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对实施新课程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数学“互动”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互动”教学可以理解为在数学课堂上师生紧密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我们尝试构建以问题为起点,探究为手段,交流展示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模式,总结出数学“互动”教学的基本步骤为:问题探究——小组交流——成果展示——促进发展.
1. 问题探究——“互动”的基础
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如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理后,提出问题: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是正方形AA1D1D、A1B1C1D1的中心证明:直线PQ∥平面AA1B1B.
2. 小组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与交流.小组一般由程度各异的4到6位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分组,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结构.在课堂上,小组汇报探究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数学语言汇报本组学习情况;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班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解答.
3. 成果展示——“互动”的提升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问题中心,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是线面平行问题的探究结果的展示:
师:哪个小组首先得到结果呢?
生1(第二组):连结AD1、AC、CD1,可得PQ∥CD1,又A1B∥CD1,所以,有PQ∥平面AB1.
师:很好!完全正确.
生2(第一组):太麻烦了.
师:有更好的吗?
生2:取AA1、AB的中点分别为E、F,然后连结PE、QF、EF,再证明四边形EFQP是平行四边形,可得PQ∥EF,最后得到线面平行.
师:很有创意嘛.
生3(第三组):我有更简单的证法.
师:是吗?说说看.
生3:连结A1D、BD、A1B,可得PQ∥A1B,从而有PQ∥平面AB1.
师:大家认为这种解法好不好?
生众:太好了!还有另外更好的做法呢.
师:不错!看来这道题有很多种做法,同学们可以把证明过程都写出来,然后分析每种做法用到哪些知识,哪种做法最简单.
4. 促进发展——“互动”的目标
这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问题与探究、交流与展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促使他们在心理、思想、学习、个性品质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数学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三)数学“互动”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互动”教学评价学生行为时,要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关于数学“互动”教学的思考
1. 层次性: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2. 自主性: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要求.很多教师认为“我们的学生太懒了,不肯动手”.于是,课堂上教师就把例题读了,分析了,解决了,而且是一题多解了,教师淋漓尽致发挥后,离下课不远了.“究竟是学生太懒还是老师太勤呢?”“老师勤讲、勤做就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吗?”
3. 潜在性:使学生勤学苦练、搏击题海,也能造就一批“高分”生,但学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有些学生考完数学试后,就发誓以后再也不碰数学了,也许数学人才就此被扼杀了.数学“互动”教学重视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灵活应用,在短时间内学生成绩不一定会很快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是潜在的,只要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探究热情,解决数学问题后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鼓励,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这种体验会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此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愉快的,因此学生的进步是巨大而持续的.充分理解数学“互动”教学效果的潜在性,对坚持开展数学“互动”教学、探索数学“互动”教学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罗峰
一、对数学“互动”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互动”教学可以理解为在数学课堂上师生紧密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我们尝试构建以问题为起点,探究为手段,交流展示为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模式,总结出数学“互动”教学的基本步骤为:问题探究——小组交流——成果展示——促进发展.
1. 问题探究——“互动”的基础
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如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理后,提出问题: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Q分别是正方形AA1D1D、A1B1C1D1的中心证明:直线PQ∥平面AA1B1B.
2. 小组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与交流.小组一般由程度各异的4到6位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分组,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结构.在课堂上,小组汇报探究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数学语言汇报本组学习情况;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班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情况.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解答.
3. 成果展示——“互动”的提升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问题中心,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是线面平行问题的探究结果的展示:
师:哪个小组首先得到结果呢?
生1(第二组):连结AD1、AC、CD1,可得PQ∥CD1,又A1B∥CD1,所以,有PQ∥平面AB1.
师:很好!完全正确.
生2(第一组):太麻烦了.
师:有更好的吗?
生2:取AA1、AB的中点分别为E、F,然后连结PE、QF、EF,再证明四边形EFQP是平行四边形,可得PQ∥EF,最后得到线面平行.
师:很有创意嘛.
生3(第三组):我有更简单的证法.
师:是吗?说说看.
生3:连结A1D、BD、A1B,可得PQ∥A1B,从而有PQ∥平面AB1.
师:大家认为这种解法好不好?
生众:太好了!还有另外更好的做法呢.
师:不错!看来这道题有很多种做法,同学们可以把证明过程都写出来,然后分析每种做法用到哪些知识,哪种做法最简单.
4. 促进发展——“互动”的目标
这是我们教育科研的最终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问题与探究、交流与展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促使他们在心理、思想、学习、个性品质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数学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三)数学“互动”教学要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互动”教学评价学生行为时,要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关于数学“互动”教学的思考
1. 层次性:指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
2. 自主性: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自由空间,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要求.很多教师认为“我们的学生太懒了,不肯动手”.于是,课堂上教师就把例题读了,分析了,解决了,而且是一题多解了,教师淋漓尽致发挥后,离下课不远了.“究竟是学生太懒还是老师太勤呢?”“老师勤讲、勤做就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吗?”
3. 潜在性:使学生勤学苦练、搏击题海,也能造就一批“高分”生,但学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有些学生考完数学试后,就发誓以后再也不碰数学了,也许数学人才就此被扼杀了.数学“互动”教学重视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和灵活应用,在短时间内学生成绩不一定会很快提高,这种教学效果是潜在的,只要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有探究热情,解决数学问题后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鼓励,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而这种体验会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此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愉快的,因此学生的进步是巨大而持续的.充分理解数学“互动”教学效果的潜在性,对坚持开展数学“互动”教学、探索数学“互动”教学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