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出版非遗类图书,需要令人敬佩的公益情怀和勇于挑战的激情。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令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与谦和宽博的姿态,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在图书的设计工作中,更需要我们投入热情。
热词:非遗类图书 书籍设计
历时近三年之久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终于在2016年陆续出版了。作为该丛书的整体设计者,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几分忐忑,几分欣慰,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项目策划人徐建辉副社长和责任编辑王延娜老师,及负责摄影工作的崔景华老师等,一起走过一千多个日夜。当我们带着第一批图书,一一拜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时候,每每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许的时候,受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肯定和表扬的时候,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新士先生看到图书后,不仅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他的家具藏品和制作的各种硬木艺术品,还对我们从事的非遗出版活动表示了积极的热情,并主动要求参加我们的传承人采访活动,这也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之一。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米振雄先生,更是以德艺双馨的品格热情地陪我们参观了景泰蓝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主动表达了愿意进一步提供更多支持和配合。其实,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令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与谦和宽博的姿态,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也印证了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意义。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策划出版非遗类图书,十有八九是不会盈利的,但出版社有着令人敬佩的公益情怀和勇于挑战的激情。他们有着教育系统和广大青年阅读群体,以及严谨的学术优势,想把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到青年人群中去,这是他们的独特眼光。他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并赢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于是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展起来了。作为书籍设计师,能够获得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任务,主要源于出版社对我们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信任,以及从事非遗类图书的设计经验。2009年,我曾用两年的时间,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整体设计了一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大气、厚重、华美的书籍设计作品,荣获“世界青年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出版物”,皆因投入了非一般图书可比的设计热情。
结缘非遗项目图书
这套丛书在非遗类图书中赢得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经验。而我再度承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项目,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如:入选出版项目的传承人均为北京地区;作为出版社来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采访与整理者均是经验不足的新手;传承人各种不同情况等复杂问题,为这项工作增添了各种变数和难度但作为出版社来说,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高品质要求。徐建辉副社长对每一个传承项目都亲自整理资料,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带领我们克服种种变数和困难,才使这个项目得以稳健推进。他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规划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出版思路。以往市场上所出版的非遗类图书大多为高大上的形象,装帧设计非常华丽,价格不菲,加大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也有一些轻描淡写的普通读物,但缺乏趣味故事和设计之美,很难成为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出版物。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能够将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和传承人丰富而曲折的传承故事,更广泛地弘扬于世,因此确定了要接地气和进入普通百姓家的出版方向。这一决策,在图书出版后很短的时间内,即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每一位传承人将书接在手中,便赞不绝口,称赞我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他们认为以往出版的那些书过于贵重,都没法送人,这下好了,这样的书,拿在手里轻松方便,也适合送人,自然就达到了传播的效果。该丛书,还有另一个独特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传承人的口述,作为文字写作的根本,保留每位传承人各自不同口述风格的语言,这样可以大大增添了阅读趣味,让读者更能真实地品读传承人的技艺心声。
出版思路确定了,要实现它就主要看设计的力量了。出版社没有任何设限,才使我能够自动自发地投入极大的设计热情,这股热情体现在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超出了设计范围内的工作。书籍设计师投入热情的多少,决定了书籍品质的高低,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从出版策划到责任编辑,从图片拍摄到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同样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相互配合。
