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必要性的分析,重点阐述了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多种创新模式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院; 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强调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培养“实用型双高人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探索出一些适合我院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断加以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载体
1.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差异较大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即受教育者通过规定期限的培养教育后,获得某类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其中包含有职业所需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在以往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将职业中所需的能力进行“理想化”的提升,并将培养过程分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提升其培养的“职业性”,将职业资格培训取证相关考核要求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并融入行业专业标准,这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强化操作水平、提高专业就业率等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缺乏区域企业的参与,学生专业能力对企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所起的作用较小,缺乏企业生产中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生产过程中,导致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2.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载体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培养水平,校企合作是关键载体。其一,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的学生与区域企业直接对接,有效缩短“见习期”的时限。其二,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升华”人才培养模式,将区域企业的典型产品引入教学中,改革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三,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贴切,顶岗实习与部分就业取向相融合,顶岗实习取得实效。其四,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有效、充分的利用院校现有设备和师资力量,全面发挥学院校共平台的作用,提高学院设备、师资利用率,在人员培训、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效能。其五,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推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校企双方教师资源的共享,实现“师(教师)—师(师傅)”相互转换。因此,与区域企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随着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验收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任务的不断推进,各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也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革新。逐步从一种框架式的松散型合作模式转变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紧密合作,合作模式从单一的“引进来”、“走出去”等较为初级的模式,转变为与具有固定企业为载体,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技改等多方位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以下两大类七种合作模式:
1.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该模式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目的。实施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机构,将校企合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按任务具体完成人的不同,分解并分派到不同的任务完成主体(学院或企业)上,完成合作。主要包括:
①“校企同行”模式:指学院与企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与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科研合作、产品售后人员培训、企业技能大赛、学生顶岗实习、奖学金提供和师资人员企业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谋求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是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前期和雏形。
②“资源共享”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将学院设备放置在企业生产车间,由学生针对企业产品进行零件加工和实操练习,实现“学院设备企业共享”和“企业生产学院共享”。
③“企业入驻”模式:学院提供生产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实现企业产品生产和学生实习实训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中厂”。
④“产品引领”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引入企业长线产品的加工任务,将产品加工作为生产实践教学的典型教学项目,在“导生”带领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
⑤“订单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不同人才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设计教学培养方案,实现社会需求共性培养与企业单一个性培养的统一。
2.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此类模式以提供完成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生产任务”的条件为基础,任务完成主体和任务完成指导均为学院。其主要包括:
①“导生范学”模式:选拔有能力的优秀模范生,量身订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生产加工、培训服务、技能竞赛、学生管理等。利用学院提供的条件,使学习能力充溢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教师、技师、学生、徒弟”等多重互动指导的实训教学模式。
②“基地开放”模式:开放式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优势作用,对企业职工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训和生产的开放、共享平台,提供培养导生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培养的学习平台。
三、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1.校企合作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与企业要求日趋相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理念等内容逐步融入到教学培养过程中,迫使教学模式随着企业不同的要求而进行有效改革和革新。特别是校企合作项目引入,以引入项目为主体,将完成项目的每个具体任务,融入课程体系中,极大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如“产品引领”模式,我院引入西南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连杆生产线后,将产品图纸、生产工艺、程序编制、物流、检验和加工等作为教学实例,引入到相应教学内容中,并与相关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校中厂”中的“做中学,学中做”,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2.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群建设
引入企业合作项目,推动专业群改革建设,如:采用“企业入驻”模式与丽江机床厂合作引入数控机床装配,根据装配部位差异,分别引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
3.校企合作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后,有效推动分层教学,并落实到具体任务的实施和完成上,如采用“导生范学”模式后,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能“完成正常学习内容”和能“超额完成正常学习内容”两类,将后者称为“导生”,并将其组织在一起,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拓展增加制定从职业规划、学生管理、高一层次技能提升,校企合作任务的完成(生产任务)、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控制等多方面融为一体的选择式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可根据企业要求在相关合作项目中,增减企业新任务(特定职业岗位)进行“订单式”培养。
4.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有针对性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由企业人员到学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互换互流、聘请等途径,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专兼职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校企合作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强化“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学院师资、设备平台”与“企业技术、生产平台”的共享型双平台服务体系。提供开放培训学习、培训和鉴定考核;同类院校资源共享;技能大赛技术和场地支持;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相关鉴定等多项服务,为开展行业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支撑。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施,我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得到广泛提升,就业率达98%以上,企业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三年来,带动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17项,成绩突出。
