创新
(1)本研究有机地融通了理实一体化和双语教学,有利于科学地培养高端技能型、可持续发展的涉外机械人才。
(2)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体系完全按照涉外机械职场环境和工作过程的顺序编写。
(3)整个中加《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的教学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职场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改变以往一贯的宏观研究方式,从微观入手,以中加合作办学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出发,捋清思路,择取机械专业入门课程《机械制造基础》双语课程为突破口,力争探索出可操作,可复制的高职机械专业双语课程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便为整个专业群服务。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当今热点之一的中加合作办学高职双语课程教育教学践行一条切实可行可推广的应用道路并能复制到相关专业群乃至推广到其它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外向型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可供选择的教育产品。
7、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我院作为首批国家级高职示范建设院校,学院经过3年的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结果。我院的《数控职场英语》和《模具职场英语》课程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
(2)我校的基础文化课程模具和机械职场英语改革 (国家示范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级课题验收。
(3)我校的国家示范高职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国家级课题已于201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
(4)我校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已通过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验收合格。
8、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中,英语作为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成果在教育部国家示范高职专栏进行了公示并顺利通过了相关专家的验收。其中《汽车职场英语》借鉴中澳项目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从2003起,汽车英语就在车辆工程学院教学班进行改革试验,至今已进行了13届,成果非常成熟。模具、数控英语也从2008年也进行了改革,至今已在9届学生中进行了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经验。这些年培养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扎实,英语过硬,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机械专业每年的就业率99.8%。
课题组构成情况
1.课题组成员职称合理,有副教授2人;
2.年龄优化组合, 课题组成员40岁左右;
3.课题组成员来源经验丰富,有学校专职教师,有行业兼职教师;
4.课题组成员专业分布科学,有英语专业,有机械专业,有专长于课程设计,有专长于教学,教改,还有专长于教材编写;
5.课题组成员学历构成合理,有研究生2人,学士1人;
6.课题组人员组成合理,共3人,既能保证有人做事,又能保证高度集中,保障课题的高效率,高质量。
7.課题组有相对固定的语言实验室,专业实训实验室,外文资料室,机械专业资料室。
8.课题组专职教师除了适量的教学课时,没有行政职务,能长期专注于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的顺利推进和质量把关。
9.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工科类学校,机械类专业是拳头专业,因此该课题得到领导的重视,学校大力支持此类课题的研究,经费能得到保障。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会极大改善机械类涉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的机械类学生动手能力,项目运作能力,创新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等将得到明显的提升,毕业生将更受企业欢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加强劲,从而形成良性的人才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短期内将这一模式覆盖全院尽量多的专业群并力争向其他高职院校推广,共同为重庆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奉献绵薄之力。
本文是《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7-ZJXH-19040。
作者简介:杨成(1973-),男,四川成都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