书籍设计情感路
该丛书对图片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为了体现其文化与艺术品质,我提出了补拍照片的要求,并制作了《图片质量要求范例》,对图片拍摄的具体要求详尽地列出图文说明,反馈给出版社。崔景华老师带领摄影团队,又去各个传承人那里补拍照片,改善了之前图片的太过随意性。此外,为了使图书更具丰富和独特风格,我加入了一些手绘设计,主要是传承人形象图和故事场景图,提升了图书的艺术品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当传承人看到图书时,对此都表达了喜爱之情,这也成为该丛书的一大亮点。在设计《曹氏风筝技艺》时,为了最佳地展示风筝作品的艺术魅力,让“风筝”在书中“飞”起来,如何与文字搭配更灵动、更有趣?经过对每张风筝作品照片进行分析,我采用了居中、偏角、对比、倾斜以及附加各种方向感的虚线等手法。在设计《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时,对硬木家具制作过程图片的安排上,借鉴了实木家具榫卯结构的式样把两张图片连接起来,这样就把图片很有趣地调动起来了,避免了方块图片的呆板。在设计《京派内画鼻烟壶》时,我把很多“鼻烟壶”作品集中起来,并根据题材分几个组,设计成“博古架”图形,这样的展示形式算是一种即兴的发挥吧。当我们带着图书拜访传承人刘守本时,还把我的女儿李正带了去,我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喜爱也感染了她。在参观刘守本的工作室时,我们都对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内画鼻烟壶惊叹不已,不过我们的图书也给了刘守本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该丛书的设计过程中,王延娜与我几乎每天都沟通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以外,还要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数。比如书稿的审校问题,不仅责任编辑看,采访者看,北京非遗中心看,传承人也看,作为设计师的我也每稿必看,边看边推敲。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超出了工作范围,但我们已经很默契于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图书更加完美,少留遗憾。书籍设计环节中从封面到内文版式,大家对封面的用纸与工艺都进行了多次的论证。为了使图书更具阅读品味,我和王老师还一同为每一本书写了一首“传承项目诗”。类似情况有很多,我们大胆尝试了很多创新设计。设计是书籍出版的重要一环,是要靠它来展现书籍的文化内涵,但绝对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因此,怎样把设计隐藏起来也是一种设计,是一种高境界的设计,因为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传达图文信息,而不是传达设计本身。尤其是封面设计,我把传承人口述这一概念,通过手绘效果把人物动态作为主体元素,并将传承人作品局部设计在封面的书口处,以及主次分明的书名和介绍文字,组成了一副传承人讲述技艺故事的画面。该丛书虽然进行了很多的设计环节,但最终的效果简单而明快,很好地统一在整体风格之内。
作为书籍设计师,因与出版社结缘,才有了与非物质文化的缘分,更有了与非遗传承人的友情。《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这群热爱非遗文化和出版的人们就像一泉清水,在我们之间流动了起来。
热词:非遗类图书 书籍设计
历时近三年之久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终于在2016年陆续出版了。作为该丛书的整体设计者,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几分忐忑,几分欣慰,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项目策划人徐建辉副社长和责任编辑王延娜老师,及负责摄影工作的崔景华老师等,一起走过一千多个日夜。当我们带着第一批图书,一一拜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时候,每每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许的时候,受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肯定和表扬的时候,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新士先生看到图书后,不仅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他的家具藏品和制作的各种硬木艺术品,还对我们从事的非遗出版活动表示了积极的热情,并主动要求参加我们的传承人采访活动,这也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之一。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米振雄先生,更是以德艺双馨的品格热情地陪我们参观了景泰蓝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主动表达了愿意进一步提供更多支持和配合。其实,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令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与谦和宽博的姿态,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也印证了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意义。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策划出版非遗类图书,十有八九是不会盈利的,但出版社有着令人敬佩的公益情怀和勇于挑战的激情。他们有着教育系统和广大青年阅读群体,以及严谨的学术优势,想把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到青年人群中去,这是他们的独特眼光。他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并赢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于是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展起来了。作为书籍设计师,能够获得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任务,主要源于出版社对我们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信任,以及从事非遗类图书的设计经验。2009年,我曾用两年的时间,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整体设计了一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大气、厚重、华美的书籍设计作品,荣获“世界青年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出版物”,皆因投入了非一般图书可比的设计热情。
