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渐进性改革过程中一个最大的亮点便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目前很难得到有效的贷款支持,因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的企业集群为我们解决中小企业这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一)企业自身信用条件差。其一,由于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树立起信用意识和理念。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不惜提供虚假信息,在取得贷款后,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又擅自改变合约规定的贷款用途,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使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加上一些中小企业的逃债、赖帐行为在败坏其企业信誉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恐贷”、‘惜贷”心理。其二,目前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很难找到其它企业愿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担保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贷款融资能力。
(二)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弱,经营风险很高。其一,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竞争能力差、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为其贷款风险很高。其二,中小企业大多都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且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十分困难。其三,大多数中小企业只顾眼前产品的销售状况,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不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无长远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因而银行不敢为其贷款。其四,多数企业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随意性较强,管理层次不清,日常管理混乱。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其五,中小企业规模小,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少,但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和环节大致相同,银行很难从中获得规模效益,因而银行不愿为其发放小额贷款。
二、企业集群———一种全新思维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彼此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这种集群关系无需用契约来维持,而是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其运行。集群内部成员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术、技能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和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企业集群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到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珠三角的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据广东省科技厅的初步调查,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有近60个。广东的“四小龙”———南海、顺德、中山、东莞都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在浙江,目前全省产权明晰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中小企业达200多万家,组成了4169个专业商品市场,年总成交额达321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企业集群有400多个,这些集群的总产值占浙江全省工业产值的60%以上。其中有56种特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集群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企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银行由于企业信用方面的顾虑而引起的“恐贷”、“惜贷”心理。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市场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细,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场机遇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虑,企业也不愿为一次贷款而丧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类企业联系紧密,地理接近,企业之间信息是准对称的。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
(二)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互助创造了组织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水平,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目前,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但是企业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获得集群内其它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支持成为可能。因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同姓、同乡、同宗、同行以及同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分工网络。集群中中小企业业主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业主之间几乎是同质的。所以中小企业集群构成了一个“互识社会”,“互识社会”很容易产生张维迎所解释的那种乡村社会信誉机制。因此,中小企业间的“互识社会”为中小企业实现信用互助提供了社会土壤,从而为企业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和信任条件。
(三)企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一,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生产服务条件好,专业化分工强,市场机遇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自身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其二,由于企业集群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产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与衰退的发展规律,产业的这种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及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而信贷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其三,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十分接近,集群内部又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行业信息中心,因而银行很容易获得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四,由于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往往超过1000家,银行向众多企业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以企业集群现象突出的温州市为例:据统计,温州各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人民币不良贷款比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四)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同时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上的交易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集群内部商会、行会等信息中心,会创造很多机会让企业进行交流、联络,集群内部因而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与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银行来说,企业集群内部各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为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而整体贷款数额较大,银行所获总体收益较多。所以,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企业集群融资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因而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一)企业自身信用条件差。其一,由于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树立起信用意识和理念。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不惜提供虚假信息,在取得贷款后,为了追求更大利益又擅自改变合约规定的贷款用途,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使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加上一些中小企业的逃债、赖帐行为在败坏其企业信誉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的“恐贷”、‘惜贷”心理。其二,目前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很难找到其它企业愿为其贷款提供担保,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凭借担保提高信用水平,增强贷款融资能力。
(二)企业自身竞争能力弱,经营风险很高。其一,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竞争能力差、经营前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为其贷款风险很高。其二,中小企业大多都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且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十分困难。其三,大多数中小企业只顾眼前产品的销售状况,不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不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无长远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因而银行不敢为其贷款。其四,多数企业以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随意性较强,管理层次不清,日常管理混乱。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也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其五,中小企业规模小,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少,但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和环节大致相同,银行很难从中获得规模效益,因而银行不愿为其发放小额贷款。
二、企业集群———一种全新思维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彼此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这种集群关系无需用契约来维持,而是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其运行。集群内部成员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术、技能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和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企业集群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美国的加州硅谷到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广东珠三角的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都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强大的竞争优势。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据广东省科技厅的初步调查,广东省传统产业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集群有近60个。广东的“四小龙”———南海、顺德、中山、东莞都是典型的集群经济。在浙江,目前全省产权明晰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中小企业达200多万家,组成了4169个专业商品市场,年总成交额达3210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企业集群有400多个,这些集群的总产值占浙江全省工业产值的60%以上。其中有56种特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充分显示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集群融资的优势分析
(一)企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降低了逃废债务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银行由于企业信用方面的顾虑而引起的“恐贷”、“惜贷”心理。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市场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细,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场机遇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虑,企业也不愿为一次贷款而丧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类企业联系紧密,地理接近,企业之间信息是准对称的。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
(二)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实行信用担保互助创造了组织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信用水平,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目前,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但是企业集群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获得集群内其它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支持成为可能。因为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集群是在同姓、同乡、同宗、同行以及同好的基础上形成的互帮互助的分工网络。集群中中小企业业主彼此了解,相互熟悉,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业主之间几乎是同质的。所以中小企业集群构成了一个“互识社会”,“互识社会”很容易产生张维迎所解释的那种乡村社会信誉机制。因此,中小企业间的“互识社会”为中小企业实现信用互助提供了社会土壤,从而为企业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和信任条件。
(三)企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一,由于企业集群内部生产服务条件好,专业化分工强,市场机遇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自身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其二,由于企业集群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产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与衰退的发展规律,产业的这种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及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而信贷风险具有可预测性。其三,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十分接近,集群内部又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行业信息中心,因而银行很容易获得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四,由于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往往超过1000家,银行向众多企业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以企业集群现象突出的温州市为例:据统计,温州各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人民币不良贷款比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四)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同时集群融资的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上的交易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集群内部商会、行会等信息中心,会创造很多机会让企业进行交流、联络,集群内部因而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与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银行来说,企业集群内部各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为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而整体贷款数额较大,银行所获总体收益较多。所以,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企业集群融资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因而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