关键词:高职学院; 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强调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培养“实用型双高人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探索出一些适合我院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断加以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载体
1.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差异较大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即受教育者通过规定期限的培养教育后,获得某类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其中包含有职业所需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在以往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将职业中所需的能力进行“理想化”的提升,并将培养过程分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提升其培养的“职业性”,将职业资格培训取证相关考核要求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并融入行业专业标准,这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强化操作水平、提高专业就业率等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缺乏区域企业的参与,学生专业能力对企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所起的作用较小,缺乏企业生产中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生产过程中,导致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2.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载体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培养水平,校企合作是关键载体。其一,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的学生与区域企业直接对接,有效缩短“见习期”的时限。其二,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升华”人才培养模式,将区域企业的典型产品引入教学中,改革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三,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贴切,顶岗实习与部分就业取向相融合,顶岗实习取得实效。其四,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有效、充分的利用院校现有设备和师资力量,全面发挥学院校共平台的作用,提高学院设备、师资利用率,在人员培训、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效能。其五,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推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校企双方教师资源的共享,实现“师(教师)—师(师傅)”相互转换。因此,与区域企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随着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验收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任务的不断推进,各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也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革新。逐步从一种框架式的松散型合作模式转变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紧密合作,合作模式从单一的“引进来”、“走出去”等较为初级的模式,转变为与具有固定企业为载体,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技改等多方位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以下两大类七种合作模式:
1.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该模式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目的。实施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机构,将校企合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按任务具体完成人的不同,分解并分派到不同的任务完成主体(学院或企业)上,完成合作。主要包括:
①“校企同行”模式:指学院与企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与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科研合作、产品售后人员培训、企业技能大赛、学生顶岗实习、奖学金提供和师资人员企业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谋求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是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前期和雏形。
②“资源共享”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将学院设备放置在企业生产车间,由学生针对企业产品进行零件加工和实操练习,实现“学院设备企业共享”和“企业生产学院共享”。
③“企业入驻”模式:学院提供生产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实现企业产品生产和学生实习实训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中厂”。
④“产品引领”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引入企业长线产品的加工任务,将产品加工作为生产实践教学的典型教学项目,在“导生”带领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
⑤“订单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不同人才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设计教学培养方案,实现社会需求共性培养与企业单一个性培养的统一。
2.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此类模式以提供完成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生产任务”的条件为基础,任务完成主体和任务完成指导均为学院。其主要包括:
①“导生范学”模式:选拔有能力的优秀模范生,量身订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生产加工、培训服务、技能竞赛、学生管理等。利用学院提供的条件,使学习能力充溢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教师、技师、学生、徒弟”等多重互动指导的实训教学模式。
②“基地开放”模式:开放式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优势作用,对企业职工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训和生产的开放、共享平台,提供培养导生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培养的学习平台。
三、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1.校企合作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与企业要求日趋相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理念等内容逐步融入到教学培养过程中,迫使教学模式随着企业不同的要求而进行有效改革和革新。特别是校企合作项目引入,以引入项目为主体,将完成项目的每个具体任务,融入课程体系中,极大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如“产品引领”模式,我院引入西南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连杆生产线后,将产品图纸、生产工艺、程序编制、物流、检验和加工等作为教学实例,引入到相应教学内容中,并与相关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校中厂”中的“做中学,学中做”,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2.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群建设
引入企业合作项目,推动专业群改革建设,如:采用“企业入驻”模式与丽江机床厂合作引入数控机床装配,根据装配部位差异,分别引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
3.校企合作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后,有效推动分层教学,并落实到具体任务的实施和完成上,如采用“导生范学”模式后,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能“完成正常学习内容”和能“超额完成正常学习内容”两类,将后者称为“导生”,并将其组织在一起,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拓展增加制定从职业规划、学生管理、高一层次技能提升,校企合作任务的完成(生产任务)、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控制等多方面融为一体的选择式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可根据企业要求在相关合作项目中,增减企业新任务(特定职业岗位)进行“订单式”培养。
4.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有针对性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由企业人员到学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互换互流、聘请等途径,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专兼职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校企合作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强化“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学院师资、设备平台”与“企业技术、生产平台”的共享型双平台服务体系。提供开放培训学习、培训和鉴定考核;同类院校资源共享;技能大赛技术和场地支持;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相关鉴定等多项服务,为开展行业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支撑。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施,我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得到广泛提升,就业率达98%以上,企业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三年来,带动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17项,成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