结缘非遗项目图书
这套丛书在非遗类图书中赢得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经验。而我再度承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项目,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如:入选出版项目的传承人均为北京地区;作为出版社来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采访与整理者均是经验不足的新手;传承人各种不同情况等复杂问题,为这项工作增添了各种变数和难度但作为出版社来说,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高品质要求。徐建辉副社长对每一个传承项目都亲自整理资料,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带领我们克服种种变数和困难,才使这个项目得以稳健推进。他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规划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出版思路。以往市场上所出版的非遗类图书大多为高大上的形象,装帧设计非常华丽,价格不菲,加大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也有一些轻描淡写的普通读物,但缺乏趣味故事和设计之美,很难成为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出版物。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能够将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和传承人丰富而曲折的传承故事,更广泛地弘扬于世,因此确定了要接地气和进入普通百姓家的出版方向。这一决策,在图书出版后很短的时间内,即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每一位传承人将书接在手中,便赞不绝口,称赞我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他们认为以往出版的那些书过于贵重,都没法送人,这下好了,这样的书,拿在手里轻松方便,也适合送人,自然就达到了传播的效果。该丛书,还有另一个独特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传承人的口述,作为文字写作的根本,保留每位传承人各自不同口述风格的语言,这样可以大大增添了阅读趣味,让读者更能真实地品读传承人的技艺心声。
出版思路确定了,要实现它就主要看设计的力量了。出版社没有任何设限,才使我能够自动自发地投入极大的设计热情,这股热情体现在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超出了设计范围内的工作。书籍设计师投入热情的多少,决定了书籍品质的高低,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从出版策划到责任编辑,从图片拍摄到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同样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相互配合。
书籍设计情感路
该丛书对图片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为了体现其文化与艺术品质,我提出了补拍照片的要求,并制作了《图片质量要求范例》,对图片拍摄的具体要求详尽地列出图文说明,反馈给出版社。崔景华老师带领摄影团队,又去各个传承人那里补拍照片,改善了之前图片的太过随意性。此外,为了使图书更具丰富和独特风格,我加入了一些手绘设计,主要是传承人形象图和故事场景图,提升了图书的艺术品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当传承人看到图书时,对此都表达了喜爱之情,这也成为该丛书的一大亮点。在设计《曹氏风筝技艺》时,为了最佳地展示风筝作品的艺术魅力,让“风筝”在书中“飞”起来,如何与文字搭配更灵动、更有趣?经过对每张风筝作品照片进行分析,我采用了居中、偏角、对比、倾斜以及附加各种方向感的虚线等手法。在设计《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时,对硬木家具制作过程图片的安排上,借鉴了实木家具榫卯结构的式样把两张图片连接起来,这样就把图片很有趣地调动起来了,避免了方块图片的呆板。在设计《京派内画鼻烟壶》时,我把很多“鼻烟壶”作品集中起来,并根据题材分几个组,设计成“博古架”图形,这样的展示形式算是一种即兴的发挥吧。当我们带着图书拜访传承人刘守本时,还把我的女儿李正带了去,我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喜爱也感染了她。在参观刘守本的工作室时,我们都对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内画鼻烟壶惊叹不已,不过我们的图书也给了刘守本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该丛书的设计过程中,王延娜与我几乎每天都沟通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以外,还要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数。比如书稿的审校问题,不仅责任编辑看,采访者看,北京非遗中心看,传承人也看,作为设计师的我也每稿必看,边看边推敲。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超出了工作范围,但我们已经很默契于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图书更加完美,少留遗憾。书籍设计环节中从封面到内文版式,大家对封面的用纸与工艺都进行了多次的论证。为了使图书更具阅读品味,我和王老师还一同为每一本书写了一首“传承项目诗”。类似情况有很多,我们大胆尝试了很多创新设计。设计是书籍出版的重要一环,是要靠它来展现书籍的文化内涵,但绝对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因此,怎样把设计隐藏起来也是一种设计,是一种高境界的设计,因为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传达图文信息,而不是传达设计本身。尤其是封面设计,我把传承人口述这一概念,通过手绘效果把人物动态作为主体元素,并将传承人作品局部设计在封面的书口处,以及主次分明的书名和介绍文字,组成了一副传承人讲述技艺故事的画面。该丛书虽然进行了很多的设计环节,但最终的效果简单而明快,很好地统一在整体风格之内。
作为书籍设计师,因与出版社结缘,才有了与非物质文化的缘分,更有了与非遗传承人的友情。《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这群热爱非遗文化和出版的人们就像一泉清水,在我们之间流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