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德育实效的几个途径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学校德育存在目标“泛化”、内容“老化”、过程“虚化”、队伍“窄化”、评价“风化”等问题。提高德育实效,应从德育的核心任务出发,围绕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坚持价值引领,注重过程体验,立足习惯培养。
  【关键词】有效;德育;价值引领;过程体验;习惯培养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陶行知也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类似的言论不胜枚举,这也足以说明德育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德育却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却次要,忙起来就不要”,这段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现实中德育的困境。
  提高德育的实效,应该坚持价值引领,提升道德认知;注重过程体验,激发道德情感;立足习惯培养,锻炼道德意志。
  一、当今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德育目标的“泛化”
  长时间来,我们始终将德育的目标定位在非常理想化的位置上,特别是混淆了终极德育目标和发展德育目标的差别,如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等终极意义上的德育目标当作学生成长中的发展目标。这些定位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与其生活和学习没有较大关联,这就造成了德育目标过空和过高的现状,使得德育工作并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
  2. 德育内容的“老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生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相较于以往,社会内部结构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伦理道德均随之出现了变化,为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与时代的特色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对传统德育进行全新的阐释,例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先人后己”等观念均需要有新的解释。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如果我们的德育内容仍然“抱残守缺”,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 德育过程的“虚化”
  其一,迷失于“任务德育”。这里所提出的“任务德育”,主要是指德育工作中将德育系统作为大背景,并从上而下始终以任务为中心来落实德育工作。现实工作中,任务德育的流程为接受任务、实施任务、检查结果、反馈结构,这种教育模式完全忽视受教者的感受,即便是我们施教者,也常常会迷失在任务中,失去了德育的本来意义,导致德育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被扼杀。据统计,某一个学校一个学期二十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包括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相关评比、“三好”评选等在内的任务有十多项,使得德育工作始终围绕这任务走过场,最后为了满足各项任务,只能够草草收场。
  其二,失效于“工具德育”。德育工作与育人的根本目标背离,沦为了服务于教学秩序、检查评比、管理氛围、教师利益等的工具。某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前前后后共“排练”四次,学生反映,高昂的兴致被前前后后的四次班会消磨殆尽,教师为了使主题班会的效果达到最佳的效果,使其在评选中获奖,一个主题反复演练,甚至可以花费整个学期来完成。这样的德育当然效率低,当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4. 德育队伍的“窄化”
  我国的德育包罗万象,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多方面。但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其他工作似乎都是在德育的范畴。而学校中班主任自然而然就成了承担德育的“主力军”,其他教师似乎可以脱离“德育”队伍,在实际教育中,德育队伍的“窄化”已是常见现象。
  5. 德育评价的“风化”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有效也离不开评价的有效。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德育的评价已经被“风化”,成了干巴巴的标签,难以看到情感荡漾的涟漪。评价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的单一,评价内容的随意,评价客观的扭曲,这些都真实地存在学校德育之中。
  二、开展有效德育的具体途径
  德育要有效,必须从源头上追溯德育的特点,明晰德育的核心任务。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道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就是启发儿童的道德知性,锻炼坚强的意志,陶冶纯美的情操。
  德育“知情意行”这四个层面也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行为,必须经历“知情意行”几个阶段。
  (一)坚持价值引领,提升道德认知
  价值定乾坤。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德育,必须咬住这些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1. 学科德育“随风潜入夜”
  有论者指出,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课堂,还应该是理念、价值观的课堂,是道德的课堂。
  课堂除了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生命发展、情谊交流的载体,也是德育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应该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智慧的生成。
  课堂上,人际关系的交往是独特的德育内容,各个学科中的人文因素更是不可或缺的德育内容。语文课中“我不能失信”的宋庆龄,告诉我们什么是诚实;李四光始终如一关注自己家乡的大石头,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坚持;詹天佑危难之际修筑京张铁路,大大写着“爱国”;数学课中垃圾分类数据的统计,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计算,让学生明白资源的珍贵;雅安救援中运送物资的计算,将大爱播种;音乐课中《南泥湾》背景的介绍,谱写着劳动的光荣,《黄河大合唱》更是一部民族抗争史的再现。
  学科德育中的价值渗透,如春风化雨,绵绵入心。
  实施学科德育难在教师的自觉意识。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是一方面,但是更需要制度的调节和评价。“研学案”的设置、教研课的研讨、常规课的倾听,都是学校调节和评价学科德育的杠杆。
  学科德育,让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实现全员德育。   2. 情境熏陶“润物细无声”
