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1+X”阅读策略探究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那么,如何在达成《课程标准》的同时,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阅读教学的策略性研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本文从教材的编写意图入手,分析了小学低年级“1+X”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紧扣核心目标,坐实“1”的导读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的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机,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期,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好基础的重要时间节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阅读引导尤为重要。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方向、阅读途径、阅读方法的引导,落实对“1”的导读,然后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去阅读同类型的作品,通过对“1”的阅读,过渡到后续“X”的阅讀。
  以《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为例。课伊始,笔者先从上节课新学的生字“治”引入本课同音生字“制”的学习,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加入字理的分析,从科学识字上认识字形、理解字义,使学生对“制”印象深刻,为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用洪水视频短片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及巨大的危害性,从而意识到治水的不易,为下文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最后出示大禹治水图片,通过语言引导:“让我们满怀深情、满怀崇敬地称呼他——大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大禹是人们世代敬仰、爱戴的英雄,以此达到情感的共鸣。紧扣核心目标,坐实“1+X”中“1”的导读功能,以精读本课课文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延伸,让后续阅读“X”的时候更加有策略性。
  二、把握四个原则,精选“X”清单
  “1+X”指的是在一个精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若干篇题材类似或写法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让阅读变得泛化且更有逻辑性。“1+X”的阅读策略是让学生阅读某一类文本,构建这一类文本的阅读习惯,从而养成阅读的惯性思维。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单元学习的主题进行“X”的选择,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1. 注意阅读的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会马上想要阅读类似的文章,这是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环境,找到了这类题材文章的阅读乐趣,想要从同类型的文章中感受相同的阅读思维、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完课文《妈妈睡了》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绘本《袋子里的心》,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温馨与伟大;在教学完课文《雾在哪里》之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绘本《风从哪里来》,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高,阅读感受也特别丰富。
  2. 注意阅读的多元性。
  在进行“X”文本的推荐时,要注意保障学生阅读的多元性,在不偏离文本“1”主题的同时,全方位地进行课外书类型的补充。比如,古今中外不同作家的同主题作品、文章角色由人物延伸为动植物的作品、同主角不同题材的作品等,都可以纳入“X”文本的备选清单中,让学生多涉及一些阅读题材,丰富阅读思维。
  3. 注意阅读的广泛性。
  对于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将精心挑选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不必自己去寻找“X”文本来阅读,还能让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大自然”,本单元中有《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和“语文园地”中王安石的《梅花》,这四篇文章分别以动物、植物等为主题,以大自然为线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通过简洁优美的词汇,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有意境深远的古诗,表现了大自然中事物的变化规律。笔者从自然科普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拓展,推荐阅读的清单无论是科普童话类的《101个蝌蚪宝宝》《下雨了》,还是古诗《书湖阴先生壁》,都是“X”文本的不二选择。
  4. 注意阅读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性,阅读习惯、识字量、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固定的,所以教师在选择“X”清单的时候,要保证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注意阅读文本的差异性,要将阅读难易程度不同的文本进行组合,让不同阅读基础的学生都能够从清单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文章,从而维持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指导,实现“1+X”融合
  1. 增强趣味性,阅读并讲述故事。
  阅读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但如果只有内化没有输出,那阅读行为就是不完整的,而讲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学生以“1+X”的策略进行阅读之后,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分享给教师、同学或者是家长,然后由他们进行评价与交流,找出1与X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教学完《坐井观天》一课后,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绘本《世界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跟爸爸妈妈分享书中有趣的故事,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能快乐地与爸爸妈妈分享故事,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感受,都想要做一个有趣、幸福、快乐的人。
  2. 渗透方法,提供阅读思考单。
  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转化的过程,是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培养的过程。在阅读前带着目的去阅读,能够很好地保证阅读的专注性;在阅读中思考,能够保证阅读的质量;在阅读后思考,既能够巩固阅读的成果,又能激发思维活跃度。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渗透方法,帮助他们搭建思考的桥梁。教师可以提供阅读思考单,从主要文本“1”中提取思考线索与语文要素,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X”的阅读。
  3. 变换形式,使阅读多元化。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让阅读多元化是一个实用且高效的阅读策略。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基础,识字量也有限,他们喜欢阅读一些带有很多图画的童话书或者是绘本,对枯燥、单一的阅读学习抱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可以变换阅读的形式,通过文字视觉化、阅读情境化、环境自然化等形式,帮助学生开展阅读,将“1+X”的内容进行融合,让阅读变得有趣且丰富。
  简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形式,要重视阅读策略中“1+X”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丰富阅读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上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2。  【教学目标】  1. 在绘本故事中借助钟面,会认、读、写几时几分。  2. 在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 直观体验时间“长短”与自身息息相关,养成珍惜时间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能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学过程】  
期刊
近期在看书时总有一些触动,以前有这种思维上的“互动”时都会让它过去,觉得没有记下来的必要,过后發现当初给我的那些触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仿佛被触动的那个人不是我,与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关系,就像我拥有一捧沙子,而没有及时将它们装入瓶子里,导致它们随风消逝,过后每每追悔莫及,遂有了将它们记下来的冲动。  黄行福老师说:“有两种书对读者的影响深刻而长远:一种是触及灵魂的书,一种是传播技能的书。前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德育贯穿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借助课题,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
期刊
【摘 要】传统家风家训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如业无贵贱、侍亲尽道、崇俭习劳、幼仪立身等,将劳动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孝、礼、勤、俭等紧密结合,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育人。优秀的传统家风家训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传统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导儿童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阵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中
期刊
如何把复习课这盘“冷饭”重炒出滋味来?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统编教材的单元组语文要素明确,语言训练点凸显,因此,以单元串讲统整的复习课模式可以一试。所谓单元串讲统整的复习课,就是以提炼单元组的语文要素进行归整复习,它不仅承载知识板块的梳理任务,还承担了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目的。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统整式复习为例谈谈。  一、抓牢语文要素,删繁就简,确定复习内容  好的复习课同样也可
期刊
审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体现着思维过程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基于审辨思维“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价”这四要素,构建审辨式复习课新样态。  复习课不仅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复习与操练,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的复习并会活学活用。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北师大版教材在每册都安排了
期刊
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内容中独立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课作为学校必修课程,有着丰富深刻的德育内涵。  为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操作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品格,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努力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能掌握所学的知识,同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渔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旋即对李渔此人产生浓厚兴趣,找到他的《闲情偶寄》一看,它真的让我沉迷。“居室、声容、饮馔……”人随文字渐行渐远。  “因予性嗜禽鸟,而又最恶樊笼,二事难全,终年搜索枯肠,一悟遂成良法。乃于厅旁四壁,倩四名手,尽写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即以所爱禽鸟,蓄于虬枝老干之上……先于所画松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后以架鹦鹉者插入其中……枝头鸟动,叶底翎张…
期刊
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来自江苏的特级教师吴勇执教了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课。这一篇课文在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可谓是老课文。老课文如何教出新味来,本来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中,它排在第一单元的第3课。活动是在10月19日至20日举行,这一篇课文如果不是特意留下不教,显然是已经教过的课文。课后查询,此班学生的确已经学过这篇
期刊
第一次与桂贤娣相见,是在2012年3月15日,我应约去她所任教的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采访。尽管校长向我介绍说桂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可是,当时并没有引起我对她的特别注意。她是那么自然,平淡,话语不多,也鲜有惊奇之言,所以,此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她在我的记忆长河里,连微波荡漾的小小涟漪都没有泛起过。  不过,在2017年8月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名班主任人文素养高峰论坛”上,桂老师从走上讲台的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