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或宗旨的教育”。 历史学科也应该旨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向灌输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难以了解现实,发现自我。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通过课内外读物引导激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事迹,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著名教育家尼尔 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都像个‘句号’,那样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其间,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如星辰般的问句,并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与探索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依靠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主动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就是以发散、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的冲突就能避免,很多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多转换角度看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燕国材 著.
[2]《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单向灌输基础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课堂活动的被动参与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难以了解现实,发现自我。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远大的理想。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通过课内外读物引导激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经常向学生介绍名人事迹,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著名教育家尼尔 波斯特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都像个‘句号’,那样只能说是教学的失败。‘教学’就是让学生的天空永远都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其间,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如星辰般的问句,并激发他们渴望的眼神与探索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依靠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的结合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因为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可极大调动眼、耳、口、手的动作。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作用下,使学生很快达到情绪的兴奋,主动探求知识,主动解决悬念,主动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或途径,主动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金钥匙。 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民族。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耕、水利、医学和冶炼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和创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创新;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创新个性品质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极好材料。同样,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没有创新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和中华民族一样,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材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生不息的历史处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处处都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主要就是以发散、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解决。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工业革命还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学习汉武帝领导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汉武帝能取得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你从刘邦的败和汉武帝的胜中领悟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从而产生创新思维成果,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特点是对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持怀疑和相反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很多的冲突就能避免,很多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多转换角度看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学习,充分运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论》燕国材 著.
[2]《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