  (1)环境熏陶。人是环境的人。校园环境是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浓厚的育人环境使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应重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催人奋进的“校园物语”,历代名人的画像雕塑,书香校园的氛围营造,都应宣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面墙都说上进的话”,这是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仪式教育。学校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它能激发师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和欣赏,成为人生没齿难忘的记忆和向前向上的力量,是价值的体现。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学仪式、颁奖仪式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仪式,蕴含丰厚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不可估量。它们犹如一个个富有引力的磁场,一篇篇生动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的电影,在学生的心中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圣、难忘、激荡的情景,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
  (3)榜样示范。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同伴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评选道德高尚的学生,利用各个渠道进行宣扬,让身边的榜样去激励全体学生,引领价值方向。
  3. 节日文化“咬定不放松”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2005年,中宣部等部委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号召大家尊重传统节日,提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由此完全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的价值观是丰富的。学校应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节日文化,春节开展孝亲活动,清明节开展纪念先祖和先烈活动,端午节举办屈原诗歌朗诵会,中秋强调家庭团圆意识,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等等。节日文化,让传统美德种植在学生的心田。
  (二)注重过程体验,激发道德情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刘惊铎先生在《道德体验论》一书中也提出:“体验是图景式思维活动,体验不仅是手段,也是德育的本体。体验与道德有着不解之缘,它是一座桥梁,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
  诸多论者诸多实践也证明,能给体验者带来情感愉悦的道德教育,才有可能促进行动的自觉性,提升道德的境界。
  1. 全员参与“万类竞自由”
  活动,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最好的方式。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往往出现少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活动的现象。运动会上观众往往多于运动员,班级中的班长往往只是那么一两个,主持升旗仪式、担任各种典礼发言人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我们的很多活动往往就是少部分“宠儿”的专权。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一个生命都有表达的方式。德育活动中,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德育情感。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制定学生活动时,应力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尤其是力求做到全员参与,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获得道德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体验以及意义世界。
  2. 亲历尝试“下河知深浅”
  体验,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在心灵的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
  家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体验场所。学校应倡导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盛饭、收拾房间、整理书包、每天带足带齐学习用品;倡导学生承担父母在家的具体事务,体验父母的辛苦,获得家庭生活服务的真实感受,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道理,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倡导父母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而不能剥夺孩子“长大”的权利。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应积极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成立学校事务管理组,让学生亲身参与学校事务,如值周护卫队员、日常事务调解员等,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后勤服务等工作,组织学生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等家庭帮困助残,养成关爱他人的美德;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体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3. 体验日记“欲作意万重”
  体验,让心灵颤动。如何把这种心灵颤动稳定下来,变成学生道德行动的力量源泉,学校可以探索实施体验日记,让学生通过体验日记,记录心灵颤动的轨迹,记录情感起伏的历程。
  家务活动中的体验日记,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成与败,记录下对劳动的感悟;升国旗的体验日记,记录下自己刹那间的荣耀,记录下激情澎湃的瞬间;保洁员一天的体验日记,记录下自己保洁的辛酸;班级岗位的体验日记,记录下自己人际交往的种种心得。
  体验日记的方式有很多种,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也可以是新兴的微博,还可以是QQ签名、QQ日志、微信等形式。
  (三)立足习惯培养,锻炼道德意志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道德行为习惯是德行质变的标志,应该从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德行。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也是道德意志锻炼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学校应该把习惯的培养作为提升学生道德意志的一个切入点,朴实有效,坚实有力。
  1. 目标专一“任尔四面风”
  日常的养成教育往往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习惯养成要求过多,目标过多,周期过短,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个学期都成“重复昨天的故事”。
  心理学告诉我们,21天的重复,可以初步养成一个习惯,90天的重复,可以养成一个稳固的习惯。
  依据这一个心理特点,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应该目标专一,每个月制定一个重点目标,从目标的设置,到过程的监督,到成果的检测,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走好路”、“吃好饭”、“睡好觉”、“说好话”、“会微笑”等行为习惯,应该分解落实,常抓常新,并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2. 每日反思“吾日三省身”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德行养成具有反复性,揭示出德行养成的反思性、内生性的特点。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关注,不断反馈,不断引导。因此,学校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习惯养成策略。
