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意图、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当“演员”,学生静听当“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
一、激发并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必须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促使大脑活跃的诱因即是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把教材用活,把语文课堂上活,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和语文老师在一块儿是愉快的,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这样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有了前提条件。针对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还应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经常关心、鼓励他们,与他们保持合谐的师生关系。单靠这还不行,关键还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有一桶不断翻新的“活水”,教学中要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充分地备好每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及工具,让学生通过每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进步的快乐。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學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三、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中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利用教材,课堂上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激发学生大胆“标新立异”。其次,应解放学生大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翱翔。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前进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否定自己,实践中多学习,勤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
一、激发并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必须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促使大脑活跃的诱因即是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把教材用活,把语文课堂上活,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时时处处让学生感受到和语文老师在一块儿是愉快的,学习语文是快乐的,这样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有了前提条件。针对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还应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经常关心、鼓励他们,与他们保持合谐的师生关系。单靠这还不行,关键还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有一桶不断翻新的“活水”,教学中要勤于钻研,敢于创新,充分地备好每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及工具,让学生通过每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进步的快乐。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學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三、鼓励大胆质疑,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中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就潜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利用教材,课堂上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激发学生大胆“标新立异”。其次,应解放学生大脑,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生的眼晴,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问自己想问的“问题”;解放学生的身体,让学生亲身实践,真正做到多种感官并用。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的能力。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智力和环境氛围。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蓝天翱翔。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前进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否定自己,实践中多学习,勤思考,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