  具体做法可要求老师在每天放学前,根据当月的目标习惯,引导学生展开反思,表扬先进,警醒不足。日日思,周周思,月月思,三思而得,锻炼耐性。
  3. 评价欣赏“淡浓总相宜”
  评价是促进习惯养成的重要杠杆。如何运用这个杠杆是教育智慧的选择。
  人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在习惯养成方面进程各不相同。大多数教师往往喜欢用“一刀切”的眼光来对待差异中的孩子。在“一把刀”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自然难以形成持久的道德 意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依据这一特点,学校应当倡导“尊重、欣赏”的评价方式,要求老师以“发现”的眼光,挖掘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以表扬信、评比栏、奖励品等方式,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激发每一个学生向上的欲望,用积极向上的评价,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的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程红兵.避免尴尬:紧扣德育的核心目标[J].中国德育,2011(11).
  [3]李季.德行内生,论儿童品德的自我构建[J].中小学德育,2012(01).
  [4]王崧舟.追寻德育的诗意境界 [J].人民教育,2012(19).
其他文献
【摘 要】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集成性、操作的简易性、界面的精美性等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知识;兴趣;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集成性、操作的简易性、界面的精美性
【摘 要】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将艺术表演融入作业,让作业充满灵性;将社会生活融入作业,让作业充满情趣;将生产劳动融入作业,让作业充满“汗味”;将游戏融入作业,让作业充满童真,这样布置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作业;艺术;生活;劳动;游戏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育能力、发展个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是反馈有效教学和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参照,是引
【摘 要】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教学生活化成为必然。探究数学生活,提炼教学内容生活化、经历教学活动生活化、凸显教学目标生活化,可彰显生活化教学的魅力,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目标  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本文就生活化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
【摘 要】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大胆放手,生活流程游戏化,创设游戏环境,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关键词】游戏;自主能力  常言道:“会玩的孩子聪明。”游戏是幼儿的权利,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促进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幼儿的发展。丰富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渠道,这是由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保持了身体最佳的舒适状态,
摘 要:从社区文化场域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武汉市H社区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状况。社区文化场域具有亲历性、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和潜隐性等特征;具有氛围营造、情感熏陶、行为渐染和能力塑造功能,影响社区文化场域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变量包括社区共同体认同、居委会执行力以及家庭参与度。构建社区文化场域,充分发挥其“德育场”作用是拓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社会网络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社区; 文化场域; 青少年; 道德教育
【摘 要】正视“研学后教”地理题材品德课堂的背景,通过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正确解读品德教材,研学课堂自主学习,可构建“研学后教”地理题材品德课堂,焕发地理题材品德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研学后教;品德课堂;地理题材  一、构建“研学后教”地理题材品德课堂的背景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品德教师把地理题材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专业课,或者一味地道德说教。在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开展了一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阅读密切联系。把课外阅读主题拓展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主题中渗入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探究的问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指导促进课外阅读活动课程化,既能丰盈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内容,更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拓展;渗入;促化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最有创意的课程”,正在全国蓬勃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
摘 要: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劳动价值论与生产价格论、价值规律说与利润来源说的矛盾。这两大问题引起了马尔萨斯等人的强烈批判,李嘉图的继承者们则无法克服李嘉图理论的内在缺陷,反而进一步将之庸俗化,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李嘉图的剩余价值论及其争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对这一争论内容的详细描述和马克思对其中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上做出
【摘 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  【关键词】课堂练习;高效设计;课堂效率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的时候要紧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这一目标。如何将生命教育蕴于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同学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开展生命教育,传播“生命至上”的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具体的实例阐述生命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